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阳光 牵手其进

2018-08-02 06:24谢祥刚
河南教育·高教 2018年6期
关键词:李某辅导学困生

谢祥刚

当前,许多高校都将学风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学困生”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重视和关爱这个群体的健康成长既是新时代教育公平、和谐的一种体现,也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

李某,男,21岁,教育专业2015级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平日沉默寡言,性格敏感偏执,遇事喜欢采取逃避态度,离群索居,独来独往。该生刚入学时与宿舍同学和班级同学都保持着距离,但能够进行正常的课程学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逐渐开始迟到、旷课。在大一下学期,他不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也不再努力学习,整日无所事事,没有生活目标,后来迷上网络游戏,经常夜不归宿。父母为他辛苦赚来的学费和生活费,全被他扔进网吧。他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一学期有7门课程挂科,学业上被红色预警。

在了解了该生情况以后,我多次找他谈话,探究其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最初,他不愿开口,对谈话只是以沉默回应。后来,我试着从网络游戏这个切口努力走进他的世界,他也开始对我的谈话有了回应。通过多次谈心,他内心的抵触情绪逐渐消解,最终敞开了心扉。

该生来自农村,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时很少回家。从高一开始,他就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平日里,奶奶只负责照顾他的日常起居,对他的学习很少过问。那时他经常逃课出去玩,甚至出现打架情况,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倒数。到了高二下学期,他的母亲在工作中受伤回家休养,让他对自己的生活有了重新思考,于是发奋努力想考个好点的大学,为家里减轻负担。但由于学习基础差,学习起来非常困难,加上经常被老师、同学忽略,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很大打击,但他仍然觉得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于是他一个人顶着巨大压力默默补习,甚至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最终,他还是未能考入自己理想中的大学。

高考失利等种种不如意使他彻底丧失了自信。由于高中时被老师和同学忽略,他进入大学后依旧习惯独来独往,但是对学习还是没有放弃。他面临的新问题是大学的学习更需要自主性,而他难以适应这种学习状态。于是,他在专业课程学习方面越来越困难,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同时,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吃穿无忧、出手大方,与他的生活形成较大反差,这一切使他心理更加失衡。他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一无是处,于是放弃了学习,整日郁郁寡欢、不思进取,最终沦为人见人愁的“学困生”。

从该生的基本行为,我们可以看出:这名学生性格内向,自制力不强,存在自卑心理和“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态,但他并非对人生持放弃态度,依然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渴望结交更多的朋友,渴望更多人的理解,依然对未来有所期待。

辅导过程

经过认真分析,我发现该生的错误认识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引起的。一是“爱的缺失”,即成长经历中缺少来自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爱与帮助,形成了自我孤独感,没有信心;二是“心理失衡”,即难以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原有的自卑心理加上客观存在的问题,导致该生固执地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老师和同学都瞧不起他,形成偏激心理。针对上述问题,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他进行引导。

1.以真理引导,鼓舞启发伴成长

针对他的错误认知,首先,我纠正他将自己与他人、集体割裂开来的错误观念,让他认识到大学是个互助友爱的大家庭,和谐的人际关系及同学间的理解信任是每个人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其次,我启发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辩证地思考问题,放眼未来,奋发图强,一次失败并不代表全部,学习成绩不好并不代表能力不如别人,只要不断努力,永不放弃,就一定能有所收获。最后,我帮他分析自身的优势,鼓励他勇敢面对现实,让他认识到每个人的家庭出身无法选择,贫穷不是耻辱,也是磨砺与机遇,要正视现实,化压力为动力,通过不断地努力去实现的梦想。

2.以纪律约束,师生联动共成长

针对这名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自制力较差的现状,我联合班内学生加强对他日常行为的管理,让班内同学督促他按时上课并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在以纪律约束的同时,潜移默化的非说教式团体意识教育也很关键。为此,我主动联系班委和他的舍友,让大家主动与他沟通、交流,共同帮扶他,同时带动他参与集体活动尤其是一些公益性活动,让他在活动中感受集体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以及同学们的热情,从而让他融入到集体中来。并且,在此过程当中,让他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3.以真诚换真心,爱心助力成长

为了减轻李某的经济负担,我帮他申请了勤工助学岗位,并借此肯定他的价值与能力,使他不断地肯定自我。为让李某重拾在学习上的信心,我一次次给他讲述学姐学长努力拼搏奋斗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为此,我特意找到了2010级优秀毕业生何某与他进行一对一交流,帮他规划以后的大学生活并制定了中短期的奮斗目标。为了帮助他尽快弥补之前落下的功课,我请优秀党员也是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唐某为他辅导。与此同时,我积极联系我院教工党员也是专业教师给予他专业性指导,并帮他制订了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

辅导效果

经过长期的关注与辅导,李某的自卑心理逐渐减弱,与人交流得多了,社交圈逐渐广泛,性格也慢慢变得开朗起来。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李某的成绩相对以往有了明显提高,并加深了对自我的肯定,自信心也有所增强。从自暴自弃到幡然悔悟,再到最后积极配合,李某的心态发生了巨大转变,他在微信朋友圈这样写道:“这么多人帮助我,关心我,我还有什么理由放弃,不忘初心,加油前行。”老师和同学在朋友圈纷纷给他点赞。现在,他上课从不缺课,笔记做得整齐、详细。截至学期末,他的补考科目由7门减至1门,成绩也上升了12个名次。在此过程中,对于他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哪怕非常微小,我都会在第一时间给予充分肯定。我要让他感受到老师始终在理解他、关注他、鼓励他,在他遇到困难时还有老师和同学在支持他。

辅导反思

1.因材施教,疏导结合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具有长期的反复性与艰巨性。面对这一问题,部分教育工作者会表现出不耐烦,甚至置之不理、放任自流、恨铁不成钢。这是我们常会犯下的错误,这样的处理方式无异于把学生重新推到边缘线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思想问题往往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些问题如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只是就事论事地批评或是处罚,这样做非但无效,还容易适得其反。为了拯救这些亟需帮助的孩子,我们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方式,对症下药,对待这类学生宜“疏”不宜“堵”,宜缓不宜急,要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学生切身利益开展工作,重点要靠学生的自省。

2.春风化雨的正面引导与关注

克服自卑,找回自信,让他们重新回到集体的温暖怀抱并体验学习的快乐,这必须借助于教育者的善意引导与启发。曾经,我缺乏教育经验,竟在无意中对这样的学生有些排斥,给自己的教育转化工作设置了障碍。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发现对待“学困生”不可直接从其学习现状入手,那样只能增加失败的几率,我们应利用情感因素从对他的生活关怀出发,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对其表示极度关注,利用目的性强的学习活动让他发现自身优点,弱化叛逆行为,从而增加其成功体验的次数。

3.环境造就人,教育方式决定“学困生”的发展方向

理性分析学生边缘化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教育者所营造的环境对其成长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通过集体的力量帮助这些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实现家校联动,共同制定规划,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上重新找到希望。

迷惑彷徨是“学困生”的心理常态,他们缺乏学习兴趣,没有上进心,个别学生还存在破坏行为与攻击行为。对他们的教育引导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者应用自己的爱心、耐心、信心,帮助“学困生”分析受挫原因,坚定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引导他们走出阴影,重新回归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状态。

责编:思源

猜你喜欢
李某辅导学困生
同居男友去世, 女友能否继承遗产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为了讨还债务而绑架、扣押债务人,构成什么犯罪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10年被抓8次的惯偷又栽了
杀鸡焉用牛刀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