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晓梅,裴锦泽,刘飞翔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即“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1]。村务工作者一般是指由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组织招考,乡镇党委、政府聘用管理,在村党组织领导下,专门从事农村建设、服务及管理工作的聘用人员[2]。村务工作者长期扎根于农村一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他们对于工作的认识与积极性、自身素质等直接影响其工作的发挥,影响上级的决策、指示和精神的贯彻落实,也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加强培养“一懂两爱”的村务工作者,提升其各方面能力,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与发展,也关系到党的各项方针与政策的贯彻落实。了解村务工作者培养的基本现状,发现其主要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通过对福建省当前村务工作者培养的基本现状进行梳理,运用实地考察、访谈等方法,系统分析当前村务工作者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福建省闽清“三农”服务超市对“一懂两爱”村务工作者的培养经验,提出“一懂两爱”村务工作者培养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为其他相关地区提供经验借鉴,推动乡村振兴。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人民政府,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解放军各总部、各大单位,各人民团体纷纷响应。福建省也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为面向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社会保障,每年计划选聘约800名的大学生村官,报名人员中本科学历应届毕业生约占95%,但高校毕业生在村务工作者中仍占比较低,村务工作者普遍呈现学历低,素质低的情况。
2003年以来,福建省创造性地以公共财政津贴补助的方式在农村建立了覆盖全省所有建制村的“六大员”队伍,服务内容涵盖了农村工作的主要领域。各级财政安排2亿元专项经费作为“六大员”的工作津贴,除计生协管员每月津贴20元外,其他员每月津贴10元。目前,全省有“六大员”142585人,平均每个村10人左右。“六大员”活跃在农村基层一线,在服务农业生产中示范带动,发挥了领头羊作用,为开展各类专职服务提供了有效载体。但据统计,福建省“六大员”程度在初中以下的占41%,年龄在35岁以下的不足20%,有各类专业技能证书的仅占28.9%,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3]。此外,村两委兼职“六大员”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特别是兼职专业性的岗位,影响了“六大员”职能作用的发挥。“六大员”队伍建设面临“改善结构”和“转型提升”的双重任务[3]。
根据《村务专职工作者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村务专职工作者的培训应纳入全县大规模干部培训计划[2],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和县民政局等单位应定期开设培训班,有计划地安排村务专职工作者参加各类班次学习,负责组织岗前培训;各乡镇党委要根据实际需要定期举办业务培训班。村务专职工作者聘用后,一般先安排在乡镇机关站所见习1个月,全面熟悉农村的业务工作和运作机制。此外,村务专职工作者应当积极参加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学习培训。对村务专职工作者在职攻读学位、参加学历教育的应予以鼓励,乡镇党委应给予适当资金支持。
由于在选聘生招考中对村务工作者没有设定专业要求,并且相关专业及院校每年培养的专业人才也十分有限,使得许多通过招考进入的村务工作者对“三农”知识缺乏系统学习和实际认知,导致工作效率过低或被转岗借用,难以起到专业作用。由村民选举出来的村务工作者,存在来源结构不合理,知识水平和素质普遍偏低,工作作风漂浮,对新媒体等工具不熟悉,难以适应信息时代各方面要求等问题,且政府对村务工作者的职能界定不清,村务工作者对其本身岗位认识不足,导致村务工作者难以有效投身“三农”建设。
村务工作者所在的基层单位往往是事多人少,因此招聘的村务工作者主要工作精力被用在日常事务或其他事务处理中,难以在本岗位上开展工作。一方面,村务工作者绝大多数来源于农村,从农民中选拔,存在很大局限性,容易造成选任干部的“资源危机”,进而导致村务工作者年龄结构老化;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是国家政策的产物[4],其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先进性,有效稀释了原基层领导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不足对农村发展带来的影响,但是由于薪资待遇和发展前景受限,并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大学生村官与有一定经验的村务工作者选择离岗或职务晋升,也导致了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
乡村中有着稳定的熟人社会和复杂的关系网络,村委会、宗族、宗教等势力错综复杂,村务工作者进入后开展工作困难,难以进行创新创造和有效服务。由于村务工作者身份的特殊性,工作的艰巨性、繁杂性以及农村地域性等问题,决定了村务工作者的工作是一种高付出的劳动。其中以落到实处的具体工作居多,如各种方针政策的落实,任务繁重且经常会在领导和村民间两头受气,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导致村务工作者对工作缺乏积极性,从而增加了村务工作者培养的艰巨性,再加上缺乏有效的机制培养、提升村务工作者各方面能力,进而导致恶性循环。
不断地进行职业能力培训是保持人力资源持续发展、增值的最有效的方法[3]。因此,为了提高村务工作者的服务水平,就一定要不断提高其个人的素质。不管是思想政治方面还是专业技能方面,都要做到与时俱进,全方位接收新的专业知识。然而,村务工作者的培训体系存在问题,导致培训力度不足,成效差。(1)有限的培训资金使培训人员的交通差旅、误工补助都无法报销,导致许多人员由于经济等各方面困难无法正常参加培训,或无法完成培训整体课程的要求,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2)当地政府由于资源匮乏等原因,无法真正地邀请专家、学者,或者无法按实际需要切实落实培训计划,使得一部分的培训浮于形式,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3)一些村务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大部分培训教育课程针对性略显不足,抽调来上课的人员在选择上存在一定问题,并没有突出专业上的差别,以至于接受培训的人员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效果不佳,也使再培训的效果不明显,不利于福建省村务工作者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闽清县“三农”服务超市是由福建农林大学“三农”爱心社社团发展而来,其主要由福建农林大学相关硕士、学士组成的人才队伍进行运营管理,采用“政府出资、企业运作”的模式,为“一懂两爱”人才队伍在基层充分有效地发挥专业能力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提供了很好的契机。闽清县“三农”服务超市现有的运营团队已经有多年的“公益助农”“农业创业”经验,是一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其相关人员分别来自农村区域发展、作物科学、动物饲养等方面的专业,到农村后能够熟悉乡村人际关系和基本情况,了解农民需求,掌握政府政策导向,成为政府与农户之间沟通的纽带。团队通过综合性服务大厅,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对当地农业经营主体等农业人才进行统计(表1),充分整合农业人才与资源,起到了促进村务开展的作用;并定期开展闽清县“乡村振兴与创新创业”座谈会,旨在立足闽清县“三农”工作基础,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和具体举措;邀请各位专家为闽清的发展建言献策,聚集闽清本地的农业代表们畅所欲言,为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提供意见参考,也使村务工作者能迅速有效的获取本地关于“三农”方面的知识,较快地掌握工作动向,进行工作的开展与运行。
闽清县委县政府牵头成立闽清县“三农”服务超市,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直接对接超市运营团队,指定各乡镇分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领导、行政村干部配合超市运营团队开展工作,提供场地支持和年运营经费支持,并且根据农户的需要打造“政策咨询、技术指导、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商超对接”五大板块,出台农业免息贷款、农业保险及农业补贴等具体政策,全方位保障工作开展,减轻村务工作者的工作复杂性,解决工作难以开展等问题。
表1 闽清县农业大数据平台关于农业经营主体的统计
3.2.1 政策咨询平台 主要是宣传中央、省、市县出台的相关惠农支农政策,为农户解读优惠政策,让农户对农业发展趋势及政府扶持力度有更加直观全面的了解,并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创业、农产品交易、流通等所需的法律咨询、资产管理、评估等法律商务服务。
3.2.2 农业技术专家咨询平台 由福建农林大学选派科技人员或相关专家、县涉农部门定期选派技术人员常驻农业发展服务超市,通过现场咨询和线上网络平台互动,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农业技术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
3.2.3 金融服务平台 开设金融服务专业咨询窗口,由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农业金融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机构、农业保险公司等)定期派专人入驻,为农业企业及创业者提供农业优惠扶持信贷业务咨询,并为满足条件的企业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解决农民创业和大学生返乡创业资金匮乏等困难。
3.2.4 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平合 旨在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入驻服务超市,设点宣传推介闽清本地农产品和开展网络营销试点,积极引导各个企业之间加强信息共享和业务合作,加快拓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
3.2.5 永辉超市对接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将加快闽清县农业企业与永辉超市之间的对接,高效地解决对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让闽清农产品尽快入驻永辉超市销售,加快农业产业发展。
闽清县“三农”服务超市由闽清县人民政府、福建农林大学、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福州引凤惠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4家单位联合组建,由福州引凤惠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承担具体的运营工作,并进行人才招聘。在2018年福州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暨博士对接会中,超市共挑选出优秀求职者简历21份,分别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各大高校,且超市的人员招聘、薪资待遇、绩效考核均进行市场化运作,极大地激发了工作者的活力和创造力。
图1 闽清县“三农”服务超市对村务工作者培养模式
注:图中数字1:提供运营经费和场地;2:收集并反馈村务工作者信息与需要、提出政策修改方案;3:构建保障机制,引进人才;4:输送人才;5:信息、资金、技术、培训等服务;6:反馈需求、提供意见;7:村务问题及数据;8: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有“一懂两爱”的村务工作者做支撑。在地方和高校中培育相关组织将能够为“一懂两爱”村务工作者孕育良好的土壤和环境,引导更多的青年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来。以福建农林大学“三农”爱心社为样板,鼓励福州市各高校成立涉农协会,在高校中引导和凝聚一批致力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队伍。结合福建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福建省引凤扶贫服务中心、福建省农业科普服务中心等单位建立县区级组织,形成在地化人才培养体系。
“一懂两爱”人才的培养需要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充分利用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福建省引凤扶贫服务中心等单位的“三农”专家、农业企业家、农技员等师资力量构建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培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8月15日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成员回信中指出:“青年一代要扎根基层,创新创业,实现人生理想。”由福建省引凤扶贫服务中心推荐的“新农人学堂”项目作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代表项目之一,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等领导的高度认可,在福州市建立“引凤学院”,建立多层次、多模块、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体系[5],对青年人才进行系统化培训;在地方开设“新农人学堂”,采取碎片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人才熏陶,通过“集中培训+碎片学习+实地锻炼”,实现对乡村振兴战略人才的培养。
由于农业类学科的特殊性,农林类院校可在高考招录中采取降分录取的策略,以确保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政府和涉农高校应建立有效的对接机制,将基层工作对村务工作者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反馈给高校,使其能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系统性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对于熟悉农业、农村的“农二代”来说,他们对回乡就业往往有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农业是需要高投入低收入的行业,因此可参照人才引进政策,将农林院校毕业的硕士、博士等专业人才、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高校涉农协会会长及在“三农”领域创新、创业的杰出代表等优秀的“三农”人才纳入人才引进体系,为所有村务工作者解决医社保、住房、养老、晋升机制和发展机会等问题,才能够长期有效地留住一批“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村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