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林祥
摘 要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印证着多元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教育更是关键,而通常以学校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一直都存在着为特定目标服务,有着特定场所和教授特定内容等兼顾公平公正的无差别化特点,因而在少数民族的乡村地区实行正规教育时缺乏与当地民族民俗特征的融合互动,黔西南州古磨村“狮灯舞”狮登舞民俗技艺的传承亦可通过不同教育模式的互动实践传承传统民俗文化,通过耳濡目染的文化侵润习得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生存技能和文化传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关键词 民俗技艺 教育模式 乡村振兴
1 对不同教育模式研究文献的梳理
我国民族教育伴随着建国以来国民教育的发展,共同经历六十余载,对补充正规教育的不足之处起到了关键作用,通常意义的正规教育是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固定机构和场所,有专职教学人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人才培养的教育”;①瑞典教育家胡森阐述“学校”的标准:“它是一种全日制的学习机构;入学和毕业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而且有一定年龄的限制;教学模式是教师‘面对学生的讲授试;课程是分年级的;管理倾向日益严密,教学工作在更加中央集权化的规定下变得更为统一。”②伊万Y屢晾锲嫒衔骸把=逃畹墓δ苁俏ど缁岬南肿矗ど缁岬牟还剑硗馑衔=鼋鼋逃游恢炙窍鄣纳唐范皇嵌匝丈碛邪鎦娜松蹋柚顾鞘视ι缁岬慕巧!雹郾B迉Y尷矢窭蚀又丈硌暗慕嵌榷浴把=逃闹匾越锌隙ǎ侄缘笔钡慕逃信溃衔笔钡慕逃J较拗屏烁鋈说拇丛煨苑⒄梗豢悸歉鎏宀钜斓慕薪萄В蕴岢虿氖┙蹋⒅胤椒ǎ⒅赜胧导柿怠!雹艹鹿鹕淌诮把V贫然逃魑此级韵蟮奈侍猓稣娼逃摹盎恍浴焙汀胺獗招浴钡奶氐愕贾卵=逃摹按舭濉焙汀跋涟薄V贫然乃腊澹凸凵献璋私逃逑抵獾闹诙嗲嗄甑慕邮芙逃幕帷保虎莘虢ň鼋逃贫然牟蛔悖衔爸贫然逃屎系纳缁峋没肪常执缁岬姆⒄梗贫然逃挥泻芎玫赜刖梅⒄菇庸欤贾陆逃鹗Ц鲂缘姆⒄埂!雹抻纱耍梢钥闯觯ǔR匝=逃鞯慕逃J揭恢倍即嬖谧盼囟勘攴瘢凶盘囟ǔ∷徒淌谔囟谌莸燃婀斯焦奈薏畋鸹氐悖谏偈褡宓南绱宓厍敌姓娼逃比狈τ氲钡孛褡迕袼滋卣鞯娜诤匣ザ狈Ω鲂曰慕逃J酵胧导释呀冢邮导实餮星榭隹矗灿≈ち苏娼逃谙绱迨导械木窒扌裕=杉ǎ钠居胧导视τ媚芰Γ鸵档淖矢裢绕鹄矗纬梢恢帧把Ю缁帷钡奶卣鳎鞑肯绱宓恼娼逃碛布试聪∪钡南肿词沟萌瞬诺呐嘌任薹ㄊ视ο执缁幔帜岩匝暗绞涤眉寄芤阅鄙浣峁顷⊙Т蚬ぃ薹ㄍ瓿烧娼逃?
因而,作为制度性教育模式补充的非正式教育成为了学者热衷讨论的教育模式,库斯在1973年对非正规教育下的定义是指:“在已建立的正规系统之外的任何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不管是独立进行的或者是作为一些更大的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特征,目的在于服务明确的对象和学习目标”;⑦闻书玲对“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概念做了一个界限,并提出非正式教育的作用,对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主动性,终身学习有促进的功能;”⑧翟本瑞的《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儿童读经运动的教育社会学反省》中提出影响儿童学习成绩因素,不仅有正式教育还有其他非正式教育的相互补充和促进;蒋正波在《试论教育概念的发展》中对教育概念之外的教育方式既非正式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周作宇提出:“不管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古代的言传身教都我孕育着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冲突与和谐。”⑨而少数民族地区的非正式教育则远在学校教育兴起前,便已经在民族生活生产中流传许久,只是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健全逐渐替代了非正式教育的模式,重现发现流传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非正式教育模式的价值,正在于这样的方式结合学校教育更适用于民俗技艺传承的问题研究。
2 黔西南州古磨村“狮灯舞”民俗技艺传承困境现状分析
黔西南州位于贵州的西南部,是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主要以布依族和苗族为主,掺杂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古磨又称“黔林”,全村主户共有96户,共409人,⑩村里以贺、黄两姓为主,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现掺杂有赵、潘姓。古磨村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单季水稻,经济作物主要是玉米、芋头。贺姓祖籍,从原为江西省衡州府广平郡,祖先宜当洪武年到贵州瑞将,广平郡列为贺姓祖籍,现在一般称为江西湖广。贺姓祖先,从明朝洪武年,到达贵州兴义府北乡酒米庄以后,安居多代,因人丁大旺,分支移居各地,为了统一记载各支依据宗谱为房族之故,特由祠堂树立碑文,以资时代流传。”豘
狮灯舞起源伴随着古磨祖先的迁移而带来的,源于湖南衡州,根据其形状和制作材料、颜色判断,古磨狮灯舞属于北狮。根据现在的狮灯舞传承人贺登文及其哥哥贺登武阐述狮灯舞是由一位河南人传给老祖人,老祖人学习了之后,经过改编,根据规定和特定的形式,一代传一代,最后演变成古磨村杀妖除魔以及闹新春和掌管生育,家庭和睦,孝敬老人规定的一种民俗技艺文化。狮灯舞一般用于老人过世时超度及教育后辈人孝敬老人、春节、闹元宵等,闹元宵从春节农历初三至农历十五期间,全村人一起参与,热闹非凡,但是不用于六月六祭祖。
但随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经济对狮灯舞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学习的人就急剧的下降,甚至没有,狮灯舞的发展降到了历史最低点,面临失传的危险。
古磨狮灯舞的表演有其独特的特点,从它的道具使用,表演动作和唱词可得其独特的特点。古磨村狮灯舞是由一套一套的表演,由面具、狮头(狮尾和服装)、堂锣、马锣、大钹五种元素构成,缺一不可。表演的时候乐器间相互配合,各个乐器之间的轻重缓急都有讲究,这也决定了表演舞狮的人操作狮子的动作和各项技巧。特别是加上所用的面具,更使其表演具有独特性和深受群众的喜欢。
所戴面具一共有十二套,每套都有不同的故事,表演者们会根据不同的场合具体表不同的节目,比如“猴子翻天”、“懒人传腰”、“大鹏展翅”等节目;面具常见的有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白骨精等,表演的服装是由传承人亲自设计并制作的,以前是自己做,但现在是交给其他加工单位做,他们只是在制作好的产品上再稍作装改,奇特的服装就完成了,古磨村的狮舞表演的基础打花手,这是古磨狮舞的特色之一,再结合敲打乐器的人在嘴巴里的念词和其最难学的也是危险性最高的“十八套棍法”就形成别具一格的古磨狮舞表演,狮灯舞每次表演由十几个人参与,持续过程大概一个小时。但现今,古磨的狮灯舞不仅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而且在传承发展中存在难以为继的困境,据田野访谈得知,第一,现今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人们为了生计不得不放弃原有对狮舞的喜爱而外出务工来养家糊口,这也失去了学习狮灯舞的经济基础,根据调研得知古磨村的狮灯舞表演者除了年老的在家,平时也去附近做活路,年轻人更是远赴外地务工来补贴家用,所以狮灯舞的传承是具有较强的个人意志自由,不是想学马上就可以学,这也得看师傅时间,加上学习动作多周期长,徒弟要花更多时间去练习,其中并没有经济收入,学习热情不高,年轻人很容易就放弃学习。第二,就狮灯舞的本身而言,其商业价值不大,狮灯舞的表演舞台和范围不大,就是在本村或者距离最近的隔壁村极少的会出去外面表演,所以演出的报酬也相对较低。据调研的笔录得知,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磨狮灯舞的演出场次大大减少,首先是知道的人少,仅仅是本村和周边的村落;其次是表演的人经常不在家里,因此想去表演却缺少人配合,不能完整的表演一套狮灯舞;最后是演出的报酬比较低,一般说来一场表演能有几百元到两千块钱,但是人数却有10人以上,来回路费也较高,平摊下来有时每人仅一百多块钱的收入,表演者通常也不以此为职业;第三,学习狮灯舞,除了传承人这一辈的人的学习是从小开始学习外,现在学习的主体人群都是村里的年轻人,而且多半是是结婚之后无法外出务工的人,他们需要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学习狮灯舞来增加家里的收入,虽然有的小孩子从小就喜欢狮灯舞表演,但学习狮灯舞难以兼顾正常课业,常常被迫中断,加之狮灯舞的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学习难度极高不是一般人可以掌握的,所以造成了狮灯舞的人才断层。就比如传承人的孙子从小开始接受狮灯舞的熏陶和观摩,自己也在爷爷的教育下进行学习,但是随着升学学习和学习压力,放弃了传承此项技艺。
3 “狮灯舞”民俗技艺传承与发展教育模式探析
郑快认为“民族教育在教育体系中越来越重视,所以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教育有利于国家对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也利于民族的自身发展,对教育体系和模式具有重要作用。”豙王行在《布洛陀文化视野下田阳壮族舞狮传承与发展研究》一文中提到在布洛陀文化下舞狮的表演、传承、管理都有独特的看法,例如科学的管理方式,科学的训练和其独特的布洛陀文化视野下发展舞狮的软实力等。刘长立、张继生、孙明涯、杨永波等从文章的不同视角提出舞龙舞狮的传承应跟随经济的发展,在保留原来的动作上加以创新,加大舞龙舞狮的宣传,加强学校的教育投入,把舞龙舞狮运动在高校开展,为舞龙舞狮的传承发展提供新的思路;黎丽敏等人在《南狮的传承发展研究——以藤县舞狮为例》中对南狮的形态,动作,材料和配乐进行了阐述,并提出舞狮的发展政府应大力扶持,运动员们也要加大渠道发展自己。
3.1民俗民间文化纳入学校正规教育课程培训,丰富校园文化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请狮灯舞的传承人或者是从事的舞狮训练的人才去教学,传承人的教学方法接近生活实际,把复杂的语言和动作简单地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翻译出来,学习者就可以相对轻松的学习,并且定期聘请一些从事专业训练的专职人员进行系统的训练,有组织、有时间和有规模地进行训练,这就要学校加大训练设施的投入,当地政府也应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3.2 加强非正规教育体系下的传承教育模式的推广和学习
就狮灯舞而言,在正规教育的系统之内的发展是要有顽强的生命力的,否则是难以生存下去的,正规教育对狮灯舞教学的资源是很有限的。这就与非正规教育形成了反差,非正规教育就比较具有针对性,可以满足不同年龄人的学习。
(1)师徒传承教育模式:从古到今,传承人与学习者在发展和传承方面,早已习惯的形成这种独特的传承方式——师徒传承。师承也是一种面向社会教育模式,爱好狮灯舞的学习者通过找传承人拜师来学习,徒弟向师傅学习,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把狮灯舞的内容,技巧和配乐及经验延续给下一代的一种方式。 如赵世林在《白族的技艺文化传承》一文中提到:“白族剑川几乎每家的成年男子都是木匠师,除家内父传子、兄传弟传习木工技艺外,还有许多外地要学习木工技能的人前来投师学艺,并形成了一套木匠技能的師承传承方式”。豛在通常情况下,狮灯舞传习主要通过师傅言传身教,亲自示范,师傅并不是天天都有时间来等徒弟来学,而是在有时间的情况下进行教学,这也决定徒弟的学习时间,学习的周期性和系统性,徒弟通过对师傅的观摩、模仿、请教,一直到亲自展现学习的动作和技巧;对于整个狮灯舞的学习内容很多,特别是一些要求较高的动作和技巧,没有一定时间的练习和积累沉淀,舞狮和配乐是很难掌握的,并且师承方式的时间都较长,期间需要干杂活且无报酬。并且师徒传承方式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一般学成出师后,按行规,一般需要师傅带两次出去表演,经过表演师傅通过观看确定徒弟动作和技巧可以单独出师,方可脱离师傅的带领,带领团队去表演。“白族木匠技艺的传承一般情况下,学徒期满出师后,都要到异地他乡去做工。这样有利的一面是徒弟不与师傅抢活干分饭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同行冤家的内耗及不合理布局,不仅促进了工匠技能的代代相传,而且还在客观上也推动了这种工艺和技能的横向传播及合理分布,白族木匠在周围邻近地区的民族中有一定的信度和知名度,与这种传承制度是分不开的”。豜而狮灯舞的传承却不一样,根据狮灯舞的传承人表述,狮灯舞的学习者主要是隔壁村和县的人,所以他们学成之后都是回到自己的村里,但并不会造成像木匠技艺这样的竞争,而是友好相处,避免背井离乡的现象。
(2)家族内部传承培养模式:同宗族的长辈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使得言传身教具有其天然性和权威性,如:父母的一切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并对其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都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狮灯舞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家族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要想提高这种非正式的教育质量,家长就必须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 结论
黔西南州古磨村“狮灯舞”民俗技艺的传承困境主要来源于内外双向的压力,一方面社会的变迁消解了“狮灯舞”的社会习俗功能,另一方面,内在的承接人才断层加大了这项技艺传承的困难,且狮灯舞是一项需要集体配合,声乐舞结合杂技配合神话展演的技艺,长期的传承困境不仅降低了这项技艺的品质,使得技艺本身的优势逐渐消失,而且这项技艺传承的过程其实是民俗整合凝聚乡村力量的有效方式,由家族民俗价值延伸到村寨集体价值的方式无以为继,则难谈乡村文化的发展,然而在田野调研的过程中,考察了非正式教育的模式,并通过对不同教育模式的对比论证,结合黔西南狮灯舞这一民俗技艺传承案例发现: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结合更有利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创新,如果离开了正规教育的扶持和关注,学习者本身不能系统地学习相关文化知识,无法意识到传统民族文化对自身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而非正规教育模式则可以补充学校教育难以做到的因材施教,结合实际等特点,通过师徒传授、家族内部传承培育等模式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习者降低学习成本,而且能通过耳濡目染的文化侵润习得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生存技能和文化传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而由此引发的积极效应则是有利于乡村建构整体的文化价值观,凝聚乡村力量,创造乡村文化振兴新模式。
注释
① 胡森Y尮式逃倏迫?第6卷)[M]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② 胡森Y尳逃哪壳扒魇?世界教育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82.
③ 伊万Y屢晾锲?非学校化社会,1971.
④ 保罗Y尷矢窭?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⑤ 陈桂生.学校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⑥ 冯建军.现代教育原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⑦ 菲利普·库姆斯著.世界教育危机[M].赵宝恒,李环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⑧ 闻书玲.浅谈非正式教育的功能[J].黑河学刊,2005(11).
⑨ 周作宇.教育:文化与人的互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2).
⑩豘 2017年5月田野调研资料.
豙 郑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教育活动互动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5).
豛豜 赵世林.白族的技艺文化传承[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