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河澄泥砚镂空技艺
——基于河南李氏澄泥砚的尝试

2018-08-01 12:52李喜阳
文化产业 2018年14期
关键词:李氏镂空雕刻

◎李喜阳

(河南李氏澄泥砚有限公司 河南 郑州 450000)

一、技艺创新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的薪火相传中,如何实现技艺创新始终是关乎其生死存亡的重要课题。文化创新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和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依据时代的特征,构建文化的新理论、新内容、新制度、新技术,赋予文化时代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重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文化[1]。黄河澄泥砚曾经实现过镂空雕刻技艺,传世的唐代镂空箕形砚与宋徽宗时期的龙戏珠砚为当代传承者展现了历史上的镂空雕刻艺术。李氏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河砚不同,李氏澄泥砚采用黄河滩区沉淀的优质特种胶泥,与细腻质地共存的是泥坯烧制难题。随着温控技术的提高与雕刻技术的改良演进,李氏澄泥砚与浮雕、镂空雕刻等技术的融合日臻完善。以“蓬莱仙阁”澄泥砚为例(图1),“蓬莱仙阁”澄泥砚砚身周围布满雕花,极具设计感的“仙阁”“流云”“游龙”等元素结合砚侧灵动的人物,形成了立体生动的文化符号。从砚体的浮雕比例与布局,到每一片龙鳞、每一缕须发都彰显着精微高妙的雕刻艺术。

图1 “蓬莱仙阁”澄泥砚

从2017年开始,笔者带领团队着手再现澄泥砚的镂空雕刻艺术,于2018年初制定了具体的实践方案。在多次尝试与失败后,笔者开始对窑烧温度进行严格监控,以精湛的镂空技艺克服了泥坯烧制的困难,将40个泥坯分7批进行烧制,“指日高升”澄泥砚正是镂空雕刻艺术的成功再现(图2)。镂空雕刻技术意味着李氏澄泥砚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同时亦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为满足更多元化的审美需求提供了可能。

图2 “指日高升”澄泥砚

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技艺的创新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李氏澄泥砚将古法技艺与现代审美结合,把古代书法艺术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实现颇具设计感的造型和历史文化寓意相统一,兼具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李氏澄泥砚镂空雕刻技艺的创新,一方面,体现了非遗传承人的当代文化价值,展现了新生代传承人拒绝抱残守缺的非凡魄力。在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丰富与发展。另一方面,以实际行动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引领了创新理念、大胆实践的文化风气,提升了国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二、“非遗”文化的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化并非是对传统艺术的玷污,通过文创化过程中对非遗文化的再设计、市场化,可以使其更好地融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不是在博物馆的保护罩中泯然沉睡。所有“非遗”传统技艺都面临着时代的重新洗牌,在市场化、文创化进程中,技艺上的固步自封必然会导致传承人的断层与宣传推广的局限[2]。

就李氏澄泥砚而言,现代书写工具的多元化使“墨与砚”的传统文化氛围正在被稀释,消费者群体也在不断缩小。在“逆水行舟”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创新技艺,才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李氏澄泥砚在镂空雕刻技术上的创新理念,带来的不止是澄泥砚文化的丰富发展,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探寻现实出路起到了表率作用。笔者在李氏澄泥砚的传承过程中,在保证产品的高标准、高质量同时,不懈地追求李氏澄泥砚外观样式上的创新,以适应“非遗”的文创化发展。李氏澄泥砚制砚承古而创新,将中华五千年文明图式、民俗吉祥图式、河洛文化徽章、太极文化艺术融入砚中,雅俗共赏,随着今后镂空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李氏澄泥砚也将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以镂空雕刻的方式实现美学价值的全新突破。李氏澄泥砚的镂空雕刻技艺创新也将继续引领非遗文化的创新趋势,以身作则为非遗文化拓展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以更强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助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经验与教训

李氏澄泥砚镂空雕刻的成功源自多次实践与经验总结,最基本的问题在于泥料的配比,通过配比的增加可以增强泥料韧性,提高烧制成功率。此外,温控技术的提高为其成功提供了技术支持,烧制速度的放缓和烧制温度的增加为镂空技术的成功创造了外部条件,在多次实践与反思中成功再现了镂空雕刻技艺。李氏澄泥砚的传承与发展中主要有两大难题,首先是古法技艺与现代商业市场的融合问题。李氏澄泥砚的36道工艺看似繁琐复杂,却无一道可省。以其中3道工序为例,从黄河寻泥到背泥过坝,制砚人必须下到黄河滩区寻泥、采泥,在满眼黄土中寻找稀少的特种胶泥。由于黄河滩区特殊地势,制砚人需要用最传统的方法以布兜泥,背泥过坝。慢节奏的古法传承需要克服浮躁近利的心态,“非遗”传统艺术作品的竞争优势在于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慢工细活”的古朴匠心。其次在于新生代传承人的接替,传统就业方式分流了大部分新生代力量,从事非遗传承的社会认可度亦尚待提高。李氏澄泥砚自明清之际开始,其后300多年间已日趋没落。但是20世纪80年代,经李氏家族几代人、无数次地探索与试验,终恢复其工艺。无论是将传统形式以现代审美方式展现,还是通过传统技艺结合现代科技手段,都不意味着粗制滥造、以次充好,更不代表对材美工巧的否定。相反,在此过程中往往还存在着一定的“补偿率”,即探索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传承技艺,通过精工细作来补偿昂贵材质的缺失,实质就是“匠人精神”的现代表现[3]。

猜你喜欢
李氏镂空雕刻
镂空幻想
猪李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文言文练习
On art
拼折镂空立方体
辽《韩德源嫡妻李氏墓志》校补
镂空窗花朵朵开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李氏朝鲜对明事大关系确立的历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