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军
(新疆财经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所整合设立的专业,自2013年起,原“对外汉语”专业改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目前全国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100多所高校设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每年招收各类学生超过两万人。
在第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上,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开幕致辞中提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 90%会改行,而外派汉语教师志愿者中90%不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可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改行现象十分普遍,专业人才培养与相关领域师资间尚未建立应有的联系。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如何?这些问题亟待回答并期待尽早解决。目前,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就业意向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自二十世纪末中国大学扩招以来,就业问题就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之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就业问题也始终是业内讨论的焦点。本文研究的是“就业意向”并非“就业”,“就业意向”是指根据个人的爱好和能力,进行职业规划,并有针对性地寻找合适的工作,因为意向明确,找工作就能有的放矢。就业调查主要研究学生毕业后的已然状态,而就业意向调查是对学生入校后到就业前这一较长时段内的一种动态变化的预判。相对前者,后者是一种未雨绸缪的干预性研究,涉及学生的心理、学情、社会认知等方面。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创办较晚,社会认知度低,因此相关研究还十分欠缺。
表1 相关文献检索
以上研究涉及的对象多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从相关成果可知:“毕业生的就业取向和实际就业情况与该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南辕北辙,毕业后绝大多数选择留在国内就业,真正去海外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人不多,绝大部分选择了非对口专业的工作。”①贺双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初探[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41.这既与国家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目标不符,也不利于缓解当前海外汉语师资紧缺的现状。张和生(2012)在《就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必须面对的挑战》中提出,倘若不实现就业,“培养高质量人才以适应海外对汉语教师的需求就是一句空话;抑或实现了就业,但所从事的工作与汉语国际教育毫不相干,那是学非所用,是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②张和生.就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必须面对的挑战[C].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97.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搜集第一手资料,注重调查对象的代表性(覆盖疆内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三所代表性大学及各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生)。问卷的问题分封闭性和开放性两种,以封闭式问题为主。问卷由28个问题组成(26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内容分三部分:前7题是性别、生源地、学历、年级等个人信息,两道主观题问及调查对象读该专业的原因,有14道题涉及个人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5道题是调查对象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调查。为准确了解该专业的培养模式和学生的就业意向,还对三所高校的部分师生做了专题访谈。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235份,有效问卷211份,有效率为84.4%,其中本科生148份,研究生63份。
表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新疆各高校该专业历年招生都存在同样问题,这种现象在全国也比较普遍。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例,2012年录取的27名学生均为女生;2015年录取31人,仅有3名男生。
(2)交换生人数较少。新疆财经大学交换生最少,新疆师范大学最多。主要原因是:新疆师范大学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较早,在海外依托孔子学院建立的实习基地较多;新疆财经大学各方面正处于探索阶段,办学规模较小,交换生名额有限,当然也不排除学生个人的经济和意愿问题。
表3 报考意愿对比
新疆师范大学的办学属性在开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上具有一定优势,开设的时间久,宣传力度大,社会认同度高,因此主动报考的学生人数也最多,调剂生只占4%;新疆财经大学学生填报的高考志愿都与财经类专业有关,所以本专业的调剂率高达87%;新疆大学是综合性重点大学,生源质量相对较好,第一志愿报考率接近一半。虽然三所高校的差异较大,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有趋同化倾向。
1.专业情感变化
图1 对专业的情感变化
在“一直喜欢本专业”这一选项上,新疆大学占比最高;在一直不喜欢本专业的学生中,新疆财经大学最多,新疆师范大学最少;“没有以前那么喜欢本专业”这一选项,新疆师范大学比例最高,新疆财经大学较低;新疆大学学生的专业喜欢程度相对稳定。学生的专业情感变化会影响其学习兴趣与就业意向,学校及教师应想方设法从正面积极引导。
2.对就业前景的态度
图2 对就业前景所持态度
新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有将近三分之二学生对就业前景感到悲观,只有一小部分持乐观态度,这不利于学生就业意向的培养和选择。新疆大学情况较好,71%的学生看好本专业的就业前景,而新疆财经大学竟有87%的学生对就业感到迷茫和担忧。究其原因,主要涉及办学层次、生源质量、学科建设、教风学风、自信程度、个人能力等多方面。范晓玲教授的调查显示,新疆大学的就业走向为:45%考研、45%志愿者、10%公务员,就业情况较为乐观,这与我们的调查结果相符。新疆财经大学该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外语水平不及外语系优秀,汉语功底不如中文系深厚,处境尴尬,目标迷茫。
根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设立该专业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汉语加快走向世界’的迫切需求”“满足海外汉语教师的巨大需求”。目标是培养对汉语知识、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传播有较全面了解的高层次对外汉语教学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不仅要能够灵活运用外语并承担汉语教学任务,还要具有较强的汉语国际推广和文化交流的能力。目前来看,我们的专业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如:专业定位不清、培养目标过窄、技能实践不足、就业指导滞后等等。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教师,如果老师的理念落后,思考不深入,那么必然水平不高、方法死板、守旧不变,这样怎么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动力,势必造成对就业前景悲观失落,从教意愿低下的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也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1.就业意向调查
表4 就业意向分类
新疆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设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明确培养目标为:首先是面向海外的(重点是中亚)高水平汉语(志愿者)教师;其次是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中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或双语教学的师资;最后是在相关部门、新闻机构、文化教育类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交流传播工作。为了加强对比,本文将从事汉语教学(包括汉语志愿者和国内外的各类汉语教师)工作视为“对口就业”,相应的就业意向称为“从教意愿”。
图3 是否在意对口就业
在调查与访谈中,我们发现学生愿意成为汉语教师或相关教育工作者的就业意向较高,但三校之间的调查数据存在巨大差异。新疆大学有37%的学生认为工作一定要专业对口,否则不予考虑;新疆师范大学只有8%的学生在乎专业对口,一半的人不在乎;新疆财经大学没有一人在乎对口就业,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完全不在乎,42%想去企业或公司工作,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院校。这种就业倾向与设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初衷还存在一定距离,且不利于国际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2.从教意愿调查
表5 从教意愿分类对比
交换生的从教意愿高于非交换生;研究生高于本科生;男生高于女生。原因如下:
(1)交换生对海外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外语水平和适应能力都较好,出国实习任教的经历给他们留下的回忆大多是美好的,所以从教意愿较高。非交换生除了个人兴趣和能力等原因以外,部分学生对中亚等地区存有偏见(新疆多数高校要求学生只能报考俄罗斯及中亚地区的志愿者),认为其经济落后,局势动荡,所以不愿出国任教。在国内,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大多都集中在高校,学生很难进入理想的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特别是本科生更不可能进入高校从教,所以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从教意愿。
(2)研究生的专业培养目标更明确,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好,专业兴趣也比本科生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或实习经历,职业规划清晰,从教意愿自然高于本科生,但情况也不容乐观。刘玉屏教授在一项针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从业意向”的调查中指出:“研究生对国际汉语教师这一职业的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从业信念。选择‘在国内从事其他工作’的比例最高,达66.67%,远高于‘在国内教汉语’和‘出国教汉语’,相当数量的学生打算放弃本专业。”①刘玉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业意向调查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6).
(3)在就业市场上,男生的就业优势一直优于女生,所以男生的就业信心较高,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工作,都愿意积极去尝试。而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直接影响了女生的从教意愿,特别是去海外工作让大多数女生感到忧虑,除了安全和年龄等因素外,回国还要面临二次就业问题,因此女生都偏向于毕业后直接找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另外,男生基数小容易获得较高比率也是原因之一。
1.择业首要考虑因素
图4 择业首要考虑因素
如图所示,大部分学生在找工作时考虑的首要因素都是职业的发展空间,其次是薪金福利,再次是工作的稳定性,最后是专业对口性。在211位受访者中仅有5(2%)位在意专业是否对口。这一结果表明学生的就业观是理性务实的,也符合国家倡导的“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
2.从教意愿的影响因素
图5 从教意愿影响因素
影响学生从教意愿的最大因素是“回国后要面临二次就业”,占64%;其次是工作的环境不理想,主要是认为志愿者的派往国相对落后;收入不高和不符合个人兴趣也是原因之一。还有1%(2人)是因为其他因素而不愿从教,一个是想要自主创业;另一个是认为自身专业水平和外语能力太低,不能胜任汉语国际教育工作。
总之,新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从教意愿低,对本专业的满意度低,对各种能力的掌握程度也不理想。其中,新疆财经大学受学科门类所限,专业主动报考率、交换生人数、对专业的忠诚度、专业从教意愿等指标都偏低,对就业前景表示迷茫与担忧的学生最多。因此在专业定位、师资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我们要根据国家汉办提出的国际汉语教师六大标准(汉语知识与技能、外语知识与技能、中国文化、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汉语教学法)完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细化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人才。
据了解,由于报考人数较少的缘故,2016年全国多所大学减少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招生人数,不进行调剂招生,还有五六所高校停止了招生。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和工作的最好动力,在一项“参加汉语志愿者项目动机”的调查中,有73.33%的志愿者表示对汉语国际传播感兴趣,认为这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所以,学校要在招生宣传与就业招聘时,加大引导力度和政策解读,让更多的家长及考生对本专业有所了解,形成共识积极报考,尽量减少专业调剂,打造良好的内部环境,避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在新生入校后,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职业规划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前做好就业指导,要采用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形成发展合力,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社会认知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新疆师范大学的国际文化节和新疆财经大学的昆仑诗社都是很好的宣传方式,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而且还提升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知名度。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新疆汉语国际推广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要推进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加强新疆与沿线国家教育合作与交流,为培养大批合格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凝聚力量。“十三·五”期间,新疆政府将加大对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支持力度,配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计划新建10所孔子学院和30所孔子课堂。各高校要结合实际需求,发挥特色优势,强化示范功能,为全面推进和指导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发挥引领作用。
立足未来,新疆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瓶颈,主要体现在国内支撑能力有待提升,孔子学院布局尚需优化,地缘优势发挥不够充分,利用孔子学院综合平台服务功能开展中外合作与交流的力度亟待加强。所以我们要立足新疆教育发展的实际和多元文化的社会特点,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人文优势和语言优势,以培养中西亚小语种汉语国际推广人才为特色。凸显本土发展与区域合作的特点,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开展专业革新,丰富发展内涵,打造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推进具有新疆区域特点的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争取和海外高校联合办学,创新合作机制。通过中外校际间的交流合作,逐步推行“2+2”“3+1”等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完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课程共享、学分互认等多边、长效的合作机制。确立国家汉办、中外高校与孔子学院等机构广泛参与、联合培养的新理念,真正做到合作共建、发展共管、资源共享,积极开拓海外实习基地,构建开放型办学体系。
充分发挥教育管理部门的主导协调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合理规划、明确目标、科学引领、开阔思路、积极参与全球孔子学院布局,拓宽新疆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视野与思维,完善合作机制,拓宽培养渠道,推动办学资源的深度融合,在办学模式及教学方式等方面不断注入活力,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化运用能力,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确保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教师、教材、教法)问题”不仅是目前海内外汉语教学面临的难题,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本专业的整体满意度不足50%,主要原因是:实践课程薄弱、专业技能欠缺,教学方式单一。42%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的知识内容陈旧、纸上谈兵、缺乏新意。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就业意向,我们应该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积极推进案例化教学,综合运用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报告法、讨论法等,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来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在培养中华文化传播能力方面,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统筹兼顾,不搞一刀切。兴趣及特长培养要多元化,要因人而异,不要人人都打太极、学剪纸,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展现新时代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潜力,为中华文化注入新动力。
发挥“互联网+”对专业建设的创新驱动力,按照国内外联合研发,资源共享的原则,打造精品网络课程,建立健全一体化的网络教学体系。实现教学方式创新,落实“翻转课堂”,提高外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逐步开展“混合”教学,深化合作,共享发展。
始终坚持质量优先的发展思想,保持质量与数量之间的平衡,不断加强内涵建设,监控学科发展。抽调资深专家组建督导组,对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质量、师资水平等进行实时督导。构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质量联合评估体系,出台科学合理的评估制度,以此指导开展教学及文化活动,探索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联合测评模式,建立良性的竞争退出机制。
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大背景下,我们也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但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设立的初衷还是为了解决海外汉语师资短缺的问题。但是“在不想做志愿者的理由中,认为做志愿者‘会影响找工作’的学生最多,占66.67%,有42.86%的学生认为‘会影响个人生活’(婚恋问题等),还有些学生认为做志愿者条件艰苦和收入太低。”①刘玉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业意向调查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6).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是造成从教意愿低下的主要原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短期出国任教还可以接受,但长期从事这项事业就困难重重,这都需要我们从制度和政策上加以解决。
2012年颁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赴国外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服务期满相关工作的通知》从三方面给于了照顾政策,一是可将户口和档案保留在原就读高校;二是服务期满后三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可加10分优先录取;三是申请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公派汉语教师、孔子学院专职教师优先录取。但这些政策的覆盖面过窄,并没有惠及回国后打算改行的志愿者,而且政策的落实也不理想。
我们应从政策层面着手,协调多方机构,从制度上提供保障,完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建立人才培养与发展需求的动态管理模式。加强高校与汉办的密切合作,以海外孔子学院和多种汉语教学机构为平台,拓展多样化的实习渠道,以互派“交换生”为契机,在海内外举办就业见面会,多创造学生与潜在就业单位互动的机会,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完善志愿者回国后的就业服务和人事管理机制,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各高校要实现整体布局、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错位竞争、共谋发展,为国际汉语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多样化的发展选择。在培养稳定的国际汉语教师队伍的同时,专业定位还要多样化,鼓励学生灵活就业,多面发展。
“十二五”期间,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大力支持下,新疆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2016年9月,各高校在中亚地区及俄罗斯、蒙古等国共建孔子学院10所,孔子课堂、教学点和汉语中心近百个,培训学员达10万人,编写并推广使用了一批本土化汉语教材,在深化汉语国际教育、传播中华文化、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五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推动课程改革、专业教材建设、学业考核等各项标准的有机衔接;加大本科、硕士的教育力度,丰富人才培养层次;重视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培养、培训、选派和管理,完善专职教师储备,满足海内外不同民众学习汉语的需求。这对新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