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英华 梁华 李华
摘要: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及机械制造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现途径,建立适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本文以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核心课程机械装置认识为例,从教学内容、任务提炼、情景设计、过程实施、行为规范五方面介绍了学校一体化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及其在理论实践课程体系、教学任务、生产场景、实践过程、职业素养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 培养模式 机械装置认识 一体化课程
课题: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工程人才培养专项(15TDGC018)课程阶段性研究成果。
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目的是为了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并且进行战略部署,通过规划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制造业人才培养是实现规划的重要支撑。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技工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国民经济生产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根据制造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机械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为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人社部制定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其根本要求是建立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技能并重的课程体系。
机械装置认识是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和液压传动等方面知识。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初步知识,包括机械传动、常用机构、零件、液压传动原理;熟悉常用零件的性能、分类、应用和相关的国家标准,能对一般机械传动系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计算;明确常用液压元件的类型、用语,熟悉液压基本回路,能对机床典型液压系统进行初步分析,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岗位技能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为了调动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新知,常采用模型示教、多媒体课件及视频进行教学。技工院校部分学生求知欲望不强,活泼好动,几堂课下来还能保持新鲜感。但长此以往,面对教师这种形而上的教学模式,学生会产生视觉疲劳,感到单调、乏味。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地融合,学生感受不到实际的应用价值,渐渐失去学习热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笔者时常发现,在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倾尽全力演示、讲授,学生却哈欠连天、低头开小差,缺作业或者抄袭情形也屡见不鲜,作业作为检查学习效果的手段,形同虚设。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没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得不到教学的成就感,走访企业时企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满意度也不乐观,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二、一体化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一体化课程教改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我们对机械专业进行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通过构建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一体化、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体化、学习情景与工作情景一体化、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一体化、学生规范和职业素养一体化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较好效果。
1.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一體化
针对以上种种现象,学院骨干教师深入广州数控、广州柴油机厂、广州机床厂、南沙中船华南船舶机械广州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调研,了解该课程目前在行业中的地位,了解技术工人岗位需求,了解企业相关设备等。与实践专家共同探讨,将基于工作对象的项目式教学体现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将复杂的理论简单化、实用化、趣味化。
结合学院现状,首先从课程名称更改着手,把机械装置认识改成动名词结构机械装置拆装,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根据学院实际情况,为了避免与液压与气动装调课程重复和交叉,省去了液压传动原理部分。以拆装台钻、机床主轴箱、钳工台虎钳等为载体,按照一体化形式重组教学内容:课程名称改为机械装置拆装,目前设备尚未涉及的内容,如链传动、平面连杆机构和其他常用机构由陈列架展品补充。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一体化对任课教师的业务能力要求提高了,教师需不断提升自己,学生也因此受益。课堂生动活泼,杜绝了学生上课打瞌睡或者开小差的现象。
2.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体化
理论课堂搬进实操室,让原来被动听、被动看、被动学的学生变成动手做、主动问,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形式。课前教师精心准备教学设计,以维修、保养、安装、调试机器或设备作为工作任务,将其转化为学习任务。课题任务的引入由学生接单开始。学生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感觉与单一端坐听课或者练习大有不同,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完成学习任务就像完成一件技术工人的工作,课堂活泼起来,形式上更加匹配技校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体化,学生主动提问的几率大大增加,求知欲望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气氛逐渐浓厚。
在任务实施上除了主轴箱、台钻等装拆以外,还在实训室建设中设置了零部件以及常用机构陈列展示柜,将机器常用零件、机构、构件一一展示出来,对于机器中的齿轮、轴、轴承、轮系、键销等,由原来停留在图片上死记硬背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让知识点落地的理性认识。
在师资配备方面,选择有企业经验的技师和科班出身的讲师取长补短,一起搭配上课。实施装拆任务时,可由技师亲自指导示范,负责在学生操作过程中答疑纠错,使学生掌握技能点。在进行理论原理理解时,讲师可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吃透知识点。这样的师资整合,能够吸引学生专注于课堂,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
3.学习情景与工作情景一体化
学习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由教师设计用于学习的“情形”和“环境”,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的处理结果。借鉴企业生产案例,结合学校现有条件,如预防性保养、维修,设备零部件调整、更新等等,将情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习情境更贴近工作情景,让学生对课堂肃然起敬,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在学习环境建设方面,从软硬件着手创造、整合资源。硬件方面:拆除报废的机床,取出变速箱,收集待报废的台钻,作为装拆设备;改造现有的钳工工作台,组建成拆装工作台;配套增设企业的或者教具的零部件、机构陈列架。在软件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让任课教师熟悉装拆设备和流程;与企业实践专家一起研讨编写课程标准,开发学生工作页以及配套课件、微课等。
实训中心合理划分功能区,腾出更大空间,提高工作效率。设备三定可视化,对应贴上标签。强化专业教育,装拆实训安全化,将安全标志专业文化建设图片等张贴于墙壁,借鉴企业宣传标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打造一体化工作站。
4.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一体化
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过程中强调“思维”和“行动”的统一,强调“情境”和“发现”,教学过程是认知过程与职业行为的结合,是学习者的个体行为、学习过程和适应外界要求的结合。随着小组生产方式的推广和对教学要求的提高,教师们常采用项目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其他关键能力。采用小组工作方式,共同合作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
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差异,在小组活动中,合理分组,强弱搭配。组长引领,带动组员各负其责,组与组之间竞争,实施个人考核和小组考核、结论性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教师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提供技术指导、课堂把控,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整个学习过程按照工作步骤分为六个环节,即确定项目任务一制订计划一做出决策一实施任务一检查控制一评价反馈,又称作六步法。大多数技工院校的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普遍不高,但对来自企业或者贴近企业的活动还是充满兴趣的。这种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的教学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实施的结果来看是比较适合技工学校生源的学习方法。
5.学生规范和职业素养一体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职业学校教学目标难以达成的原因之一就是學生自律能力欠缺,日常行为散漫自由。学生作为一名机械专业的准职业人,需要有较强的纪律意识。许多企业用人单位表示,学生专业知识扎不扎实,对于他们来说还不是最重要的,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首要的。
经过课程改革,学生实施任务时在工作页引导下,能够一步一步实现学习目标。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多了,跟设备接触的频率也有大幅度提升。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自律能力较为欠缺,活泼好动,如若没有安全意识,进行违规操作,轻则设备损坏影响正常教学,重则引发安全责任事故,因此,对学生行为严格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渗透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安全6s管理,强调作业安全、人身安全、设备安全,带领学生建设和改善实训室,制作设备、场地点检基准书、点检表,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对场地进行整理清洁。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与岗位职业要求融于一体,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将来就业顶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践改革成果与分析
1.课程改革实施的优势
课程改革后,课堂形式更生动,更受学生欢迎,学生参与面广,在老师的带动下,几乎没有玩手机、睡觉、开小差的学生。一改传统沉闷单一的理论课堂模式,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下学习知识和技能。期末考核分为理论和实操两部分,学生自主抽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形式上比传统的一纸笔试更受学生欢迎,技能点更接地气。优良率和通过率均比改革前提高了5-15个百分点,下表是学院2016第1学年机械装置装拆课程未改革班级与改革试点班级考核平均数据对比。
2.课程改革实施的不足与改进
通过机械装置装拆课改,授课老师明显感受到课堂气氛活跃可控,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对机器零部件构件认识较为深刻,对机器零部件装配的严谨与零件加工精度的认识更加深刻,对技术工人的职业岗位多了一份尊重与敬仰。改革后的课堂益处颇多,在实施过程中也发觉存在不足。一是实训室改造仓促,实训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二是设备数量有限,制约了课堂扩展,可适当增加,更易于开展分组实操;三是改革后的课程设计项目偏少,对于链传动、平面连杆机构等知识点未涉及,应再设计涵盖此内容的工作项目,以提升课程的完整性;四是课程改革并未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一体化,学生身份不等于企业员工身份,只能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拉近企业与学校的距离;五是学生考核评价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改进,使得考核评价更加客观全面。
四、小结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改革是一场教学革命。笔者学校坚持理论实践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通过不断实践并对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进行改革,逐步形成了符合机械专业技能型人才特点、具有制造业特色、机械电子综合素质能力高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通过按照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课程改革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总结课程体系改革经验,创新性地对传统学科课程进行改革,构建出一套符合现代企业用人需求和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