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闾
宋人《談苑》记载:五代时,官居工部尚书的杨玢,自前蜀归后唐,其长安旧居多为邻里侵占。子弟写好状纸找他支持,他却回函题写了四句诗:
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
试上含元殿基望,秋风秋草正离离。
他教育子弟以历史眼光看待眼前的得失,认识盛衰无常,繁华易逝,拥有再多又能怎样?子弟们领会了杨大人的训示,打消了上告官府的念头。
《寓圃杂记》《两般秋雨盦随笔》等明清杂著中,有不少关于礼部尚书杨翥厚德海量、善待邻里的记载。杨翥活了八十五岁,历仕明代宣德、正统、景泰三朝,官声民望甚好。做修撰时,一个邻居每逢雨天便将自家院子里的积水排放到杨家院中,家人心中不快,他劝解说:总是晴天多,雨天少。邻人筑墙,侵占了杨家的宅基地,有人愤愤不平,以告杨公,公作诗云:
余地无多莫较量,一条分作两家墙。
普天之下皆王土,再过些儿也无妨。
关于院墙纠纷的排解,还有一桩典型事例。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叶姓邻居因住宅院墙发生了争执,张家派人带上家书到京城面呈张相爷。张英随手作复,题写了四句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不能不依,只好动手拆墙,往外让出三尺。叶家深受感动,便也主动把围墙向后撤退三尺。由此,争端迅即平息,两家院墙之间,还空出一条巷子,方便了路人通行。“六尺巷”由此得名,并传为旷世美谈。
杨翥的诗,从正面讲述道理,引证古代名言“普天之下皆王土”,义正词严,极有说服力、感染力;而杨玢、张英的诗,则是从反面做文章——连美轮美奂的含元殿和威震四海的秦始皇,都早已灰飞烟灭、了无形迹,眼下的尺寸之地又有什么争头?痛切、冷隽,发人深省。三首诗的表现手法各有差异,其寓意却不谋而合,都表达了亲仁善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理念,提倡宽容忍让,反求诸己,正确处理邻里间的矛盾、纷争。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月19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