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8-07-31 09:20周烈荣唐玏
科教导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体系建设新时代

周烈荣 唐玏

摘 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到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习主席对未来几个时间段的规划蓝图最核心的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直接关乎社会和谐、直接体现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决定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关键词 新时代 心理服务 体系建设

社会心理服务是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知识,通过综合运用社会心理服务、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手段,来理顺社会情绪,平和社会心态,引领价值取向,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防控社会风险,促进公平正义,构筑社会心理防线,有效维护社会稳定。这是社会心理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是需要发挥的作用,也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社会治理中的定位。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是习主席对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的肯定与期望同时也是对广大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的鞭策和要求,更是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功能的明确与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是一句空话,在全面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过程中笔者就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这个问题谈谈几点思考。

1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一直都是人们幸福感的来源。尤其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现有水平的今天,人们更加注重精神领域的享受,就是通常所说的获得感和安全感。但是从社会上一些生活现象和事故案件来看,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极端行为时有发生,社会心理服务还存在明显短板,从当前建设现状看,具有专业心理服务资质且具有实操能力的人员过少,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求,此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尤为必要。

一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随着人们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个人素养明显提高,这是文明进步的趋势。社会治理不再是停留在原地踏步,也应该与时俱进,创新手段。如何应用心理学原理做到“心服口服”,需要探索掌握新的方法,新的技巧,来适应新的社会体制变化,化解新的社会矛盾,是广大社会心理工作者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任务,应该说是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同时,需要社会心理服务行业和队伍,积极研究探索适应社会治理需要适应社会稳定需要的社会心理服务的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

二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人口能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的比例并不大,部分人还长期处于心理亚健康而不自知,还有有精神疾病,包括焦虑、抑郁和强迫症等,正在接受专业治疗。新时代的到来,表明社会发展又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应该具备新时代应该有的水平。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向好发展,物质文明建设突飞猛进,但是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必须在短时间内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使之与物质文明同步,为物质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三是服务社会的民生工程。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往往来源于基本生活条件和个人心态。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心情,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民生工程的根本宗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就是针对人民心理健康问题而设立的相关机构机制,因此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好就是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理,从而引导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2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策略

目前运行的心理服务体制还是传统的供求式,在心理防护方面还不够主动,大部分都是在求助者需求时开展心理疏导而很少有主动预防的思维与策略。心理健康问题不是突发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积累所引发的心理异常。因此在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方面,最核心的理念应该是变被动为主动。新时代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的要求已经远远高于当前现状和标准,对于下步建设基本策略做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全民共识。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受教育程度还存在一定的不平衡,部分地区接受教育普遍较多,但也还有少数地区接受教育还不够全面,尤其是心理健康知识方面。导致了部分群众对心理服务还没有准确的概念,更谈不上重视。因此,从人的认知入手,大力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扩大心理健康影响力,提升心理服务机构权威,大力发展各类心理健康服务,全面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形成全民共识是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思想基础。

二是壮大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形成专业合力。目前的首要行动就是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普及应用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支持心理咨询师培训,表彰志愿心理服务行动,逐步形成学历教育、社会教育、大众服务模式。当前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管理还不够规范,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距离专业化还有一定差距,教育方面首要要注重心理学知识学习,相关专业认证机构要进一步提高审核标准,确保心理服务工作者确实具备解决复杂心理问题的能力素质,从上到下合成网状式的人才培养结构。

三是科学运用新媒体优势,形成远程服务。从社会发展趋势看,当前新媒体发展迅猛,基本覆盖了社会每一个角落,利用好这一优势开展心理服务还未形成规模。在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新媒体发挥作用更加明显,但是其他区域也应该占领新媒体运用主阵地。在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手提电脑中安装心理服务平台,共享心理健康常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可以实现的,并且投入小,见效快,更能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前提是仍然需要一批志愿者担当起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知识宣传普及这一重任,让占有新媒体的人群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这一远程服务功能。

3 新时代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应该把握的几个问题

新时代的到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同时也应该从社会主要矛盾出发寻找新的手段和方法。社会心理服务其实就是社会对人民群众所做的思想工作,主要是预防矛盾、化解矛盾、清除隐患。要防止搞成“面子工程”,必须把握以下几个问题确保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正规化。

一要创新载体。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危机干预机制,作为综治平安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措施,也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所以如何准确定位,找准社会心理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社会治理中的切入点和突破点,依托有效载体,切实发挥作用,也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界面临的新的课题、新的思路和新的发展方向,从实战的角度出发,找到社会心理服务的技能、技巧,让所学习的知识进入实战,应用到发挥作用的结合点或者是效果里,整体要求是社会心理服务的对象和内容要接地气,要有实用性。

二要抓好重点。对重大项目建设等特殊领域“一线预防”,对刑释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员群体“立档盯防”,对辍学未成年人、农民工、留守老人和儿童以及性格冷漠孤僻人员等弱势群体“定责走防”。探索建立民情走访调查机制、大众情绪“预防、预警、预控”工作机制和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规范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流程。积极开展心理宣传、咨询,加强正面“引导”,结合网格化常态走访,组织开展社会心理服务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等活动,帮助群众及时了解政策信息,提高法律素养和防护能力,增强道德自律,自觉抵制不良思想侵蚀。

三要“精准扶贫”。心理健康问题问题方面还存在大面积的“贫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同时也影响着心理健康水平,从精准扶贫角度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也属于扶贫项目。社会中因心理疾病致貧的也不在少数。因此,全社会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普遍开展职业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全面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着重抓好在校心理健康教育,下大力气关注老、弱、病、残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精准帮扶偏远贫困农村心理知识普及,加强“扫盲”工程,让心理服务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干事创业的正能量。

参与文献

[1] 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7.

[2] 朱敬先.健康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陈少华,马勇琼.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悉[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

猜你喜欢
体系建设新时代
浅谈工厂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浅谈风力发电企业培训体系建设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唐山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警犬使用法制化体系建设初探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