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在降低代谢综合征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中的应用

2018-08-02 10:23:48庄雄杰陆泽元蒋凤秀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8年7期
关键词:骨细胞骨密度骨质

庄雄杰,陆泽元,蒋凤秀,柳 岚,桑 丹,曾 玲

0 引言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主要包括中心性肥胖、高血压、糖耐量异常、高脂血症等[1-2]。对于心脑血管疾病,MS的各个组成成分均为引起疾病的独立因素,相互之间还能产生协同效应,极大地提高了疾病的相对危险度[3]。研究表明,MS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引发的多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是MS的核心。MS患者的骨代谢异常受到广泛关注,部分患者在骨重塑时产生紊乱,进而损害骨微结构,使得骨折风险增加[4-5]。有研究表明,MS患者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在胶原中的沉积、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微血管病变、炎症状态、尿钙增高都可诱发骨质疏松[6-7]。对骨组织来说,双胍类降糖药物能够起到关键作用,因而受到很多研究者关注,同时,二甲双胍不仅能够影响骨髓的基质细胞及成骨细胞,还能够对糖尿病患者的骨代谢指标产生影响,增加了骨折风险。为此,MS患者在选择药物时,应充分考虑药物对骨代谢的影响[8-9]。相关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以降低糖尿病骨折的风险[10-11],但是预防MS患者骨质疏松尚无相关报道,且具体的机制分析不够深入。本文探讨了二甲双胍对降低MS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9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178例M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MS的诊断标准:①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4 cm,女性腰围≥80 cm);②合并以下4项指标中任2项:高三酰甘油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症、血压升高、2型糖尿病;③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④年龄40~70岁。排除标准:既往有脆性骨折史;合并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继发性高血压、心衰、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合并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入院前3个月已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哺乳期女性或孕妇。

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把患者分成2组。观察组90例,男50例,女40例,年龄43~69岁,平均年龄(56.33±4.19)岁,病程(4.10±0.24)年,体重指数(BMI) (24.20±2.19) kg/m2;对照组88例,男48例,女40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6.21±3.89)岁,病程(4.65±0.45)年,BMI (24.11±1.98) kg/m2。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BMI、病程、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格列吡嗪[国药准字H43022027,康哲(湖南)制药有限公司]5~10 mg/d口服。观察组:二甲双胍(国药准字H20060164,石家庄市华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口服,10~20 mg/d。两组均治疗、观察8周,在治疗期间都接受相同的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

1.3 观察指标 ①BMI、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②骨转化指标碱性磷酸酶(ALP)、OC、β-CTX;③股骨颈和髋关节骨密度状况;④治疗期间腹泻、恶心呕吐、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应用贝克曼己糖激酶法检测FBG、利德曼直接法检测LDL-C、贝克曼酶法检测ALP、高效液相层析法检测HbA1c。应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与骨钙素,采用双能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

2 结果

2.1 一般指标 治疗后,两组FBG、HbA1c值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LDL-C、BMI的组内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骨代谢指标 治疗后,观察组OC值升高(P<0.05),β-CTX值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AL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骨密度 观察组的股骨颈、髋关节骨密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呈下降趋势(P<0.05),且低于观察组(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6%、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一般指标变化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变化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g/cm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不良反应比较(例)

3 讨论

MS可明显增加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12],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仅有部分作用机制得以初步阐明[13]。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糖脂代谢紊乱三者间可通过多条信号机制存在交叉对话,导致B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异常[14]。

目前,对于MS的治疗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单个疾病[15]。二甲双胍与格列吡嗪作为一线降糖药物,不仅可通过降低血糖,也可调节血脂与血压水平[16]。本研究显示,治疗后,两组的FBG、HbA1c值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表明二甲双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血糖降低。有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在降糖、调脂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可通过激活AMPK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影响胰岛素抵抗作用,减轻由高糖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引起的机体损害程度[17]。

MS患者容易并发骨质疏松,主要在于高血糖极易引起破骨细胞活性升高及成骨细胞活性降低;而且高血糖能够抑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分泌、合成,削弱其成骨作用[18]。格列吡嗪在降血糖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对于骨质疏松的预防作用不太明显,存在争议。同时,二甲双胍能够明显加快髓基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使骨量增加,改善骨微结构,调控骨重塑过程,在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时加以抑制[19]。二甲双胍还可以促进糖尿病大鼠的骨病变再生和修复,可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化分化成熟[20]。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股骨颈、髋关节骨密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呈下降趋势,且低于观察组,表明二甲双胍的应用并不会影响患者的骨密度。分析其机制,二甲双胍可导致一氧化氮表达水平发生变化,也可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通路。但是有研究表明,只有小剂量的二甲双胍对骨细胞的矿化、增生及分化起到促进作用,大剂量二甲双胍产生相反的作用[21]。

骨质疏松在MS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原因主要是MS患者的雌激素水平急剧降低,使得骨量流失过快,降低了骨细胞的活性。特别是血糖异常者的血糖控制不佳导致钙质流失过多,造成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失,使得骨折发生风险增加。有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促进AMPK磷酸化,同时P-AMPK增加量与成骨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水平的提升存在平行关系[22];二甲双胍可明显提升骨细胞标志物表达量,使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因子表达水平降低。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OC值升高,β-CTX值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AL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表明,与罗格列酮比较,二甲双胍治疗能够使患者的破骨细胞活性指标β-CTX显著降低,从而影响骨代谢过程[23]。然而,也有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能增加ALP的活性、OC的合成以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钙的沉积[24]。

本研究显示,在治疗期间,观察组、对照组的低血糖、腹泻等发生率分别为5.6%、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药物均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因此,MS患者在选择降糖药物时应充分考虑降糖药物对骨代谢的影响。但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对骨组织细胞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具体的随访结果将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进行深入分析。

总之,二甲双胍在MS患者的治疗中,能改善骨代谢指标,对骨密度无显著影响,并能促进血糖的降低,安全性较好,从而可发挥降低骨质疏松发生率的作用。

猜你喜欢
骨细胞骨密度骨质
机械应力下骨细胞行为变化的研究进展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中老年保健(2022年3期)2022-08-24 03:00:58
骨质疏松知多少
基层中医药(2021年3期)2021-11-22 08:07:50
调节破骨细胞功能的相关信号分子的研究进展
关注健康 远离骨质疏松
天天喝牛奶,为什么骨密度还偏低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中老年骨质疏松无声息的流行
骨质疏松怎样选择中成药
不要轻易给儿童做骨密度检查
骨细胞在正畸牙移动骨重塑中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