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明霞
楔状缺损是发生在牙体硬组织唇颊面牙颈部的非龋性疾病,是临床口腔疾病中继龋齿、牙周病的第三大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多见于中老年人[1],若不及时治疗楔状缺损,可引起牙齿对冷、热、酸、甜的敏感,甚至发生牙髓炎、根尖周炎、根尖周囊肿等严重疾病。目前主要治疗无牙髓炎症状的楔状缺损为充填修复。楔状缺损的修复目的主要是保护牙髓,同时恢复牙体的功能、形态及色泽。临床上常见无牙髓症状均为浅型楔缺,患者敏感,传统的修复材料充填后易脱落,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修复效果不断提高。本文应用纳米树脂与超微型树脂相比较,随诊6个月、12个月评估两种材料的临床效果。
收集2014年6月—2015年6月到内蒙古包钢医院口腔科治疗的牙体楔状缺损患者110例,每位患者均有2颗患牙有楔状缺损需要进行治疗,共220颗患牙,其中男性80例,女性30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5.00±2.10)岁。纳入标准:(1)牙颈部缺损深度不大于2 mm。(2)均为平龈或龈上。(3)无牙髓炎症状,未受过损伤。(4)患者身心健康,无牙周病。(5)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遵从医嘱治疗后使用巴氏刷牙法。
芬兰普兰梅卡集团生产的纳米型树脂,抗压强度280 MPa,填料含量45vol%,填料颗粒大小为0.008~0.120 μm;日本松风株式会社生产的超微型树脂,抗压强度200 MPa,填料含量32vol%,填料颗粒大小为0.010~0.120 μm;3M第7代自酸蚀处理剂;德国3M光固化机。
经患者同意,一颗牙采用纳米树脂充填,另一颗牙采用超微型树脂修复。具体操作:所有楔状缺损均用金刚砂针去除玷污层,在釉质洞缘预备小斜面,不作垫底,所有操作在排龈线排龈下操作。纳米树脂:比色,隔湿,涂布自酸蚀粘结剂20 s,轻吹薄层,光固化10 s,随后将纳米型树脂分层固化,每层≤2 mm,光固化照射30 s;超微型树脂的操作相同,用超微型树脂分层充填。最后,均用金刚砂车针磨除多余树脂,由粗至细抛光充填物表面。
成功:充填体边缘密合、无缝隙或染色,无继发龋;无敏感症状,无牙髓炎、根尖周炎症状;X线显示根尖周正常。失败:充填物与洞壁有缝隙或染色,继发龋;牙体敏感,有牙髓炎或根尖周病变;X线显示根尖周病变[2]。
采用SPSS 13.00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种修复材料的临床疗效见表1及表2。治疗6个月时充填纳米树脂、超微型树脂患牙的成功率分别为95.45%、8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54,P<0.05)。治疗12个月,充填纳米树脂,超微型树脂患牙的成功率分别为89.09%、7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3,P<0.05)。
楔状缺损的发生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牙颈部的应力疲劳被认为是发生楔状缺损的内在因素[3],酸蚀也会引起损伤;不良的横向刷牙方式是最关键的诱发因素,最易在前磨牙唇颊面形成楔状缺损。楔状缺损改变了牙颈部应力分布,从而加重了楔状缺损的程度[4]。及时修复缺损会有效的缓解牙颈部应力集中,抑制缺损的扩展。用于充填楔状缺损的材料最早的是银汞合金,但随着临床的应用,它的缺点显露出来:如对牙髓的刺激,对黏膜有一定的毒性,达不到前牙的美观要求等。这些缺点使研究者们研究性能更好的材料,目前光固化复合树脂为临床充填楔状缺损的常用材料[5]。它具有美观的牙体颜色,抛光性能好,对牙体组织切削、钻磨少,操作方便,耐磨损,聚合收缩率低等优点[6]。复合树脂的主要成分为树脂基质、无机填料以及引发体系。树脂基质决定树脂的化学性质;引发体系最广泛应用的是光引发体系。无机填料的种类比例决定了树脂的性能[7]。无机填料粒度越大,树脂的物理机械性能越小,耐磨性及边缘密合度就越弱[8]。楔状缺损充填治疗的失败在临床上时有发生。树脂材料的主要缺点是聚合收缩,充填材料的聚合收缩性越大,脱落率越大[9]。不同树脂各自内部的填料种类、含量也有差异。通过调整填料不同比例,可以获得更优质的材料。随着材料学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更优的新型树脂。纳米材料微小的颗粒及巨大的表面积加速内部反应,提高了材料的机械性能,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纳米颗粒在树脂中组成发生变化,能够改变材料的抛光性能和耐磨性[10]。周永辉等使用纳米级的无机填料用于临床,显示具有更好的抛光性能和美观性能[11]。与传统的树脂相比,纳米树脂聚合收缩率降低,提高了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12]。
表1 两种修复材料的临床疗效比较(6个月)(颗,%)
表2 两种修复材料的临床疗效比较(12个月)(颗,%)
本研究表明,纳米树脂用于楔状缺损的修复,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