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桂梅 安思琪 陈长香* 李建民
1.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河北 唐山 063000 2. 华北理工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老年人越来越多。由于老年人的各器官机能和生理功能均处于减退的衰老状态,从而表现为力量、耐力及生理功能下降的衰弱状态,其是衰老的一种表现。社区中老龄人的衰弱的发生也在增加,我国超过85岁的老人衰弱率更高[1],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也会伴随着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以骨量减少为主的骨质疏松,常发生于65岁以上女性和70岁以上男性,年龄越高发病率越大[2],增加了发生骨折的风险,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衰弱程度。
于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选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所有居民登记建档的唐山市工人医院和唐山市弘慈医院直属的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的32个社区登记户籍的符合入组及排除标准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32个社区分布于唐山市区的东南西北中。纳入标准:年龄≥75周岁,居住该社区1年以上并且档案健全的老年人;意识清楚,有一定阅读能力或可用言辞表达,与调查人员沟通无障碍;经研究者说明研究目的后,被调查对象愿意配合本研究者。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的疾病不能完成问卷调查者、精神异常、老年痴呆、认知功能障碍者、调查期间外出者。10个社区符合入组及排除标准的老年人,共3612人,回收有效问卷3448例,有效回收率95.46%。其中男性1602人,占46.5%,女性1846人,占53.5%。年龄75~98岁,平均年龄80.1±4.7岁。其中75~岁1723人,80~岁1076人,85~岁649人。
①采用The CFAI衰弱综合评估工具进行问卷调查。The CFAI是由Nico De Witte于2013年开发的,用于社区老年人衰弱的评估,共23个条目,分为4个维度:身体衰弱(4~12分);心理衰弱由心情评估(5~20分)和情感评估(3~15分)构成;社会衰弱由社会关系评估(3~15分)和社会支持(0~10分)构成;环境衰弱(5~25分),衰弱总分为20~97分,20分表示没有衰弱,97分表示非常虚弱,分数越高表示衰弱程度越严重[3]。课题组对量表的信效度进行了检测,具有较好的信效度。②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由三甲医院经双能骨密度测量仪测量所得T值≤2SD而诊断[4],并有医院门诊或住院病历者。
采用SPSS 19.0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448名高龄老人轻度衰弱1093人(31.7%),中度衰弱1230人(35.7%),重度衰弱1125人(32.6%)。衰弱率100%。随年龄的增加其衰弱程度呈加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阶段高龄老人衰弱程度分析Table 1 Analysis of the degree of weakness in the elderly among different ages
发生者395人,占11.46%。
单因素结果显示年龄、婚姻、文化程度与衰弱各维度和衰弱总评分相关,性别与除社会衰弱的各项相关,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与身体衰弱、心理衰弱和衰弱总评分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年龄、婚姻、文化程度、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衰弱的影响因素。见表2、3。
衰弱是老年人中普遍发生的一种临床症状,主要是以耐受力降低和抵抗应激能力减弱为表现,其在中高龄的患者中发生率更高,在本研究中发现社区的中高龄老年人发生衰弱率为100%,高于国外[1,5,6]的调查,我国的一项调查[7]发现目前社区中的中高龄的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经济收入也处于低水平,慢病的发病率却很高,可高达87.2%,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功能下降,如牙齿脱落、行动缓慢运动减少、思维认知功能下降,导致中高龄老年人的营养摄入不足,肌肉量和力量降低,思想上对他人的依赖性增强,加之我国空巢老人日益增加[8],不仅导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同时影响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加剧了我国中高龄老年人的衰弱的发生。
表2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对中高龄老年人衰弱影响的单因素分析Table 2 Single factor analysis to the influence of senile osteoporosis to the weakness in middle-aged and elder people
表 3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对中高龄老年人衰弱总分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发现社区中中高龄老年人发生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者11.46%,远远低于贺丽英等[9]的研究结果36%,但是与我国骨质疏松基金会的最新研究[10]相似,其研究为全国的2010年至2016年的关于骨质疏松的Meta分析,其研究比较全面、详实,是专门针对骨质疏松的调查和分析。本研究中的社区中中高龄老年人全部为居家人口,只有部分被调查者进行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检查,部分人口虽有骨质疏松症的表现,但是没有在医院进行确诊,家庭成员应该关注中高龄老年人发生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状况,以便及时就医,减少意外的发生。
衰弱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尤其在高龄老年人群中,本研究显示女性中高龄老年人在身体、心理、环境及衰弱总分方面发生衰弱的程度高于中高龄的男性患者,这与其他的研究[11]相似,可能与女性绝经后身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快速降低有关,此期的女性容易出现维生素D的缺乏,而易发生神经-肌肉的平衡力量失衡及发生骨质疏松的几率[12,13],出现与骨质疏松相关的症状较男性明显,同时有研究[14]发现女性老年人居家不出的程度更高,减少了其活动范围和活动程度,因此使其在身体、心理及环境方面发生衰弱的程度高于男性。研究发现年龄越高、分居及离婚、文化程度越低发生衰弱程度越高,与其他相关研究[15]相似,可能因为患者的年龄越大,机体内各种激素水平均有下降[16],导致机体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均不断下降,同时老年人年龄越大需要关怀和被照顾的程度越大;未婚的老年人长期独居,不需要其他人照顾,生活比较规律,能更好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因此衰弱程度低;而配偶是最主要的社会支持,在生活上有依靠,能互相帮助,心理上具有安全感,而婚姻状况不稳定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17],使其发生衰弱的程度高;文化程度高的中高龄老年人一般均有较为稳定、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有较强的保健意识,能在日常生活中吸取较多的养生保健的方法,具有较强的防病知识和保健意识[18],发生衰弱的程度低于文化程度低的中高龄老年人;多因素分析中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影响着中高龄老年人的衰弱程度。
骨质疏松症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比较高,一项中国的研究[19]中发现超过80岁的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几率为80.8%;本研究发现发生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者在身体、心理及衰弱总评分中得分高,关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与衰弱的关系的研究不多,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行性变,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身体功能下降,日常生活能力受限,表现为容易疲劳、步速减慢、肌力差、体重降低、低体能等,有研究[20-22]发现超过半数的患有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人群有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尤其是对含有VD类食物摄入的减少;其自我管理能力明显降低,活动能力减退,这些均能导致中高龄老年人衰弱加重,加之患有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者发生跌倒的几率高于其他正常人群,因此在衰弱身体领域得分高;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存在着严重的怕跌倒的心理[22],长期存在这样的心理的老年人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使日常生活行为更加小心,减少了户外活动和日常锻炼,使身体的各肌肉量和肌力进一步减少和降低,增加了患者的衰弱程度,反之,由于日常锻炼的减少和营养不良,加重了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多因素分析中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衰弱发生的影响因素。因此,家人及社会更要关注中高龄老年人群中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状况,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和营养状况,从而减缓中高龄老年人衰弱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