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春晓图 南宋 赵伯驹
1236年,南宋赵升《朝野类要》“院体”条不称画院而改称“画家十三科”:
唐以来翰林院诸色皆有,后遂效之,即学官样之谓也。如京师有书艺局、医官局、天文局、御书院之类是也。即今画家称十三科……如德寿宫置省智堂,故有李从训之徒。
所谓十三科不是机构,而是依照画师擅长的不同题材,析分为“佛菩萨像、玉帝君王道相、金刚神鬼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物、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等13种画科。取消机构,分解为科别的还有“散乐十三部”和“御医十三科”。
太常寺为太医局的上级机构,知翰林医官局罢废后,选试御医的职事从中析出,转而委托其余机构掌行。1167年,御医诸科(即御医十三科)之所以散出,是由于医官局此时遭到罢废。唯有失去局、院等实体机构后,原机构下挂的专业技术才会取代机构名称,以分散的御医十三科代替翰林医官局。“罢局而存御医诸科”“不置局而存留医学科”等语,折射了赵升不称画院而改称“画家十三科”,是因为画院入南宋已解散消失,由画家十三科替代了该机构。
北宋画院的集体时代风格总称为院体风格,既然画家十三科南渡后替代了画院,而十三科据《朝野类要》“院体”条称“即学官样之谓也”,可见各教科竞相仿效南宋皇家欣赏的风格,即官样风格,或称南渡后的院体风格。
南宋“画家十三科”“御医十三科”“散乐十三部”究竟为何分13类,如今无法详細察知,但南宋以前,术科专业分类为13科尚未形成规则。例如,1059年《圣朝名画评》绘画分6门题材,1060年北宋太医局仅分9科,1104年至1110年徽宗朝的画学分“佛道、人物、山川、鸟兽、竹花、屋木”等6项教科,1120年《宣和画谱》载御府藏画分10门题材。似乎在南宋以前,绘画教学、收藏尚未惯性地分为13类项。
俟南宋取消机构,解体成“画家十三科”“御医十三科”“散乐十三部”之后,流传至元、明,无论宫廷内外、机构有无,常袭用南宋十三科的分类模式。元刊本《事林广记》“画分教科”载录不同名目的13种画科,元代裱画业有“裱褙十三科”,元代医术有“医十三科”,明代医术有“医术十三科”。南宋以后,各机构析分为13科,似乎已成为分类惯性。
由画家十三科、御医十三科、散乐十三部的名目观察,十三科即为十三项术科专业。
北宋灭亡后,翰林画院如何承续一直是极为艰巨的难题。彭慧萍著《虚拟的殿堂》,以独到的见解,剖析原本掌管宫廷画家的内侍省、翰林院等内廷机构以及画院职事,在南宋如何由新一代组织所取代。作者笔触还关注到南宋宫廷和民间画师的升迁管道与艺术教育。
南宋御医十三科为大方脉、风科、针科、疮腤科、折伤科、眼科、产科等,每一科为一种医术;散乐十三部为筚篥科、大鼓部、琵琶色、筝色、舞旋色、杂剧色等,每一科为一种演乐项目。御医十三科、散乐十三部的十三种部门区划得宜,分科系统、条理而科学。相形之下,画家十三科的题材划分牵强,如“人间动物科”的名称鄙俚、民俗化,“一切傍生科”的名目冷僻、费解,“风云龙虎科”“耕种织机科”仅限于单纯两事,至于“佛菩萨像”“玉帝君王道相”“金刚神鬼罗汉圣僧”三科的划分则界线模糊。
画家十三科的分科散漫而牵强,相较于雅训有法的御医十三科、散乐十三部不甚自然,且具有更多约定俗成性。其中一项可能的解释是,南宋医官局、教坊部机构曾经复置,由机构统一调节,即便稍后因罢撤机构而罢局存科,但系统化、逻辑化的专业分工仍然保留。例如,南宋、元、明的医十三科名目基本类似,未经重大的调整变更,明代“医术十三科”与南宋的雷同,即为医十三科于南宋整合后,各科分工已趋理想化的最佳明证。
北宋没有画家十三科,南宋新兴的画家十三科发轫于民间,各画科于民间酝酿成形,相约成习而浸假名目,之所以硬分为十三科,或许是套用当时流行的“御医十三科”“散乐十三部”等分类模式。而由于缺乏官方机构的统一操控,辄耳谛听的民间称谓,难免因时因地递变,例如宋末元初陈元靓辑纂的民间百科全书《事林广记》“画分教科”条,虽亦开列十三项画科,但各科名目已有异动:
画分教科:风、云、水、石、水墨、林峦、扫梅、擎竹、界画、人物、花果、鳞毛、草虫。
《事林广记》成书于宋季1266年前后,入元后屡遭元代书贾增补删削。今传年代最早者均系元刊本,元刊时新增了至元、至顺年间时事,致使“画分教科”条究竟为陈元靓原撰,抑或元人增补已无从判别,无法细究“画分教科”的十三科名目究竟为宋末旧称还是元代新样。然《事林广记》为一部市井生活的民间类书,其基层性、民间性、普及性毋庸置疑,该坊刻俗书所言的十三科名目,起码坐实了三点推论:其一,画家十三科不是不可擅越的固定名目,纲目名称随俗鼎新;第二,画家十三科具教学性质,故归列为“画分教科”条;其三,画家十三科不是机构,不是禁锢于象牙塔内的宫廷教科,而是掺带民间性、自发性的绘画教科。
散隶于京师的画家十三科是否有十三处专业根据地?是否有十三处赖以学习的教室、宿舍、固定工作室或画室?尽管无文献进一步说明,但南渡后三省六部、官署衙曹多半外迁至皇城宫外。
不仅台阁、府学、寺监、三衙均在禁中皇城外,工艺匠作诸司局院亦多不在禁中。因此,非御前画师之供职地点多半在宫墙之外。
除去当朝帝后、太上帝后外,御前画师应奉的对象有时亦不居住在宫内。频繁宣唤宫廷画师的太上帝后,例如逊位后的宋高宗、高宗吴后、宁宗杨后、理宗谢后住家散置京城各地。
虽然没有南宋宫廷画师的生活起居、上下班日志,或业余记录,但同样取消机构、以术科代替机构的,还有掺含宫廷御用性质的御医十三科,及倾向民间性的散乐十三部。
南宋没有无偿征调者,无论临时短工、季节性雇工还是长期雇佣,只要雇佣必付酬劳。画师临时受雇于人,替出资者作画称为“佣画(comme rcialpainter)”,绍兴年间的民间佣画翟兴祖、乾道年间江夏佣画黄十八均受雇于民间拿钱作伪画。
松溪观鹿图 南宋 马远
民间艺匠受朝廷雇佣亦收酬劳,受雇模式有“和雇”“差雇(朝廷强制性征调,给付工匠较少薪资,如木工)”两种类型。和雇系朝廷出资,经官府、民匠双方自愿,签订契约,受雇的民匠多经筛选,具“可责办精致制造”的專门技艺。为了招徕高手匠人,制造宫廷御用物,专业性、技术性越强的官办作坊,越常出资和雇民匠。例如南宋军器局、官窑时常雇佣民间高手,依朝廷“给降样制”之图稿样式制造。
“和雇制”系依时置估,对物给价,视市场机构自发调节,雇值则根据技艺高低、熟练程度、作品质量等指针衡量。和雇的酬金优于差雇,甚至“支给钱反胜于民间雇请工钱,而工役之辈,则欢乐而往”,比民间雇主更能招诱匠作高手。
而在南宋,临安平康巷陌里,民间有团、行、市、作等会社组织,都城市肆店铺林立,临街轩社多对外营业,有官府回买之市肆“团行”,有依技术分科之各种“社火”(民间社团,类似专业行会),亦有业者独自开店。而“都民骄惰,凡买卖之物,多于作坊行贩已成之物”。行市中有纸扇行,民间画师赵彦“居临安…开市铺,画扇得名”,开设店铺画扇子贩卖。民间画师李东“理宗朝时,常于御街鬻所画,多画《田村乐》《尝醋图》之类”,除去向民间贩卖《田村乐》《尝醋图》等村野题材画外,有时其画也受理宗收藏。南宋人称当朝君王为官家,君王常至御街走动,向民间购买画扇。这种亲民性、商业性的举动,可以想见南宋宫廷、民间的频繁互动。
临安官府、民间亦频繁合作。受朝廷差雇的民间工匠称为“作分”,有“碾玉作、钻卷作、篦刀作、腰带作、金银打鈒作、裹贴作、铺翠作、裱褙作、装銮作、油作、木作、砖瓦作、泥水作、石作、竹作、漆作、裁缝作、修香浇烛作、打纸作、冥器等作分”。这些“作分”于坊肆间营业谋生,凡“作有作头,行有行老”,有行老、牙人中介联系,依匠籍制度向雇主推荐。1275年的史料,告诉我们民间“行老”如何替宫廷顾觅人力:
凡顾倩人力及干当人,(下囊括多种宫廷服务职官)如……府第宅舍内诸司都知、太尉直殿御药、御带、内侍监厅分……更有六房院府判提点、五院房承直太尉、诸内司殿管判司幕士,俱各有行老引领。
所谓内诸司都知、太尉直殿御药、御带、内侍均在宫内当差,可见行老中介的工作职场包括民间业主、临安官府、皇城宫廷。例如1侣6年明堂大礼,朝廷由民间征集6889位服役人员中,即雇觅“装挂匠二人、诸作工匠十五人”入宫承应。同样,1235年、1275年的南宋史籍,亦记录下临安府“四司六局”的“帐设司”采购书画成品,或雇觅民匠替朝廷作画。勘会《梦梁录》“四司六局宴会假赁”条:
凡官府春宴……差拔四司六局人员督责,各有所掌,无致苟简。或府第斋舍,亦于官司差借执役,如……陈设书画、器皿盘合动事之类,则顾唤局分人员,俱可完备,凡事毋苟。
可见朝廷遇事向临安府派差,临安府排办部门(如四司六局)再发包给民间行老寻觅人力,各项业务各有行老引领,雇请“祗应惯熟,便省宾主一半力”的良工艺匠入宫祗应。周密所言“小经纪:班朝录、供朝报、选官图、诸色科名”,与南宋笔记小说所载“京都有四百四十行……履历班朝……笔砚匣……写文字、纸画儿”,指出班朝录、供朝报等“班朝名册”亦为民间经纪人的经营项目。
雪江卖鱼图 南宋 李东
此类和雇入宫的民间班底最值得注意,因为这样的制度使南宋宫廷与民间配合更紧密,相较于北宋更增加弹性,一旦宫廷画师不敷使用,可借和雇制临时雇来民间新血,执行契约式、一次性的任务。例如,1257年理宗建造芙蓉阁,需要画师绘饰殿壁,即临时测试,选用合格的民匠以承包工程,绘事完毕,遣散民间。
在北宋,翰林图画院人数系正规编制。图画院之外,其余外部机构、诸处造作若遇需要,遣使臣调赴画院院人,“抽差待诏、学生等五、七人至十人以上”提供绘画服务。院人有时被外借过久,引发画院“暂留动经岁月,未遣归院(画院),深虑有误诸处造作及御前生活”之忧虑。若不易由画院内调支画师,辄“另下三司抽差画行百姓,同共画造了当”,临时向民间和雇画行百姓,集体造画。
南宋取消实体省舍,画师调支逆向施行,更多画师征调自民间,和雇制度转为常态。理宗“皇甫冉七言绝句”诗题之李东《雪山萧寺图》团扇(波士顿美术馆藏),证明帝王有时向民间画师李东买画。而同样签署“李东”款的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雪景图团扇》、北京故宫藏《雪江卖鱼图》,亦以封冻雪景与空灵的远山,展现褪尽烟火的宫廷品位。
“和雇制”使我们真正看清,现实功利的南宋朝廷让优秀或有用的画师替帝王或官府衙曹办事,即便该画手系临时签约,或短期和雇自民间。而朝廷提高了和雇制酬金,或论件计酬,或使受雇的民间称旨授官,以避免让平庸、无能、低效率的画手坐领干薪。
“和雇制”是暗中联系宫廷、民间的潜在力量,使画家十三科中的宫廷画师、民间画师无论上、下班均能携手搭班组配,使南宋宫廷、民间相较于北宋有更多联系。这道联系肇端于南宋宫廷节省开销,不设置单一的画院省舍,不编制绘画课程让宫廷画师住宿学习。于是一群群流派林立、组织分散、族群多元化的专业小团体,在南宋民间逐渐酝酿成形。
(本文摘自《虚拟的殿堂:南宋画院之省舍职制与后世想象》[美]彭慧萍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