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黎鹏 程细媛
摘要: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影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并指明当前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引导大学生把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现实生活中,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坚定不移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是当前高校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净化社会风气、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价值观主导着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等,对人们如何看待自我、如何理解生活、如何处理人我关系都有重要影响。青年时期是大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黄金时期,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尤其是在经济社会转型、社会多种思想文化思潮交替碰撞的大背景下,大多数大学生缺乏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更不具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对于大学生来说增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确保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就变得更为重要。
2.防止西方腐朽价值观念的侵蚀,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目前,大学生正面临着西方文化思潮和资本主义腐朽价值观念的冲击。西方资本主义敌对势力利用我国对外开放的契机,大力宣扬“西方中心主义”,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日益减弱,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也逐渐缺失。为了保护我国文化,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恶意渗透,就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社会主义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增强大学生对西方腐朽价值观的认知力和免疫力。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内容不够明确,教学方法单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一般价值,又高于一般价值,抽象和升华了社会主义一般价值,具有理论性、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教育内容往往过于抽象和概括,不够明确。因此,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难以深入理解并将其付诸实践。而当前高校“思政课”大部分照本宣科,以理论教学为主,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很少。很多学生学习仅仅以通过考试为目的,并不会仔细研究,根本不能真正了解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部分辅导员队伍不重视,缺乏实际行动。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者与组织者,他们的言行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原本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然后现实情况是,高校辅导员缺乏重视,没有实际开展教育工作,在行为上敷衍了事。虽然有些高校规定辅导员必须定期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是许多辅导员由于事务繁忙往往一个学期才能召集学生开展一次会议,而这些会议也照本宣科、灌输讲授,很难达到教育效果。
3.教育管理不到位,缺乏持续教育。
目前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而大学教师的数量却明显不足,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加缺乏,因而大多数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设置上多以大班授课为主。高年级的学生往往逐渐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再加上这时期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与走向社会的双重压力,极易受到社会不良价值观的熏染。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1.树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方式。然而教学的理论化、单一化,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也无法把所学内容付诸实践,一种价值观只有融入社会生活才能更好发挥作用,提供机会让人们在实践中体会领悟。在教学中,搭建实践活动平台,多运用实践课和实践活动来让学生真正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自觉的运用于生活中。
2.加强监管,提高辅导员素质。
高校应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体教职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以形成长期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组织辅导员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辅导员深入学习了解了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学习,才能使辅导员成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榜样示范和引路人。 3.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实践教学形式。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既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要求,更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以开放灵活人才配置机制吸引更多优质的专兼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教学骨干,向社会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及专家,携手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具有抽象性与说理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在培育过程中要创新实践教学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和积极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生活,从而帮助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深化认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实贯彻到生活中。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理论与实践工程,不可一蹴而就,必须充分发挥高校以及整个社会的合力,整合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刘蕴莲.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韩文乾.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
[4]梅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5]王福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与对策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作者简介:
1.吴黎鹏(1990-),男,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程细媛(1990-),女,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