解玉琪,陈家傲
(1.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2.湖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 湖州 313099)
关键字:皖西乡土民居;传统建筑文脉;营造策略
皖西是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区一市五县的统称,即六安市与霍山县、舒城、金寨等县。皖西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自然资源丰富,建筑历史文脉深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金寨县,其境内有众多保留较好的祠堂建筑和居住建筑,如余氏祠堂,查氏祠堂等,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皖西乡村地区以低、多层砖混建筑为主,大部分民居为农民自建房,建筑风格多样,形式较为单一,基本缺失对传统文脉的传承(图 1)。
皖西金寨相对有较多历史悠久且保存情况良好的传统民居,同时近年来也有大量的新建民居,因此具有较强的调研价值,一方面通过对传统民居的文脉进行经验总结,一方面对现状的民居进行研究,总结优势经验,解决现存问题。笔者主要针对金寨县及下属的油坊店、青山镇、燕子河镇即长岭乡等地进行实地调研。
图1 金寨县余式祠堂现状(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调研主要针对现状民居建筑中的功能房间、空间布局、建筑风貌等方面展开。通过现状调研和数据对比分析,笔者发现了现状民居的特点:大部分农民自建房为二至三层半,面宽一般为二至三开间,屋顶形式多采用坡屋顶,大多采用砖混结构,风格多样,部分建筑包含了商业、仓库等功能。
与此同时,笔者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功能方面,大部分民居的功能相对固定,没有适应性,不同类型的家庭住宅功能基本一致,不具有个性特点;空间方面,现状的建筑空间比较单调,大部分民居过于重视功能性平面,缺乏空间规划和积极的空间划分方式;风貌方面,虽然众多民居同在一个县甚至一个村,但不同住户家的建筑风格形象迥异,有欧式、现代、传统风格,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建筑语汇;建构方面,现状民居大部分建构基本上采用当代的技术和材料,以砖、混凝土为主,对当地传统技艺和材料的使用较少;生态方面,大部分建筑基本上没有被动式生态措施,建筑的能耗较大,距现行的居住建筑节能标准有一定差距。(图2、图3)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众多问题,笔者将尝试提出相适应的营造策略。
图2 金寨县境内乡村民居现状
图3 人均建筑面积和户均用地面积统计图
笔者提出“一种文脉,五种策略”设计模式,一种文脉,即传统民居建筑的适应性经验,五种策略即结合经验和当代设计手法,提出针对建筑的功能、空间、风貌、建构和生态等方面具体措施。
3.1.1 户型设定
通过对当地居民生活习惯的研究总结,笔者提出五种户型设计构想,即本地务农型,外出务工型,商住型,农产品加工经营型和农家乐型。几种户型的设计在共同原则的基础上展开:户型设计以“间”为单位,成模数化累加或减少;房间以小开间、大进深为主;合理分配房间面积,避免现状民居中出现房屋闲置、面积浪费的情况。
①本地务农型。针对地区居民职业情况,本地务农型为最主要的户型之一,属于基本户型。户型两层为主,采用三开间形式,中间一跨由南向北布置交通空间和卫生间;东西两跨一层布置堂屋、客厅、老人房、厨房餐厅,二层布置卧室和起居室。为了解决南北进深过大的情况,在户型中部设置院落,以解决通风采光。本户型考虑到务农的储藏需要,在建筑两侧设置储藏室,并设置直接对外,方便农具进出。(图4)
图4 本地务农型户型平面模式(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②外出务工型。调研中发现部分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并不从事农作,农具、粮食储藏等功能需求并不明显,因此在务农型户型基础上减去两侧储藏室,其余功能类似。
③商住型。考虑到当地部分民居临街建设,且居民有经商需求,需要部分经营空间,笔者提出此户型。商住户型以三层为主,采用三开间形式。首层临街三跨为商品售卖区,沿进深方向依次布置储藏室、老人房和厨房餐厅等功能;二层主要布置客厅、卧室、起居室等;三层主要布置卧室和阳光。三层功能相对独立,分区及流线清晰。与务农型类似,此户型中多处设置院落以解决采光通风。
④农产品加工经营型。结合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农产品加工经营户型可以应用于为自家制作农产品并销售的家庭。户型首层对外为农产品售卖区,沿进深方向依次布置半成品风干室、半成品晾晒院子、厨房餐厅等功能;二层主要布置卧室和客厅,三层主要布置卧室和阳光房。晾晒院子是本户型的特点之一,院子位于建筑边角位置,处于户型的方形平面框架之中,在不占据有利朝向的同时使得户型利用更加集约有效。
⑤农家乐型。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喜欢到农村乡下游玩,对于住宿和餐饮有一定的需求,但大部分普通民居部分功能和容量不能满足,因此笔者在商住户型基础上调整为农家乐型,首层临街设置客厅和餐厅功能,其余原卧室和客厅功能设置为客房,即可打造成功能齐备尺度宜人的休憩空间。
基于居民日常生活的五种户型之间相互关联,具有相互转化的操作空间,避免以往单调的平面功能,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能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3.1.2 院落功能设定
院落在传统民居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定位,日常情况下院落承担着复合型功能。结合传统经验和当代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笔者将院落功能细分为三种类型,即景观院落、生活院落和仓储院落。景观院落,院落中以欣赏性景观布置为主,包括植物景观、小品景观等。生活院落,即解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院落,包括日常晾晒、小型饲养等。仓储院落,院落中以储藏家庭物品为主。三种类型的院落功能划分使得各院落之间功能更加明晰,有利于组织家庭生活流线和有序的生活习惯,更好地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图5)
图5 院落功能设定(以务农型户型为例)
3.1.3 室内主要功能设定
①厅堂功能。在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厅堂是最重要的功能空间,是最为核心的房间之一。笔者将厅堂与门厅结合设置,位于中央入口处,使其成为家庭的“客厅”和“起居室”,家庭的聚会活动、日常起居活动和接待活动等均发生于此。在几种户型中,厅堂均位于家庭入口处,位置显要,与其他功能房间联系便捷,面积控制在16-20 m2之间。在厅堂的室内布置中,正对大门的墙上布置神龛,陈列先祖牌位和天地君亲师联幅,靠墙设置储物柜,可利用储物柜顶作为神像的陈列空间。
②卧室功能。传统自建房中,卧室面积较大功能相对复合化,同时兼做客厅、书房和电脑房等空间,笔者在卧室的功能设定中为了保持卧室功能纯粹提高使用效率,将卧室布置在建筑首层作为老人房,设置在二层作为普通卧室,面积控制在15-20 m2,并进行合理的家具布置。
3.1.4 附属功能设定
厅堂、居室等空间作为被服务空间,则卫生间、厨房等附属房间因其使用特点可定位为服务空间,其位置的选择较为特殊。结合传统和当代居住习惯,附属功能空间布置应设置在主要功能房间(如卧室和厅堂)的两侧,避免气味的干扰,形成较为明确的功能分区,打造便捷的使用流线。厨房房间布置在住宅侧面或北侧利于通风,设置灶台的厨房面积控制8 m2,未设置灶台的厨房面积控制5 m2,尽可能保证经济适用。卫生间房间布置相对独立,基本位于房间北侧,保证通风、采光。楼梯作为垂直交通枢纽,布置在住宅中部,可结合院落进行设置,需控制合理的踏步尺寸。[1](图6、图7)
3.2.1 院落空间
院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具特征的空间形态,以其为中心组织建筑群体成为最常见的空间组织手法,院落也成为中国人感情和记忆的载体。皖西传统民居中多以天井和院落空间为中心布置主要空间,现有大部分农民自建房却鲜有院落空间。笔者建议在民居中通过加入核心院落空间和辅助院落空间加强建筑的空间形式感、使用便捷性及场所精神,体现对传统建筑文脉的传承。(图8)
3.2.2 交通空间
遵循传统民居交通空间的设置逻辑,笔者设计将交通服务空间从功能被服务空间独立开来,设置于房屋中部,与传统民居楼梯间光线过于黑暗、空间过于压抑不同,设计考虑设置空间与院落相邻,可以充分地实现采光通风,使其成为连接前后两进房屋的“灰空间”,增加了空间层次,明确区分了功能空间、院落空间和交通空间。(图9、图10)
交通空间在解决流线组织的同时,可以解决部分住宅位于高差地面的问题。六种户型平面设计都考虑到皖西的山地地形。如果有山地高差的因素,前后两间屋子标高不同的话可以在原有的交通性空间增加楼梯,同时中间的院落空间也可以做成带有坡度的院子,形成更加丰富的室内空间。[2]
图6 主要功能空间分析(厅堂、卧室)
图9 空间层次分析(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图10 典型户型交通空间
3.2.3 堂屋祭祖空间
堂屋祭祖空间是皖西民居中重要的空间组成部分,在汲取传统民居中祭祖空间的优缺点基础上,笔者建议将祭祖空间设置于建筑主入口正对的厅堂处,同时在相应屋顶开设天窗或与院落相邻的高侧窗,形成两层通高且有自然天光的空间。巧妙地利用自然天光,结合空间尺度,形成严肃崇敬的精神空间,强化了祭祖空间的独特气质。(图11)
图11 精神空间塑造——堂屋祭祖空间
3.3.1 屋顶形态
相对现代风格的民居,屋顶形态是传统民居最具识别性的造型特征。皖西传统民居中因为院落和建筑单体的结合形成了两坡屋顶连续相互交错、高低起伏的态势,富有动感。笔者提取传统民居的屋顶建筑语汇,主体建筑屋顶设置为双坡屋顶,附属部分于侧面加建,屋顶设置为平屋面或与主体建筑垂直的坡屋面,山墙面出现了坡面斜线和水平线条的组合,形成了生动的立面构成。(图12)
图12 传统民居屋顶形态
3.3.2 建筑及环境色彩
①人工色。皖西传统建筑的屋面和墙面多呈现黑白灰的关系。传统的屋面多采用生灰色的灰瓦,建筑色调清新淡雅,与环境有很好的融合。为了延续乡土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性,笔者建议采用深色的屋面,浅色的墙面作为建筑的主色调。
②材料原始色彩和环境色。材料原始色彩多用于建筑的台基,挡土墙,围栏等,如石头夯土及竹子。自然石材多呈现灰色,夯土呈现黄灰色,竹子的色彩是墨绿或者蓝绿。大部分乡村地区春夏季节漫山遍野整体呈现出灰绿色,秋季呈现黄绿或者橙黄色。建筑色彩的控制中尽可能保留材料的原始色彩,并积极将环境的颜色进行提取运用到建筑构件中,用颜色建立起建筑与环境的对话。
③点缀色。少量的点缀色,可以使建筑从环境中突显出来,适量地使用与环境色差较大的色彩可以使建筑变的更加生动。建筑的门窗梁架或屋檐的阴影处适当使用大红或朱红色,使得建筑色彩更具层次,同时表现了乡土建筑的独特韵味。(图 13)
图13 皖西传统建筑和环境色彩提取
3.4.1 建构逻辑
设计综合考虑当代施工技艺和传统建构方式,建筑主体圈梁、板、柱结构采用混凝土结构,墙体等非承重墙体采用优化的混凝土砌块或砖,以确保房屋主体稳定性;屋顶屋架、梁、椽子、檩条等采用木结构,木材原料可以就近选用皖西山区内自然原生木材。(图 14、图 15)
图14 建筑造型设计意向
3.4.2 营造材料
根据调研和实际工程经验,笔者建议结合皖西当地建造传统和当代建造工艺选用适宜的营造材料。屋顶材料建议以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为防水层、混凝土彩色瓦为覆面材料,达到防水保温同时与传统风貌协调的效果;墙体可使用改良黏土空心砖,烧结多孔砖或新型节能稻草砖;门窗可采用隔热断桥铝合金窗,通过表面喷涂木色,与建筑环境更加协调,并显著地提高门窗的阻热性能。地面材料需注重防潮,室内公共空间采用铺设不透水石材地砖,居室空间采用底部加垫防潮层的木地板,庭院采用透水砖,可以有效控制雨水排除和积蓄。[3]
图15 结构逻辑
3.5.1 天井院落空间
传统民居建筑设计中,适当地加入天井院落空间可以有效解决日照通风问题,调节建筑微气候。[4]为了提高天井院落的生态效益,可进行适宜的生态操作:尽可能保证院落规整形态,避免出现气候涡旋和阳光自遮挡;皖西地区夏季风以东南向为主,冬季以西北向为主,通过适当增加西北向院墙高度、降低东南向院墙高度可以有效改善院落中的风压通风状况;同时庭院中可搭配种植落叶乔木和灌木,设置暗水池,积蓄雨水,利用植被和水体的蒸腾和蓄热作用实现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5](图16)
3.5.2 双层屋面
皖西地区一些传统民居中有采用双层屋面的优良经验,借鉴传统经验,笔者提出基于双层屋面原理的三种生态措施:首先可利用室内天花或阁楼作为空气间层,即在层高较高的房间设置阁楼,层高较低的房间设置吊顶;再者可以在屋面板上架设密闭的约100 mm厚的空气层,其内为静止空气,铺设在保温隔热层之上,屋面板之下,形成含空气层的“三明治”构造;抑或在屋顶架设开放型的通风间层,一方面,通风间层的架空板可以有效遮挡太阳直射,避免屋顶围护结构吸收过多辐射热;另一方面,利用架空板两端风压形成内部通风,带走间层内被加热的热空气,形成热压通风。(图17)
图16 院落空间生态调节
图17 屋面夹层通风调节
3.5.3 生态材料
生态材料的合理利用是生态策略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民居墙体的砖可以利用皖西乡村地区的稻草为原材料,制成新型节能稻草砖,利用稻草中的纤维素、木质素和无机盐等达到较好的保温节能效果。砌块可以玉米秸秆、稻草等农业剩余物为主要原料,植物纤维空心砌块易于就地取材,具有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作用,且具有优良的节能隔热性能。[6](图18)
图18 架空屋顶构造细节
笔者通过调研和方案设计,对皖西地区传统建筑文脉中的空间关系、地形处理、院落关系、地域建筑色彩、建造的地方特点及演变方式做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结合当代乡土民居的营造策略,通过文脉研究指导设计,提出“一种文脉,五种策略”,笔者期望能为皖西地区乃至全国乡土民居建设提供参考,并付诸实践,为乡村振兴视野下的乡村建筑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献计献策,更好地服务地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