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医院特检科 (河南 三门峡 472300)
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杨红莉1 张 勇2
胆囊腺瘤(adenoma of gallbladder,AG)是最常见的胆囊内局限性息肉样良性肿瘤,发病率较低,大多为单发,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病灶,可位于胆囊任何部位,缺乏特异性的临床指征,患者常伴有胆囊炎和胆结石,故表现为右上腹胀痛不适、恶心、消化不良、胆绞痛、伴轻度黄症等[1]。AG的恶变率较高,早期确诊为AG或局部恶性病变,早期性胆囊切除术更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常规B超、CT或胆囊造影是临床诊断胆囊疾病的常用影像学手段,但在诊断鉴别AG局部恶性病变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广泛普及,给AG局部恶性病变的诊断鉴别带来了福音[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71例AG和15例局部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MRI在AG局部恶性病变患者中的诊断鉴别价值,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86例AG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年龄32~80岁;②因右上腹胀痛不适、恶心、消化不良或体检发现而入院就诊者;③术前均行MRI检查者;④瘤体为单发,直径≥0.1cm;⑤术前彩超检查发现瘤体内有血流信号;⑥自愿接受胆囊切除术;⑦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术前未行MRI检查者;②临床资料不完整或缺乏影像学资料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④术后病理证实为非AG或局部恶性病变者;⑤有MRI禁忌症者。86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63例;平均年龄(53.82±7.61)岁,病程1.5~72(33.75±7.24)个月;右上腹胀痛不适51例,伴向右肩背部放射痛30例;恶心、消化不良24例,胆绞痛5例,轻度黄疸5例。
1.2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使用GEHDxt 1.5T MRI仪(美国GE)和8通道相控阵体部线圈,扫描前禁食8h,扫面范围确保完全覆盖胆囊胆管,先行常规扫描,而后行序列扫面,扫描序列:①横轴位压脂FRFSE T2WI序列(TR/TE=6000/85ms),层厚5mm,层间距1mm,扫描野(FOV)38cm;②横轴位可变容积加速肝脏采集(LAVA-Flex)T1WI序列,层厚2mm,层间距0mm,矩阵320×320,FOV 34cm;③DWI序列(TR/TE=7500/80ms),b值取800s/mm2。按剂量0.1ml/kg、流速3.0ml/s经肘静脉推注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行压脂LAVA-Flex T1WI肝脏动脉期(推注18s后)、门静脉期(50s后)、延迟期(180s后)增强扫面。
1.3 MRI图像评估方法由2名经验丰富的中高级职称MRI医师对图像进行独立观察分析,对于有差别者最终结果需共同协商确定,评估内容包括:AG病灶部位(颈部、体部、底部),形态(不规则形、类圆形),大小(以最大直径为准),信号(与肝组织对比),分叶(分叶、无分叶),边界(模糊、清晰),是否合并胆囊结石,是否侵犯肝脏,附着处胆囊壁是否局限性增厚,胆囊动脉是否增粗迂曲。
1.4 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数据以[n(%)]表示,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71例AG与15例局部恶性病变MRI表现比较71例AG与15例局部恶性病变MRI表现中,瘤体直径、有无分叶、形态、高信号占比、有无菜花状、基底宽窄、强化表现及是否存在胆囊壁局限性增厚、胆囊动脉增粗迂曲、肝脏侵犯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年龄、性别、部位、边界是否清晰、合并胆囊结石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2。
AG是一种具有轻度异型性的肿瘤息肉,其发病率近年来有不断递增之势,可能与普遍性的生活、饮食不规律、压力大有关,被消化系统肿瘤WHO分类列为胆囊癌的癌前病变,一旦确诊,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行胆囊切除术[3]。其发病机制类似于胆囊息肉样病变,即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免疫细胞对K-RAS和G-RAS基因的监控能力也降低,加上胆固醇代谢紊乱、胆囊炎等,诱发基因突变,导致胆囊壁细胞向胆囊内异常增生而形成一种赘生物,称之为胆囊腺瘤[4]。本研究86例AG患者中25例伴有胆囊结石,19例伴有胆囊炎;右上腹胀痛不适51例,伴向右肩背部放射痛30例;恶心、消化不良24例,胆绞痛5例,轻度黄疸5例。回顾性分析71例AG和15例局部恶性病变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发现两者在瘤体直径、有无分叶、形态、高信号占比、有无菜花状、基底宽窄、强化表现及是否存在胆囊壁局限性增厚、胆囊动脉增粗迂曲、肝脏侵犯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表1 71例AG与15例局部恶性病变MRI表现比较
表2 71例AG与15例局部恶性病变MRI表现比较
图1-6 AG与局部恶性病变MRI图像。图1-4为AG MRI图片,图1为T1WI呈均匀等信号;图2-3分别为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呈中度均匀强化,可见桑葚征;图4为病灶窄基底菜花状图;图5-6为局部恶性病变MRI图,图5为延迟期增强扫描呈宽基底菜花状、表面局部不光整,可见桑葚征,呈不均匀强化,附着处胆囊壁局限性增厚、呈明显强化;图6为桑葚征。
71例AG患者MRI结果显示:AG好发的部位依次为胆囊体部、底部、颈部,由于MRI对软组织分辨率较高,本研究中MRI平扫的显示率为100%,直径低于0.5cm的AG形态与炎性息肉相似,呈乳头状、边界清晰,无桑葚征;当AG直径增大后,其形态呈类圆形、菜花状、分叶,边界模糊,可见桑葚征[5]。71例AG患者平均瘤体直径为(1.27±0.31)cm,略大于过往报道,可能与部分患者病史较长有关,其MRI桑葚征显示率也为100%[6]。AG T1WI、T2WI序列扫描均呈均匀等信号,增强扫描时多为轻中度强化,静脉期和延迟期表现为均匀强化,其强化程度与瘤体体积呈正相关[7]。窄基底占位是AG重要的MRI特征之一,本研究71例AG患者均呈窄基底,与胆囊壁相连,并合并有胆囊结石[8]。
15例AG局部恶性病变患者的MRI结果显示:AG局部恶性病变患者瘤体直径明显大于良性AG,且多有分叶,形态不规则、菜花状的比例明显增加,而桑葚征减少,其原因为病灶局部恶性增生速度高于良性增生,导致瘤体不同方向上的大小不一,经MRI扫描呈分叶状、不规则形态[9]。T2WI序列扫描病灶内多呈高信号,与瘤体增生、脉管扩张、上皮成分及含液量增多有关,因此,少高信号占比可作为AG局部恶性病变的反向鉴别指标[10]。由于AG局部恶性病变病灶侵犯胆囊壁,导致附着处胆囊壁局限性增厚,故行MRI增强扫描多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当恶性病灶突破胆囊壁后,可进一步侵犯肝脏等周围组织,其供血的胆囊动脉血管呈多形性扩张,呈腊肠样迂曲[11-12]。
综上所述,在AG局部恶性病变诊断鉴别中,主要从胆囊内局部宽基底、桑葚征减少、分叶、不规则形态、高信号占比、明显不均匀强化、附着处胆囊壁局限性增厚、肝脏侵犯等方面入手,结合其临床表现、增长速度、胆囊壁关系等进行综合诊断,MRI本身对软组织具有高分辨率和高亲和性,可100%显示上述表现,因此MRI在AG局部恶性病变的诊断鉴别中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