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斌 肖冬生 宋 伟
(共青城市人民医院外科,江西 共青城 332020)
脾切除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手术之一,脾切除的关键是脾蒂的处理,传统的脾切除术是采取大块集束结扎来处理脾蒂,这种方法被称之为一级脾蒂离断法(PSPD)。此法会增加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脾热、胰漏等。而采取分束结扎处理脾蒂的方法,能有效避免胰尾损伤,降低脾热和胰漏的发生率。此法被称之为二级脾蒂离断法(SSPD)〔1〕。然而,对于两种方法的优势存在争议,而且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系统评价PSPD与SSPD脾切除治疗脾脏疾病的临床疗效。
1.1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RCT)或临床对照试验(CCT),语种和时间不限;②研究对象:需行择期开腹或腹腔镜脾脏切除术的患者;③干预措施:两组均需行脾切除术,试验组采用SSPD,对照组采用PSPD;④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包括术后并发症、胰瘘、脾热、门静脉血栓、住院费用,次要指标包括病死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等。(2)排除标准:①非对照性研究;②主要结局指标不少于2项;③不能提取相关数据;④急诊手术、非择期手术;⑤重复发表的文献。
1.2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CBM、VIP及WanFang Data,收集2015年8月以前发表的关于PSPD与SSPD脾切除治疗脾脏疾病的RCT和CCT的文献,中文检索词包括:脾切除术、脾蒂、二级脾蒂离断术;英文检索词包括:splenectomy,splenic pedicle,secondary splenic pedicle division,secondary pedicle division。
1.3资料提取 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相关信息,并交叉核对结果。如遇分歧,通过协商解决。提取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信息(题目、出处、第一作者、发表日期)、研究方法学特征、研究对象特征(样本量、年龄、性别、Child分级)、干预措施特征及结局指标等。
1.4文献质量评价 对于RCT,参照Cochrane Reviewer Handbook5.1偏倚风险评估标准进行质量评价〔2〕。它包括:随机序列生成、分配隐藏、盲法、数据不完整、选择性报告结果、其他可能的偏倚等。非RCT,则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非RCT偏倚风险评估方法(NOS)进行质量评价〔3〕。包括研究对象选择,组间可比性和结果评价。NOS评分≥6分,则认为质量较高。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质量评价,如遇分歧则通过讨论或第3名研究者评价。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优势比(OR) 作为合并统计量;连续型变量采用加权均数差(WMD) 或标准化均数差(SMD) 作为合并统计量;计算95%可信区间(CI)。分析各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如研究结果间无异质性(P>0.05,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如研究结果间存在异质性(P<0.05,I2>5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当纳入的研究较多时,通过漏斗图检验发表偏倚。
2.1文献纳入结果 初步检出相关文献562篇。通过剔除重复文献、阅读文题、摘要及全文后,最终纳入15篇文献〔4~18〕,其中英文文献3篇〔7~9〕,中文文献12篇〔4~6,10~18〕。3篇RCT〔4~6〕,12篇CCT〔7~18〕。见表1。3篇RCT均为高偏倚风险。CCT的质量评价见表1。
表1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a:术后并发症; b:胰瘘; c:脾热;d:门静脉血栓;e:病死率;f:住院时间;g:住院费用;h:术中出血量;i:手术时间
2.2Meta分析结果
2.2.1术后并发症 2篇RCT〔4,6〕和7篇CCT〔9~11,14~17〕报道了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各研究结果间无异质性(I2=0%,P>0.0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结果显示:SSPD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SPD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4,95%CI:0.09~0.20,P<0.05)。RCT和CCT亚组分析也均显示,SSPD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SPD组(OR=0.23,95%CI:0.10~0.53,P<0.05;OR=0.12,95%CI:0.08~0.19,P<0.05)。
2.2.2胰漏 2篇RCT〔4,6〕和8篇CCT〔8~11,14~17〕报道了术后胰漏的发生情况。各研究结果间无异质性(I2=0%,P>0.0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结果显示:SSPD组的术后胰漏发生率明显低于PSPD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0,95%CI:0.04~0.25,P<0.05)。RCT和CCT亚组分析也均显示,SSPD组的术后胰漏发生率明显低于PSPD组(OR=0.09,95%CI:0.01~0.73,P<0.05,OR=0.11,95%CI:0.04~0.28,P<0.05)。
2.2.3脾热 2篇RCT〔4,6〕和7篇CCT〔8~11,15~17〕报道了术后脾热的发生情况。各研究结果间无异质性(I2=0%,P>0.0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结果显示:SSPD组的术后脾热发生率明显低于PSPD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2,95%CI:0.20~0.49,P<0.05)。RCT亚组分析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47,95%CI:0.19~1.18,P>0.05);然而,CCT亚组分析显示,SSPD组的术后脾热发生率明显低于PSPD组(OR=0.28,95%CI:0.17~0.47,P<0.05)。
2.2.4门静脉血栓 5篇CCT〔8,9,11,15,18〕报道了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各研究结果间无异质性(I2=0%,P>0.0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结果显示:SSPD组的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PSPD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3,95%CI:0.09~0.63,P<0.05)。
2.2.5住院时间 2篇RCT〔4,5〕和10篇CCT〔7~13,16~18〕报道了住院时间情况。各研究结果间存在异质性(I2=87%,P<0.05),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结果显示: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66,95%CI:-1.41~0.09,P>0.05)。RCT和CCT亚组分析也均显示,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58,95%CI:-1.74~0.58,P>0.05,WMD=-0.63,95%CI:-1.63~0.38,P>0.05)。
2.2.6住院费用 2篇RCT〔4,5〕和6篇CCT〔7,10,12,13,16,17〕报道了住院费用情况。各研究结果间存在异质性(I2=93%,P<0.05),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结果显示:SSPD组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PSPD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1.96,95%CI:-3.42~-0.49,P<0.05)。RCT亚组分析显示,SSPD组的住院费用也明显低于PSPD组(SMD=-3.18,95%CI:-3.85~-2.50,P<0.05);CCT亚组分析显示,两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1.53,95%CI:-3.48~0.42,P>0.05)。
2.2.7病死率 2篇CCT〔15,18〕报道了术后病死率的发生情况。各研究结果间无异质性(I2=0%,P>0.0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结果显示:两组术后病死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41,95%CI:0.06~2.91,P>0.05)。
2.2.8术中出血量 3篇RCT〔4~6〕和11篇CCT〔7~14,16~18〕报道了术中出血量情况。各研究结果间存在异质性(I2=98%,P<0.05),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结果显示:两组术中出血量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41.81,95%CI:-95.14~11.52,P>0.05)。RCT和CCT亚组分析也均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8.33,95%CI:-49.88~13.22,P>0.05,WMD=-50.89,95%CI:-112.24~10.46,P>0.05)。
2.2.9手术时间 3篇RCT〔4~6〕和12篇CCT〔7~18〕报道了手术时间情况。各研究结果间存在异质性(I2=79%,P<0.05),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2.95,95%CI:-5.72~11.62,P>0.05)。RCT和CCT亚组分析也均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4.83,95%CI:-14.24~43.90,P>0.05;WMD=-0.08,95%CI:-10.76~10.61,P>0.05)。
2.3发表偏倚 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漏斗图分析,见图像左右基本对称,提示纳入的研究潜在发表偏倚的风险较小,见图1。
图1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漏斗图
根据解剖学,脾脏血管在靠近脾门时相互靠拢,发出两大分支,分别支配脾脏的上下、两部分。它们又各自发出数个细小的分支支配脾脏的上、下极〔1〕。分叉前后的脾蒂分别称为一级脾蒂和二级脾蒂。目前,脾蒂的离断方法主要有两种:PSPD和SSPD。PSPD主要是使用切割闭合器(Endo-GIA)离断脾门血管,此法方便快捷,但有时会出现钉合不牢或术中撕裂导致出血,常见于脱钉、脾蒂组织过厚或Endo-GIA长短不合适等情况〔19〕,而且Endo-GIA价格昂贵。而SSPD是根据脾蒂血管的解剖特点逐支分离结扎离断脾蒂血管,不仅可以降低脾热、胰漏的发生率,而且还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脾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脾热、胰瘘、腹腔出血、门静脉血栓、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膈下积液、胸腔积液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0,21〕。本研究表明,SSPD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SPD组。脾热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研究显示,脾热的发生与免疫因素、胰漏和脾静脉血栓等有关〔22,23〕。SSPD可减少术中对血管牵拉和内膜损伤,降低术后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栓,因而,降低脾热发生率〔24〕。脾热具有自限性,症状较重者可给予抗生素或激素。本研究表明,SSPD组的术后脾热发生率明显低于PSPD组。因此,表明SSPD在减少术后脾热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胰漏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术中损伤了胰尾部。在本研究中SSPD组的术后胰漏发生率明显低于PSPD组。主要是由于SSPD靠近脾脏近端解剖血管,避免了大束结扎脾蒂,远离了胰尾,有效地防止了胰尾的损伤,减少术后胰漏的发生,尤其是胰尾部靠近脾门时。研究表明,胰尾损伤是导致脾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SSPD较PSPD可以明显降低胰漏和脾热的发生率。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术中过度牵拉张力较大的脾静脉。SSPD不需要搬动脾脏,减少了对静脉的牵拉以及血管内皮的损伤,因此,降低了术后门静脉的血栓形成的风险。本研究也显示SSPD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降低。在住院费用上,SSPD组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PSPD组,表明SSPD较PSPD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多数学者采用Endo-GIA离断脾蒂,但此法费用昂贵,部分患者难以承受,因而限制了其广泛的应用。此外,当脾蒂较宽或单次不能离断时,可能需要多次使用,费用更加昂贵。而SSPD是将进入脾脏的二级血管分别游离,夹闭后离断,避免了对Endo-GIA的依赖,有效降低住院费用。另外,SSPD术后并发症少,可减少住院时间,从而减少住院费用。手术时间也是影响住院费用的一个因素,手术时间延长即意味着增加麻醉费用。在手术时间方面,SSPD并没有因精细解剖而延长手术的时间。主要是由于SSPD避免了频繁更换脾脏位置,同时也免去了放置Endo-GIA的步骤。SSPD是逐支处理脾蒂血管,此法安全可靠,出血少。在本研究中,两种方法在术中出血量方面无明显差异。这也与相关的报道一致〔25〕。本研究的局限性:本Meta分析共纳入15个研究,RCT仅3篇,大部分为CCT,且方法学质量普遍不高;另一方面,本研究部分结局指标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亚组分析异质性仍较大。此外,多数研究的样本量较少,部分指标有些研究没有涉及,这些都可能降低结果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