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在京东自营网站上购买的洗脸皂明显轻于专柜产品之后,家住杭州的鲁先生选择了一条漫长的维权之路:从与电商客服周旋、向工商部门投诉,到将京东告上法庭,胜诉后对方上诉、二审最终维持原判,前后总共耗时一年多。
本案并不复杂,鲁先生在京东自营网站上购买的商品,存在货不对板、包装标识不清、误导消费者等情况,涉嫌消费欺诈,依照消法规定,商家应“退一赔三”。可是,面对如此简单明晰的售后索赔,商家明知是自己的问题,却未积极弥补错误,而是千方百计洗脱自身责任,令一个简单的售后问题,演变成一场漫长的消费维权案。
而且,不仅商家没有认真履行责任,在面对消费者投诉时,两地工商部门也互相“踢皮球”,并未积极主动支持消费者维权,导致鲁先生投诉无门,最后只能走司法诉讼之路,令维权成本陡然上升。
其实,类似这样的消费维权案并不少见,很多商家都在利用国内维权难、维权成本高的现实困境,对消费者采取各种拖延手段,尽量消耗对方的精力和时间,令其感到得不偿失,从而制造“索赔难”的负面印象,令其他消费者知难而退,以降低消费维权率。
正如很多消费者所体验到的,“中国式维权”让其灰心丧气,在商家面前感受不到做“上帝”的幸福滋味,反而犹如“孙子”一般憋屈,对当下的消费维权环境失去信心。目前我国已步入消费升级阶段,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愈发明显,如果不做好消费维权工作,就会挫伤消费者的积极性,延误经济发展模式的顺利转型。
因此,从维护消费者权益、鼓励发展消费型经济的立场来看,政府有必要改变思路,完善消费维权制度,将天平由企业向消费者倾斜,出台惩罚性赔偿措施,打击商家店大欺客的嚣张气焰。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压缩消费维权流程,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扭转消费维权收益与支出不对等的局面,让消费维权驶上“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