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胃管微创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探讨

2018-08-01 06:05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11期
关键词:表面活性肺泡插管

汪 昕

(成都新生堂妇产医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该病患儿多为早产儿。该病多是由于患儿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导致其发生肺不张所致。该病可导致新生儿死亡[1]。目前,临床上通常用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该疗法可降低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临床上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常采用气管插管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法进行治疗。但该方法易使患儿发生肺损伤等并发症[2]。有研究资料显示,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经胃管微创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法进行治疗的效果较好,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3]。为了进一步探讨用经胃管微创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法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笔者对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期间成都新生堂妇产医院收治的94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期间成都新生堂妇产医院收治的94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这94例患儿的纳入标准为:1)经体格检查、胸部X线片检查确诊其病情。2)胎龄<37周。其排除标准为:1)其存在先天性发育异常。2)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将这些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7)。在对照组患儿中,有男29例,女18例;其平均胎龄为(30.5±2.2)周;其出生时平均体重为(1574±283)g。在观察组患儿中,有男27例,女20例;其平均胎龄为(30.4±2.5)周;其出生时平均体重为(1534±246)g。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儿采用气管插管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法进行治疗。治疗的方法为:对患儿使用适量的镇静剂后,在直接喉镜的引导下对其实施气管插管,将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快速注入气管导管内,随后对患儿采用复苏皮囊进行正压通气,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均匀分布在其肺内,随后拔除气管导管。对观察组患儿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治疗的方法为:对患儿使用适量的镇静剂后,使其声门充分暴露。在直接喉镜的引导下用气管导管钳将8号胃管插入患者的气管,插入的深度为30~40 mm。用5 ml的注射器抽取100 mg/kg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顺着胃管注入,随后再向胃管中注入1~2 ml的空气,注入完成后将胃管拔除。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首次插管的成功率、再次插管率、首次插管的时间、吸氧的时间、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总量及发生气胸、早期败血症、气压伤、颅内出血、支气管发育不全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首次插管成功率、再次插管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首次插管的成功率为93.62%,其再次插管率为21.91%;对照组患儿首次插管的成功率为34.04%,其再次插管率为34.04。观察组患儿首次插管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两组患儿的再次插管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首次插管成功率、再次插管率的比较[n(%)]

2.2 两组患儿首次插管时间、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总量、吸氧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首次插管的时间为(19.3±3.2)min,其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总量为(125.8±0.9)mg/kg,其吸氧的时间为(38.8±6.6)h;对照组患儿首次插管的时间为(28.6±3.7)min,其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总量为(151.8±9.0)mg/kg,其吸氧的时间为(41.8±5.7)h。观察组患儿首次插管的时间及吸氧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患儿,其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总量少于对照组患儿(P<0.05)。

2.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接受治疗后,在观察组患儿中,发生气胸的患儿有1例,发生早期败血症的患儿为3例,发生气压伤的患儿有12例,发生支气管发育不全的患儿有1例,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6.17%。在对照组患儿中,发生气胸的患儿有10例,发生

早期败血症的患儿为20例,发生气压伤的患儿有4例,发生颅内出血的患儿有1例,发生支气管发育不全的患儿有1例,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6.6%。观察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发生的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该病是由于患儿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导致其肺泡萎缩所致。该病患儿的临床症状为在其出生后4~12 h内发生呼吸困难、呻吟、发绀、呼吸衰竭等。目前,随着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的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存活率逐渐升高。临床上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方式为实施气管插管或插胃管。有研究资料显示,与实施气管插管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相比,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经胃管微创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时,其承受的风险较小[4]、治疗的成功率较高、插管的时间较短,且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总量较少[5]。对患儿采用气管插管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法进行治疗时需对其进行正压通气,可导致其发生肺气肿,使其肺泡破裂。该方法还可损伤患者的气管黏膜,导致细菌侵入其气管黏膜,使其发生感染。对患儿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明活性物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由于不需要对其肺部进行加压,可使其肺部避免发生气压伤,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其治疗的效果[6]。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首次插管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儿,其首次插管的时间及吸氧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患儿,其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总量少于对照组患儿,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儿。综上所述,用经胃管微创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法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显著,可降低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表面活性肺泡插管
表面活性类温拌剂对SBS改性沥青性能影响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Beagle犬颈外静脉解剖特点及插管可行性
肺泡微石症并发气胸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钙结合蛋白S100A8、S100A9在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类肺炎表现的肺泡细胞癌的临床分析
新型金刚烷基杂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表面活性
新型双苯基型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表面活性
深昏迷患者应用气管插管的急诊急救应用研究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