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继承
脑胶质瘤是神经上皮组织的肿瘤疾病,30岁以上患者该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加,恶性病变的概率越来越高,脑胶质瘤是神经上皮的肿瘤疾病,大约有50%的颅脑肿瘤患者属于该种疾病,也是颅内常见恶性肿瘤疾病,常分为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和少枝胶质瘤等。胶质瘤以浸润方式生长,和附近的组织区分度较差,在脑功能区和深部的肿瘤很难全切治疗,术前要定位精确,才能够确保切除率[1]。此次就我院的40例患者开展分析研究,现进行以下报道。
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脑胶质瘤患者开展了研究分析,将患者分成了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20例。对照组有男性11例和女性9例,平均(40.5±9.3)岁;观察组男性12例和女性8例,平均(43.3±9.1)岁。两组一般性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分析。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开颅切除肿瘤手术治疗,将患者的脑部肿瘤组织和附近病变组织进行切除,保存患者正常脑组织和神经,根据常规病理检查来进行分析和判断。观察组使用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为患者进行局麻,然后使用多功能脑立体定向仪,扫描患者头颅,计算患者手术靶点三维坐标值,事先确定好患者的手术过程,按照计算得出的坐标值安装定向仪和导向系统,确定好手术开颅点和手术轨迹,然后返回手术室进行全身麻醉后在显微镜下开颅切除病灶,根据坐标值调整定向仪,在导向针引导下选择距离病灶最近位置切开皮层,尽可能避开功能区和血管多发区域,充分暴露病灶,将预先界定的肿瘤范围全部切除,彻底止血,严密缝合患者的硬脑膜和头皮各层,术后常规抗癫痫治疗至少3个月[2]。
显效:患者脑胶质瘤瘤体被完全切除,CT检测下未发现残留物质,病灶消失。有效:患者脑胶质瘤瘤体缩小到原有体积50%以下,仍存在较少残留。无效:患者脑胶质瘤病灶缩小程度仅为原有的25%~50%,仍存在50%以上病灶残留。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2年存活率、ADL评分及神经功能CSS评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1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显效4例,有效10例,无效6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0%;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ADL评分、神经功能C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年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脑胶质瘤的临床治疗比较困难,是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难点,根据研究称,脑胶质瘤患者的年龄较小,该疾病发病部位主要是左侧优势半球,使用常规的开颅手术治疗无法将肿瘤全切,对附近的功能区域会产生影响,导致患者的术后生存治疗下降。所以,为患者进行切除手术治疗时,需要对病变部位尽量切除,减少功能区域受到的影响,考虑患者的生活和预后效果,提升患者生存质量[3-5]。
脑肿瘤立体定位靶向微创治疗借助了计算机的影像技术和立体定位技术,通过两项技术的应用来对患者的颅内病变情况进行显示,获得准确的定位,能够对患者脑组织以及病灶之间的关联性给予真实体现,可以为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开颅部位选择,能够减少不良手术事件的概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6-8]。立体的定向靶向微创技术给临床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能够避免开颅,对患者的脑深部病变区域进行探查,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根据研究显示,开放式立体定向手术可以有效切除功能区域的囊性肿瘤以及微小病灶,对患者的手术路径给予精确判断,减少患者脑组织受到的损伤,确保患者的神经功能正常[9-12]。
此次研究中,观察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是95%,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是70%,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ADL评分是(79.63±3.68)分,神经功能CSS评分是(29.67±1.16)分,对照组分别为(53.6±1.49)分、(39.7±2.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年存活率是80%,对照组是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有效率、存活率、ADL评分及神经功能CSS评分比较
总之,临床中对于脑胶质瘤患者使用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突出,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神经缺损情况均有比较大的改善,患者的2年生存率有了很大的提升,给脑胶质瘤患者提供了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