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 鲁杰
摘 要:高校通识教育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高校通识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责任,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高校通识教育蕴含的育人功能、特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嵌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面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高校通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教育理念“重知识、轻素质”,教学过程“重技能、轻德育”,课程设置“重分责、轻交融”,教学目标“重号召、轻评价”等问题,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通过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渠道、强化条件保障等措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高校通识教育中,充分发挥高校通识教育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7-0094-07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1]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2]大学生是社会的主力、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这一群体的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融入高等教育教学全过程,有效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努力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和神圣使命[3]。高校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探讨研究如何在高校通识教育教学中嵌入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高等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责任,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一、高校通识教育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性分析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大力开展通识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成人”教育的战略选择,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应对市场化、商业化和教育功利化挑战的重要措施。通识教育有别于专业教育点对点的专才教育,侧重于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全方面、全过程的培养和熏陶,促进大学生知识优化、精神成长、情趣高雅、素质提高,让大学生真正成为人格健全、能力较强、素质全面、持续发展,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合格人才[4]。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给大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其包含着重要的德育教育、美育教育、智育教育、实践教育、专业教育等多方面的教化功能。通识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现实需要有效对接,也是新时期高校通识教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作用所在[5]。
(一)高校通识教育蕴含的育人功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嵌入奠定良好基础
与专业教育侧重于对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相比,通识教育更侧重于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更关注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精神风貌和价值诉求,通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要义是相统一的[6]。可以说,通识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先进的价值观,通识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价值观教育[7]。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开设的各类通识教育课程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教化功能。具体来说,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及不同的教学项目对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观念、顽强拼搏精神、团结协作意识等道德品质[8],改善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意义和重要作用。例如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能够很好地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能培育大学生敢于拼搏、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与挫折、坚忍不拔的意志;体育类通识教育课程中依赖成员相互配合的集体性项目能够培养大学生团结一致、相互帮助、合作共赢的集体主义精神,并可以通过严格的体育活动秩序和规则帮助大学生增强纪律规矩意识、树立遵纪守法观念。由此可见,通识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内容都明确地体现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根本要求[9]。正是由于高校通识教育蕴含的这些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才使得高校通识教育发挥出强大的育人功能[10],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在校期间“健全人格、提升素质、强化能力、全面发展”,而且也能为大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努力工作、持续发展、成就伟业、建设国家”奠定基础。
(二)高校通识教育所特有的教学方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嵌入提供有利条件
通识教育是一种以自由教育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多学科融合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品格、知识结构、身心素质等各方面协调发展[11],而且通识教育的绝大多数教学环节,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注重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识教育更加突出了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这也是通识教育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专业教育的关键所在。通识教育教学由学生被动接受变为积极主动参与,理论传授由直接灌输变为逐渐渗透,教学方法由简单说教变为主体参与,通过这种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和素质教育,学生不但容易接受,也更容易理解。因此,高校通识教育可以有效利用自身在教学方法上的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其直接的显性育人功能和间接的隐形育人功能,使大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真实体验和真切感受,对通识教育教学过程中嵌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行全面的认知、深刻的理解、系统的把握、广泛的认同,真正实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有机统一,最终达到增强身心健康、提高道德水平、优化能力结构、提升综合素质的目标,真正使大学生“努力学习、茁壮成长、全面发展”。
(三)高校通识教育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的优势能有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的效果
通识教育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都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载体。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等方面,通识教育课程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特殊优势[12]。通识教育强调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大学生广阔的视野,通过多学科融会贯通,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13]。利用通识教育教学过程中多种学科的资源优势和跨学科教育给人带来的新鲜感和求知欲,能有效激发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14]。同时,通识教育教学活动大都在相对比较宽松、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大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进行学习活动时,情绪往往都是比较高涨的,思想也是相对比较放松的,平时隐藏的一些心理状态、思想观念、意志品质就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最直观、最真实、最全面地显现出来,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最佳的时机。例如,教师在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中,可针对大学生渴望独立自由、崇尚现代文明的特点,依据情境适时渗透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教育,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比较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嵌入到中华精神的宗旨中、中华文化的精髓中、中华传统的规范中、中华道德的约束中,充分利用通识教育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的特殊性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15]。
二、当前高校通识教育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对高校通识教育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当前在高校通识教育教学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使得通识教育应有的育人功能难以有效发挥,且整体上处于一个弱化的状态。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存在“重知识、轻素质”的问题
首先,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和办学理念来看,虽然多年来也在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但更多的是提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有“重文轻武、重学轻术”的传统,无形中造成整个社会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通识教育教学的轻视;其次,从教育方针来看,尽管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在实践中“升学率”的压力使得学校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科课程教学上,素质提升类课程必然就会成为高考和中考这两个“指挥棒”的牺牲品,这一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由中学教育延伸到了大学教育;再次,从高校所承担的功能来看,虽然“人才培养”始终是高校最根本的任务,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些高校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了专业课教学上,而忽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集中于专业知识的教育,这就造成了目前一些高校不重视通识教育教学,对通识教育教学蕴含的育人功能更是重视不够,导致大学生通过通识教育教学接受德育教育明显缺失;最后,从大学生就业和社会选拔人才的标准来看,重视“学历”“知识”,轻视“能力”“素质”的情况比较普遍。以上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通识教育教学整体情况不容乐观,通识教育教学计划的安排、通识教育教学的组织实施、通识教育教学条件的保障等方面都出现让位于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现象[9],将通识教育置于次要地位,导致在时间极其有限的通识教育教学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度就会更大,从而影响了通识教育教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的有效发挥。
(二)教学过程存在“重技能、轻德育”的问题
高校通识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融通,增进大学生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家、民族、自然、科学等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支撑。但当前许多高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却没有真正把育人贯穿到通识教育教学中,没有利用通识教育丰富的教育元素和教育资源,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方面,有些通识教育课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及政治素养,尚未达到将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作为通识教育教学重要内容的水平,认为通识教育教学就是单纯地传授给大学生知识和技能[12],把扩大学生知识面和教授大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作为最终目标,忽视了通识教育教学在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磨练意志、愉悦心情、增强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观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对大学生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关注也比较欠缺。另一方面,通识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比较高,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通识教育课教师与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相比,往往工作任务相对比较重、工作环境相对比较差、工作收入相对比较低[12],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通识教育课教师的知识补给和学习提升,使得一些通识教育课教师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知识内容的学习不够深入、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可以说,通识教育课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规律的认识、方法的掌握以及知识储备等方面的不足,是导致通识教育教学在大学生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规范、激励与引导作用被弱化的重要原因。
(三)课程设置存在“重分责、轻交融”的问题
加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正确处理“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的关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这就要求通识教育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紧密联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通识教育教学的重要育人功能。但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影响,目前在实际操作层面,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师工作分工往往却是孤立的,缺乏与其他课程教学和教师的有机联系;再加上有的高校领导和通识教育课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教授与传播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对在通识教育教学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在通识教育教学环节只承担开展通识教育、扩大学生知识面的任务,而其应当承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任务则基本划归到由思政课教师或者辅导员承担。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6]再次强调高校所有教师都承担着培养人的神圣使命,通识教育课教师当然也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育人责任和义务。但是,当前由于高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和教师分工的不科学,抹杀了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关系,使得高校通识教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被割裂,最终导致通识教育教学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本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受到制约。
(四)教学目标存在“重号召、轻评价”的问题
自从国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材和课堂以及学生的头脑中,尽力让高校教育的每个环节都能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目前在通识教育具体的教学环节却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通识教育课教师认可在通识教育教学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大力支持将这方面内容贯穿教学环节中,但在教学方案的具体设计中,往往缺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目标的明确要求,也缺乏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机制[12];二是虽然预设了预期目标、内容选择、实施方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未能抓好落实,仍旧局限于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等,直接影响了在通识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地生根;三是在通识教育教学中虽然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也设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感目标,但价值观属于主观范畴,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很难客观地进行评价,难以制定具体的评价方法和明確的评价规则。这三方面的不足导致目前高校虽然在通识教育教学中嵌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由于对教育效果的“评价”难以落实,最终造成通识教育教学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质量难以保证。
三、高校通识教育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建言
有学者提出“嵌入的可能性是基于嵌入物之间的共性,嵌入的现实性是基于被嵌入物的稳定性,嵌入的目的性是嵌入方要借助被嵌入物的结构和路径以实现自身或共同体的融合发展”[17],高校通识教育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间,就有很多相互契合、相互关联的“共性”。此外,就通识教育教学自身而言,自19世纪通识教育在现代大学开始出现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通识教育教学逐渐形成了系统性、统一性、教育性相融合的“三位一体”的特征,这为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础和平台。为此,当前应深入挖掘高校通识教育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间互相嵌入、互相补充的方法和途径,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高校通识教育教学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关键。
1.凝聚共识,系统设计。一方面,提高站位,充分认识通识教育教学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牢固树立以通识教育教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成人”教育的理念。另一方面,科学谋划,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在广泛调研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确定通识教育教学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思路和发展规划。
2.师生联动,合理嵌入。实施“嵌入式”教育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既需要教师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将教育理念和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也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保障教学效果[18]。因此,应积极探寻通识教育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联系,促进通识教育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目标相互统一、发展任务相互融通、实现路径相互依存,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到通识教育教学的理论教学中,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到通识教育教学的实践教学中;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到通识教育教学的第一课堂中,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到通识教育教学的第二课堂中,筑牢“嵌入”的平台,拓展“嵌入”的空间,拓宽“嵌入”的渠道,延长“嵌入”的链条,提升“嵌入”的效果,全方位、全过程、全方面发挥高校通识教育教学在丰富、充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具有的独特优势[9]。
(二)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识教育要想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避免沦为专业教育的附属品,发挥其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功能,就必须构建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顺应时代潮流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7]。高校通识教育教学要打破初高中阶段侧重知识技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较为单一的格局,敢于创新,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既要考虑扩大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大学生技术技能的内容,又要考虑趣味性和大学生群体多元化的需求,科学设计、深入挖掘通识教育课程蕴含的人文内涵和教育价值等内容,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有效渗透在通识教育教学中[12]。
1.构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通识教育课程板块。通过研读中华传统经典著作,引导大学生领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现代价值,从本土和全球视野理解世界主要文明,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理性认识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19]。
2.构建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通识教育课程板块。通过介绍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的历史、现状、趋势以及代表性理论和概念,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通过探讨有关个体生命和人类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议题,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生命观和人生观[20]。
3.构建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通识教育课程板块。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经典理论和当代趋势,引导大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心理等方面,深度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及内在机理。
4.构建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通识教育课程板块。发展大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能力和阐释能力,培养大学生在音乐、戏曲、绘画等方面的理解和创造能力,引导大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和艺术体验[21]。
(三)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高校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行,以及通识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观念的不断发展更新,调整、优化通识教育教学模式,使其成为一个科学合理、多元开放、不断完善的系统,不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通识教育教学的育人功能,也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1.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所谓为人师表、以身立教,高校通识教育课教师作为通过通识教育教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承担者和组织者,其知识储备、职业素养、言谈举止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所以,一方面,对于通识教育课教师而言,无论在知识技能、生活经验还是品行修养方面,都要先于、优于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识和通识教育教学观念,将通识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相联系,在教学环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通识教育教学中,用真诚的情感投入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掌握通识教育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学习内容和做人做事的道理联系起来,让通识教育教学真正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识教育课教师要坚持“立德、立言、立行”的统一,改单纯的“一味说教”为“身体力行”和“示范引领”,防止空洞说教、纸上谈兵、流于形式。
2.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模式要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输逐渐扩展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多向传输互动,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状况和知识需求进行教学模式的优化,采用整体上保持一致、部分因人而异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引导大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实践锻炼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学”与“思”、“言”与“行”、“德”与“智”有机结合的美妙之处,使大学生在通识教育教学中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助力大学生规范自我、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此外,高校还应及时把握通识教育前沿理论,增加、更新图书馆通识教育类图书资料、影音资料等教学资源,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在通识教育教学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保障。
3.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核心通识教育课程应主要采取有助教参与的“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授课方式,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引导大学生进行研究型、探讨性和体验式学习[22]。
4.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良好的通识教育教学模式应该是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创新意识的同时,注重其人格个性、精神面貌及行为规范的全面发展。因此,“价值观评价”内容应体现在通识教育教学的考核体系中,秉承公平公开的原则,丰富课程考核方式,探索符合通识教育课程特征的考核办法,采取诸如小组讨论、读书报告、课程论文、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对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综合衡量,通过考评指标敦促大学生用核心价值观对照自身言行,并养成行为习惯,逐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主流价值规范内化到日常生活之中。
(四)通过创新教育渠道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的教化功能持续发力的法宝就在于崇尚科学、求实奋进、打破教条、开拓创新,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战线不竭的精神动力,也成为通识教育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互连接的桥梁纽带。高校可以把创新通识教育渠道作为重要抓手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開设系列讲座。邀请学术造诣深厚、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人士为大学生开设“通识教育大讲堂”系列讲座,采取有效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文明传承、广泛了解多元文化、开阔学科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丰富人生阅历、提升艺术涵养和综合素质,触发大学生的归属感、荣誉感、凝聚感和爱国情愫。这些都是通识教育教学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而这些表现会逐渐内化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
2.丰富课外活动。通识教育课外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从策划、组织到实施既要有鲜明的主题和深刻的内涵,又要有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还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在校园中营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环境氛围,使大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成长、自我规范、自我完善,进而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内化[23]。
3.培育通识教育教学文化。通识教育教学文化建设是通识教育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陶冶情操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此,要采取定期开展丰富多样的通识课程教学研修活动,组织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授课教师进行课堂观摩、教学研讨、技能培训和讲课比赛等方式,打造通识教育交流平台,传播通识教育理念、推动教师开展通识教育教学研究、创新通识教育教学实践,定期发布通识教育质量报告,以此营造良好的通识教育氛围[24]。
(五)通过强化保障条件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完善机制,加强管理。建立通识教育课程遴选和退出机制、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和评价机制、通识教育课程教师选拔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院(系)和教师通过开设高质量通识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性。制订通识教育课程和主讲教师遴选标准,严格把控通识教育课程数量和质量。制订通识教育课程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质量标准,对通识教育课程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提出明确要求,定期组织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依据质量评估结果,严格执行通识教育课程及其主讲教师的退出机制[25]。
2.强化队伍,组建团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设立通识教育特聘教学岗位,遴选一批既具有通识教育理念、又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秀教师,打破院(系)和学科专业壁垒,组建跨院(系)、跨学科的教学团队,组织校内外专家定期对通识教育课授课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通过通识教育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同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通识教育课授课教师的待遇,并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况作为对通识教育课授课教师考核评优的重要内容。
3.加大投入,重点建设。设立通识教育发展专项经费,用于支持通识教育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业绩奖励、举办讲座等工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理论学习,2017(12)∶4-25.
[2] 杜芳,陈金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35-37.
[3] 夏鲁惠.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J].中国发展观察,2017(17)∶46-48.
[4] 田仕兵,周霞.通识教育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几点思考[J].通识教育研究,2017(00)∶151-159.
[5] 陈兵,张京京.高校体育通识教育课程隐形育人功能刍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7(25)∶226-227.
[6] 张琴,陈旭东.通识教育与“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J].当代青年研究,2014(6)∶71-75.
[7] 李晓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7(5)∶49-53.
[8] 张立兵.体育教学中自信的建立及兴趣、德育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4)∶67.
[9] 于昊田.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分析与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1)∶171-173.
[10]伊飞.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黑龙江档案,2014(2)∶171-172.
[11]赵勇,魏可媛.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9)∶105-107.
[12]吴仕涛.初中体育教学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D].苏州:苏州大学,2016.
[13]韩云霞.国际化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1)∶32-37.
[14]聞红侠.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快乐参与[J].学周刊,2011(24)∶157.
[15]贾建梅,张宇,侯小静.宗教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探析[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4-5+8.
[16]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5-7.
[17]金奇.思想政治教育的嵌入式存在——基于嵌入理论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12(11)∶129-131.
[18]冯旺舟.地方高校“嵌入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6(4)∶38-45.
[19]李本义.加强经典阅读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环节[J].通识教育研究,2016(00)∶44-60.
[20]路俊卫,卢松林.融媒时代中美新闻专业通识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以密苏里大学和复旦大学为例[J].通识教育研究,2017(00)∶92-99.
[21]郭初建,李雪早.如何将一门专业文化课建设成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武汉商学院“汽车文化”课为例[J].文教资料,2017(19)∶191-193.
[22]鲁春梅,迟伟红.研讨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以新闻专业选修课《媒介文化研究》为例[J].文教资料,2012(7)∶146-147.
[23]魏文杰.通识教育视野下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通识教育研究,2016(00)∶161-170.
[24]别敦荣,齐恬雨.论我国一流大学通识教育改革[J].江苏高教,2018(1)∶4-12.
[25]龚春霞.通识教育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研究[J].高等教育评论,2016(1)∶1-15.
【责任编辑:黎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