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服务贸易在一带一路的产业融合

2018-07-31 07:15孟方琳,田增瑞,赵袁军,梁静溪
开放导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服务贸易产业融合中医药

孟方琳,田增瑞,赵袁军,梁静溪

[摘要]“一带一路”为中医药服务贸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我国中医药产业仍面临聚集度不高、服务贸易模式单一、服务产品商品化程度低、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不畅、中医药在国际上缺乏合法地位、技术性贸易壁垒尚未突破等困境。应从升级并延伸中医药产业链,参与全球医药卫生国际标准和秩序构建等方面,推动我国中医药服务贸易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医药 服务贸易 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 F426.72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8)03-0056-04

[基金项目] 2017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援外政策的制度实现”(2017BGJ001)。

[作者简介] 孟方琳(1980 — ),女,黑龙江双鸭山人,上海杉达学院商学院,讲师,东华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投资;田增瑞(1962 — ),女,河南新乡人,东华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创新与创业投资;赵袁军(1988 — ),山东薛城人,东华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与创业投资;梁静溪(1962 —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服务贸易。

引 言

中医药是伟大的民族瑰宝,中医药产业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垄断优势的产业,随着疑难杂症和药源性疾病的增多,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很多国家试图从中医药中寻找新的治疗途径,未来中医药服务贸易将会成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新的增长点。

本文基于产业融合理论,深入分析我国中医药服务贸易在“一带一路”沿线面临的困境,提出推动我国中医药服务贸易的相关路径。

一、我国中医药服务贸易在

“一带一路”沿线发展现状

中医药曾是古代丝绸之路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我国已有17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分布于“一带一路”沿线,12 所中医特色孔子学院在澳大利亚、匈牙利、泰国等8个国家相继成立。我国中医药的国际化从“市场思维”推动的1.0时代,发展到“规制思维”的2.0时代,正迎来“整合思维”主导的3.0时代。

我国中医药服务贸易突出地缘优势,发挥中医药资源禀赋,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智能化的物流体系,依托中药贸易的发展基础,借力我国首批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发展省份和先行先试骨干企业,与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开展了中医药服务贸易。

二、我国中医药服务贸易在

“一带一路”沿线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复杂,文化差异较大,与之合作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中医药服务贸易范围还不够广,合作层次不够深,市场培育还存在较多问题,我国在“一带一路”国家从事中医药服务贸易还面临诸多困难。

1. 中医药产业聚集度不高。中医药产业整体水平较低,处在粗放发展阶段,不能提供高附加值的中药产品和中医服务。中药生产企业虽多但小而分散,生产工艺技术相对落后,产品重复,农药化肥等的过量使用造成中药品质不高。以中药企业、中医医院、中医诊所为主的企业和机构产业聚集度不高,还没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服务贸易体系。具有一定规模的集团化中醫药服务贸易实体还很欠缺,缺乏知名中医药品牌,中医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2. 中医药服务贸易模式单一。目前,中药贸易仍以中药提取物、中药材和饮片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出口的中药商品结构发展不合理,低附加值出口结构与中药大国身份不对称。同时,伴随生态环境不同程度的恶化,很多野生中药材由于缺乏有益的生长环境而几近枯竭,造成部分中药材供应短缺。中医药服务模式相对单一,国内还未开展中医医疗的跨境交付服务;中医医师、中医药专家和中医针灸师等中医人才流动规模较小;海外中医医疗机构较少,且中医服务停留在中医诊疗层面,没能将“治未病”的中医药优势发挥出来,形成中医药大健康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3. 中医药服务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目前,我国中医药服务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高,中医服务内容宽泛,针对性不强,缺乏规范的实施过程,服务效果很难用数据说明,市场开拓存在一定困难。很多中医药企业仍然仅靠老祖宗留下的秘方,无论从用量、剂型还是包装、品牌都存在创新不足和形式单一等问题;以方法和技术为核心的中医服务,如推拿、针灸、拔罐、经络调理等都缺少系统的加工与创新,很难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服务商品。

4. 中医药文化的宣传、交流机制欠缺。国际上中医药文化领域的交流相对较少,中医药产品及服务的宣传形式有限,缺乏区域间的多边合作及世界性合作机制,造成中医药文化在国际市场上接受并认可的进展缓慢。

5. 中医药的国际认可度不足。中医药在很多国家尚归属在替代医学或补充医学领域,各国对中医药的立法持不同态度,这使中医药在海外发展并不均衡;中医医师由于语言障碍和中医技法的特殊性很难获得行医资格;很多中药被严格禁用;中医疗法和中药使用并未纳入医疗保险范畴;中药在大部分国家还只是作为食品或功能食品出口,不以药品身份被认同和接受。同时,我国缺少与国际接轨的中药生产及检验标准,国际中医药从业人员职业的权威认证尚未建立,也没有国际统一的中医诊疗流程标准。

6. 行业技术性贸易壁垒尚未突破。我国作为中医药发源地和中医药贸易大国,但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还不是中医药服务贸易强国。依据《TBT协定》,中医药技术性贸易壁垒包括与中医药相关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动植物卫生检疫、包装和标签要求、环境标准等。我国缺少中医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宏观管理机制;破除中医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际化人才稀缺;我国中医药企业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缺乏充分认识,中医药的国际认证近几年才逐渐被企业重视;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体系和合格评定体系还不完善;完整动态的中医药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数据平台和快速反应机制欠缺;我国中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技术性贸易壁垒防御功能不强。

三、我国中医药服务贸易在

“一带一路”沿线发展的路径

应打造集健康养生保健、传统文化交流、教育培训、旅游观光、娱乐体育等为一体的产业融合新模式,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医药服务贸易产业链,提升产业价值创造和增值能力。

(一)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医药品牌,形成产业集聚竞争优势

加快培育综合实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药企业、中医医院和相关中医药机构,通过“名企、名药、名店、名医”四位一体,“医、药、文化、教育、生活”五维设置,以及“以医带药、医药结合”的经营模式,将海内外市场“做长、做强、做优、做大”,打造中医药名牌。可在境外建立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宣讲中医养生文化,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兼具中医理论与技能的跨文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以大健康的中医药创新发展理念,展现出高质量中药产品、精湛中医服务和独特中华文化魅力,进而赢得海内外市场的认可。在核心中药企业和中医机构的带动下,形成全新的中医药产业创新组合模式,融中华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医教育、中医药研究与开发、中医药生产营销、中医诊疗、健康保健、养生旅游、贸易展览等于一体的中医药产业聚集竞争优势。

(二)创新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模式,拓宽中医药服务贸易渠道

创新以传统产业间互动融合为特征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医药产业+中医”、“种植加工+中医”、“互联网+中医药”、“餐饮+中医药”、“中医药+教育培训”等模式,发挥价值链整合与资源禀赋优势,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建成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街、体验馆、观赏园、度假村等,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与旅游服务机构合作,开发集中医美容、健康疗养、养生保健、运动休闲、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发展“互联网+中医药”,为中医药服务贸易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基于需求量大辐射面广的中医服务需求,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结合中医诊疗优势,发展智慧医疗,建立智能化网络型医疗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方便优质的中医药服务资源。鼓励健康服务机构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搭建公众信息平台,构建可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的个性化中医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将国内中医医院与国外相关医疗机构携手建设远程医疗,促进全球共享中医药信息化的红利。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区域远程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形成合作区内对口支援的协同医疗新模式。实现跨越区域界限的中医医疗、中医医药和健康咨询为一体的全流程闭环服务体系,进而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的转型升级。通过“中医药+教育培训”,带动和提升中医药核心学科的发展。鼓励高校在中医药学、医学人文、临床实践、康复理疗、中医护理和公共健康等领域加强合作交流,共同培养具备中医药语言基础、中医理论和中医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为世界中医药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中医药国际教育服务市场潜力巨大,支持跨国中医药远程教育、跨境诊疗服务、养生保健国际咨询和中药及中医相关认证服务等。我国中医中药理论学家及临床专家还可编纂权威的适用于国际教学的中医中药教材,满足中医教学需求的同时,为中医药在世界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促进中医药研发创新,提高中医药服务产品商品化程度

中医药服务产品在保持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发展和最新研发成果,通过即时性和异质性的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我国中医药服务产品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创新和改造,以适应国际市场。首先,服务产品的命名既要保留中医特点具有文化内涵,又要被各国消费者理解和接受;中医药服务产品品质必须以高标准规范,这是决定其市场定价的主要因素。其次,服务产品的形态必须根据国际市场的现实需求进行创新,根据中医服务的方法、技术、手段不同,构建治疗和缓解不同病症的中医服务包。中医药企业要不断进行研发创新,发扬我国中医药的原创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产品商品化程度,以满足消费者对中医药服务产品多样化的需求。

(四)推动“文化交流+中医药”模式,形成中医药文化产业链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医药文化交流,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名牌。可举办有特色的中医诊疗技术工作坊、“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周、世界中医药大会以及中医药服务贸易展览会等。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发展,还可从中医药典籍的翻译与传播做起,通过中医典籍的整理、编写和翻译解读来传播中医药理念;加强中医药学术交流,提高中醫药的海外认知度。也可从影视、动漫、旅游、餐饮、服饰、工艺品、化妆品等多方面进行中医药文化宣传,形成中医药文化产业链,进而使中医药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传播并发扬光大。

(五)积极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国际立法

借力“一带一路”建设契机,在进行双边和多边国际谈判时,着力通过条件互换、与各国专门签订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备忘录、签署中医药服务贸易协定等共同推进多边国际法律制度建设,为中医药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开辟合法通道。我国政府可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海外中医药立法规管咨询机构,提供中医药国际立法规管相关建议与辅导,促进中医药海外立法进程,鼓励中药企业通过国际公认的FDA审批,在加速与各国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WTO、WHO、ISO、WWF等国际组织积极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国际立法。

(六)加快国际标准化建设及知识产权保护,突破中医药技术贸易壁垒

有效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第一要务。首先建立中医药国家标准,从临床操作到实践教学、学术研究都要有标准可依照。其次,主动参与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积极承担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工作,将我国的优势技术置于标准中,获得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利益分配权。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是中医药服务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应从国家层面制定中医药知识产权战略,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对申请新药、中药品种和商标等形成保护链,对专利产品应促进其尽快产业化。同时,加强对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引导,使其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中药企业可以通过自己设立的知识产权部门,进行知识产权申请和维护,增强维权力度,降低维权成本,提高专利的可信度和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 黄建银.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选择的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医药国际服务需求曲线模型[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2):887-891.

[2] 王晶,李昕雪等.中医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同发展探究[J].世界中医药.2017(12):3158-3163.

[3] 段资睿.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视角[J].国际经济合作,2017(4):76-79.

[4]聂平香.我国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路径选择及对策[J].国际贸易.2016(5):65-68.

[5]于福年.中东欧16国中医药概况与发展战略思考[J].中医药导报.2016(23):1-5.

[6]陈锦锋.德国中医药的发展正星火燎原——德国中医药的概况、特点与未来[J].中医药导报.2016,22(16):1-4.

[7]杨文娟,聂佳,贾敏如,张艺.一带一路视野下传统医药的互联共存——以印度阿育吠陀医药、中医药和藏医药为例[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9):1805-1808.

[8] Rosenberg, N.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1840-1910[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63(23):414-446.

[9] 孙军,高彦彦.“互联网+”时代产业融合的理论范式与路径选择[J].江海学刊.2017(5):228-233.

[10] 张诗钰,黄建元,申俊龙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医药国际化区域合作的路径选择与策略优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7(03):172-176.

The Industry Integ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 Trade in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Meng Fanglin1,2, Tian Zengrui2 ,Zhao Yuanjun 2,Liang Jingxi3,

(1. Business School of Shanghai Sand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2.DongHua University Management College Shanghai 200051;

3.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Hei Longjiang 150040)

Abstrac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rovid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 trade. But th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not high, the service trade patterns of TCM are single, the degree of commercialization are low, the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stays on the communication level, the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of TCM is difficult to cross. From industry border-crossing convergence theory, it intends to actively explore the way of acceler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 trade for the purpose of extending the industrial chai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rticipat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medical standard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ng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s.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 Trade; Industry Convergence

(收稿日期:2018-05-07 責任编辑:罗建邦)

猜你喜欢
服务贸易产业融合中医药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
旅游经济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对广西的影响及对策思考
服务贸易结构优化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