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记窄口建库岁月:战天斗地铸丰碑

2018-08-01 07:38:12赵圆圆
协商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灵宝建设者工地

┃赵圆圆

一渠甘泉润民心,一种精神铸伟业。

那是一群筚路蓝缕、重整河山的平民英雄;

那是一段千军万马、不畏艰险战窄口的火红岁月;

那是一代人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真实写照。

排成长龙的架子车队在“之”字形道路上爬行

数十年前,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灵宝广大干群凭借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坚韧毅力,以肩膀、以脚板,撑起了窄口大坝,孕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三门峡灵宝儿女的“窄口精神”。

“宁肯不要一分钱,也要引水上西塬”

一部旧县志,满卷血泪史。据1990版《灵宝县志》记载:从1484年到1985年,三门峡灵宝出现大面积干旱37次,轻者减产六七成,重者绝收;从1588年至1985年,灵宝县境内共发生大型洪灾37次。面对干旱的土地和肆虐的洪水,坚韧的灵宝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与大自然的抗争。

1958年10月,灵宝县委决定“筑坝拦涧河,引水上西塬”“变害为利,造福社会”。知识青年来了,学校的师生们来了,机关的干部们来了,村里的村民来了,人们都以参加修建窄口水库建设为荣,万众一心,齐心协力,满怀“敢叫高山低头,定让河水让路”的豪情,抱定“宁肯不要一分钱,也要引水上西塬”的信念。

1968年9月,停建了8年的窄口水库复建。在不能伸手向国家要,集体经济和群众生活又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无畏的灵宝人决心挖尽家底、拼死一战,用自己的心血与汗水去筑坝拦洪,锁住蛟龙。

据统计,窄口水库自1968年开工复建至1978年5月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国家为窄口水库建设总投资2385万元,而灵宝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付出的经济代价相当于国家投资的六七倍。

窄口水库的建设把灵宝民众的心凝聚在一起,每一个口号都让人干劲冲天、感动流泪:“革命加拼命,会战获全胜”“干部走在先,战士干劲添。万众一条心,提前破险关”“上工点着灯,下工满天星”……大家干劲十足、热火朝天,口号声响彻山谷。

在五亩长桥上上下下的山坡和土崖上,数千孔阴暗潮湿的小土窑就是水利战士当年的住所

“粉身碎骨全不怕,开出万代幸福泉”

1959年岁末,窄口水库大坝截水槽工程破土动工。北风呼啸,滴水成冰,水库工地上却是热火朝天,镢舞锨飞。“参战”民工头顶凛冽的寒风,脚踏冰冷的河水,用近乎原始的工具,不辞艰辛,大干不止。在吃菜团、喝稀汤的艰苦条件下,昼夜轮流施工,抢修引水渠,大战稀泥坑,苦战数月,终于在1960年5月完成全部工程挖填。他们土法上马,使用龙门架、滑轮、地锚、钢丝绳、卷扬机等简单工具,靠人拉车拽,树立渡槽排架,吊装槽身构件,让10座渡槽飞架山涧沟壑。

山高,没有水利战士斗志高,他们通过人抬肩扛来清理坝基,拉着满载沙石的架子车,弓起腰背,在三四十度的大坡上艰难地往高处运料,在“之”字形道路上排成长龙……手上裂口、脚上打泡、肩头磨烂,都没能将任何一个人拉下火线。

泄洪洞是窄口水库建设中的关键工程,工程浩大,岩层复杂,塌方严重,被称作“老虎洞”。水库建设者们奋战382个昼夜,投入劳动工日136.8万个,穿过100多条断层,战胜7次大塌方,完成工程量9.6万立方米,于1972年胜利完成岩洞开挖任务。溢洪道工程,参加施工3000余人,投入劳动工日249.4万个,完成工程量73.9万立方米……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灵宝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宁叫拉断绳,不叫车子停。”

“为了大坝早合拢,受点小伤不觉疼。”

艰难掘进

各公社兵团纷纷开进大坝工地

水利战士冒着倾盆大雨抢救国家财产

1970年11月拍摄的泄洪洞照片,现在它已藏身70多米深的水下

“天不怕、地不怕,老虎嘴里敢拔牙。”

…………

一句句口号,是豪言壮语,更是水库建设者们用行动做出的回答。

“大干一百二十天,完成任务三百三!”

“受益不受益,都来出把力!”为早日完成水库建设、全县除寺河之外的15个公社全部参加,各路人马迅速集结。

解放军8217、823、321部队的官兵来了,清华大学钻探队、义马矿务局、省工程队、洛专工程队也来了,水库工地上上演了一幕幕团结合作、亲如一家的活剧,谱写了一曲曲无私奉献、感人至深的赞歌。

省委、地委先后派出30名水利专家和教授蹲点窄口,合力进行设计和施工。洛阳地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杨贵(原林县县委书记,红旗渠的缔造者)带领20多名地、县级干部到窄口水库现场督战,加强领导。

“决战红五月,确保度大汛!”“大干一百二十天,完成任务三百三!”近4万“大军”在狭长的河谷里摆开了战场,参战人员全部实行昼夜三班倒,人歇工不停。工地上白天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夜里灯火辉煌,通宵达旦。在窄口水库修建过程中,外援单位多达38个,水利部、冶金部、省水利第一第二工程队、黄委会、郑州工学院、武汉水利水电学院等单位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施工中用上了风钻,大大提高了效率。图为水利战士在解放军战士的指导下钻炮眼

1972年7月,阳平兵团战士在溢洪道上挑灯夜战,挥洒热汗

西阎兵团大字营连队女水利战士在工地抡锤扶钎打炮眼

当时修建大坝时,主要靠人扛肩挑,架子车拉料

1970年8月,西阎兵团知识青年正在拉车运料

苏村兵团战士用手推车向大坝运送沙石

正是水库建设者们与众多外援单位齐心协力、团结协作,才保证了窄口水库工程如期完成。

“安下心,扎下根,完不成任务不回村!”

在近8年的水库复建过程中,水利战士以苦为荣,以库为家,“安下心,扎下根,完不成任务不回村!”不少年青人一再推迟婚期,立誓“水库修不成,坚决不结婚”,在那些如火如荼的岁月里,党员干部永远站在第一线,他们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

1971年6月7日,库区及上游暴雨如注,洪水泛滥,料场、设备被淹。面对肆虐的洪魔,水利战士顶风雨,战激流,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国家财产。1971年6月27日,弘农涧河流域又一次降下特大暴雨,5米多高的洪峰冲进库区,库中水位骤升29米,距坝顶仅剩14米,而且还在不断上升,情况万分危急。窄口水库全员出动,抱定“誓与大坝共存亡”的信念,与洪魔展开了生死搏斗。他们扛着100多斤重的沙包、石头来往奔跑,经过昼夜苦战,至次日凌晨5时,在大坝顶端垒起两米多高的子堰,窄口大坝安然无恙。

在建设窄口水库的大军里,有一批满腹学识、技术高超的专家学者,他们和水利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满身尘土满脸灰,冒着严寒酷暑,坚持调查研究、认真规划、精心设计、严格把关,破解了无数难题,攻克了道道难关,有的呕心沥血几十年,甚至有人牺牲在战斗一线,为窄口水库的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1970年11月底,当最后一车石料封堵住弘农涧的水流时,欢声雷动,鞭炮齐鸣,整个工地沸腾了,人们跳跃着欢呼着。

1982年5月15日,小流量涧水首次上西塬,西塬一片沸腾,掌声、欢呼声、鞭炮声响彻天空……

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建设者们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热火朝天的战斗景象、喧嚣沸腾的水库工地早已平息,但是水库建设者们用行动凝聚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窄口精神”,却发出日益耀眼的光辉,在中原大地弘扬传承。

猜你喜欢
灵宝建设者工地
建设者
《金忆元街的建设者》
火花(2022年5期)2022-06-16 11:03:18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基于河南省道S250线灵宝—朱阳段改建工程的地质灾害特征研究
建设者
波比的小工地
小太阳画报(2020年8期)2020-10-15 01:35:45
灵宝人大:认真履行“两个机关”工作职责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4:02
“劳动者”与“建设者”
我家娘子是把剑
桃之夭夭A(2016年10期)2016-10-13 00:24:00
热闹的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