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情投奔高铁事业
郭鹞1998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通讯学院,毕业之后当过计算机老师,做过电脑销售。但这距离他的人生梦想很远,为此,2002年他前往乌克兰国立航空大学深造,学习航空无线电技术。
他从零基础开始学习俄语。面临沉重的课业压力,他几乎每天泡在图书馆,几块面包,一壶开水,一待就是一天。这样“苦行僧”般的生活,他坚持了几年。并且,在这里,他遇见了一生的伴侣赵巍,也开始了与高铁的不解之缘。
2009年,郭鹞学成归国。在爱情的召唤下,他与妻子赵巍来到唐山,并应聘成为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设计师。
刚开始,郭鹞被分配到系统集成室,负责整理会议纪要和学习原理图绘制等。但郭鹞一心想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只要有空,他就去向老师傅们学习。
从航空转行到高铁
“当时我的心里也没有底,毕竟从学习航空转到铁路,完全两个不同的系统。我当时连CAD制图都不会。但不懂不怕,学呗。”从那时起,一个笔记本、一支电笔成了他每天去车间的随身品,每天同一线工友们查线布线。在演练一个个方案中,郭鹞的技术有了跨越式提升。
2010年,公司启动国家863项目“高速检测列车动车组”的研发,郭鹞被安排负责电气位置图的绘制。
2012年冬天,在東北严寒地区设计建设的标准最高的一条高速铁路——哈大高铁运营,当时,郭鹞是这组高铁唯一的电气工程师。最低零下30摄氏度的气温中,他每天凌晨4点多就起床,对每节高铁的技术参数一一检查,列车行进时,他还要密切检测列车的运行状态,随时通报和处理各种问题。每天晚上,他加班加点整理数据、做好分析报告,经常忙到深夜。
今年6月,由中车唐山公司研制的我国首列时速350公里的长编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在全球首次亮相。郭鹞作为“复兴号”的总体设计师,参与确定了该动车组总体技术条件,创建了标准动车组专利及技术标准。
连克世界难题成高铁领军人物
在“复兴号”设计、实验的过程中,线路不通、车体超重等世界性问题都被郭鹞一一攻克。
郭鹞说,信号传输是整个车辆控制的关键,“复兴号”车上大概有1500个传感器,但在去年的测试中数据常出现问题。这让郭鹞寝食难安,半个月上百次测试和排查后,他终于发现,连接器针脚的不同排序会导致测试结果不同,问题总算解决了。
加长版的“复兴号”动车组长达400米,车辆加宽加高,定员还增多,设计初期,车体如何减重是团队无法攻克的难题。“有一次,我在寄包裹时看到包装箱上的蜂窝状,我就想,能不能把车体也设计成蜂窝状。”一开始很多人也质疑。郭鹞决定让实验数据说话,最终证明是可行的。
8年,郭鹞从一名普通的电气工程师,成长为动车组总体设计师。
要让中国高铁持续领先世界
“现在中国高铁跑这么快、这么稳,大家坐着都舒服,这些年的努力总算没白费。”说到这里,向来不苟言笑的郭鹞总算露出了笑容。2018年,以首列长编组“复兴号”顺利交付并在京沪高铁投入运营为标志,我国高速动车组技术实现了全面自主化。“中国的高铁技术在国际上都是领先的。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保持领先,让创新和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
“复兴号”飞驰,但郭鹞并没有停下步伐。他将设计时速400公里的动车组。到2020年,该型号高速动车组将被用于洲际运输,不但速度更快,而且可以自动适应不同国家、不同标准的铁路。这将大大提高中国国际贸易的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成为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大国重器”。
(综合央视讯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