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经济时代的资源配置在信息化和全球化中被不断革新,推升裂变出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创意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和流量经济等行业风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生物纳米和生命科学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是构建新经济产业体系的关键创新领域,也是引领社会生产力再次跃升的主要技术驱动力。我国新经济发展在政策设计、人才技术和社会环境层面存在短板,亟需通过提升新经济服务实体发展的能力、增强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应用等五大措施加以培育。
[关键词] 新经济 行业风口 技术驱动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件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8)03-0013-05
[作者简介] 童晶(1974 — ),女,四川成都人,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城市经济、产业经济、新经济。
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正在席卷全球,不断调整着世界经济结构,改变传统社会关系,重塑国家竞争格局,发展新经济已成为全球性话题。21世纪的新经济,由各种新技术新模式驱动,在信息化和全球化平台上具有快速迭代、裂变增长、聚合共享、跨界交融四项明显特征。
一、国内外新经济发展态势
从全球新经济发展看,美国、中国、德国、以色列是新经济的策源地和活跃区。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手段推进新经济发展,逐步构建起互联网、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科技等原创特点的新经济行业,形成了稳固持久的“智慧聚集——美国创造——资本推动——全球应用”的发展体系;德国以“智能制造”为主推动新经济发展,全面实施“工业4.0”重振计划,其智慧工厂、工业机器人、物联网等产业领先全球;以色列则以“创新创业”为主推动新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与技术应用领跑世界,成为公认的“创业国度”,人均创建企业数全球第一。
我国新经济发展2008年后扩张迅猛,形成了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态势;2017年,新经济领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对新增就业贡献超过70%,成为了新一轮经济制高点。我国现已初步形成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超越引领,成(都)武(汉)广(州)天(津)部分区域中心城市竞相追赶的新经济发展格局:北京形成了技术原创、金融创投到场景应用的良性经济循环,涌现出全国第一、全球第二的独角兽群体,成为城市新经济的领跑者;上海提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四新”经济概念,以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为切入点,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中心;深圳以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为引领,利用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生命科学、人工智能为主导,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全球运营中心;杭州坚持以“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为方向,打造“梦想小镇”、“云栖小镇”、“钱塘江财富中心”等新经济生态,形成了以“阿里巴巴”、“蚂蚁金服”为核心的新经济巨轮。
二、新经济酝酿的行业风口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新技术层出不穷,为新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技术驱动力;“互联网+”、区块链、跨界共享等新模式风起云涌,为新经济提供了快速的复合增长力;人类社会正在从“传统工业化”迈步进入“复合工业化”发展的新时代,信息传输、价值加工、组织扁平化、金融虚拟化是新时代的明顯特征。在此背景下,全球资源配置的效率被信息化和全球化无限放大,推升裂变出无数新蓝海和新风口,引领世界经济破浪前行。
(一)风口之一: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泛指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系列经济活动,是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实效经济形态。当前,数字经济正带动三大领域超前发展:一为大数据及信息技术基础平台产业;二为智能制造及虚拟现实等全新替代产业;三为电子商务及数字农业等渗透性产业。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迅速崛起,人类社会的互联互通得以快速实现,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数据处理和应用需求催生了大数据产业,数据资源成为继电力、石油之后的新兴战略资产,在大国博弈和企业竞争中占有非同寻常的地位。同时,传统的生产方式、交流方式和连接结构悄然发生转变,数字平台创造了更高效和透明的全球市场。中国2017年数字经济总量已达26.7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32.9%,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数字经济体。
(二)风口之二:智能经济
智能经济是以电脑网络、人脑智慧、物理设备为构架,以智能产业、智能社会、智慧城市为基本内容的经济形态。2017年,全球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商业价值高达1.1万亿美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5万亿美元的智能化市场规模。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提出“智能+”概念,其实质就是要把人工智能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商业模式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人工智能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在智能经济领域,布局重心应放在工业控制、芯片模块、无人系统、数据服务、安全保障、人工智能等关键产业;在应用场景上,智能经济可衍生出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能政务、智能机器人等新领域。除此之外,我国智能经济领域暴露出的“基础创新弱、功能应用强、安全隐患多、人才需求大”等问题也需引起注意,智能企业布局的不均衡性使得“缺芯少件”成为极易攻击的目标。
(三)风口之三:创意经济
创意是全新经济范式的先驱,是新世纪的特殊生产力,也是人类存在的价值特征。全球创意产业创造产值约2.35万亿美元,超过电信业全球产值(1.57万亿美元)。同时创意经济正以“无边界经济”模式向传统行业和实体经济渗透、辐射,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以有效配置,从而为企业经营活动带来无限潜在的市场空间。在创意经济飞速增长的领域,一批具有轻资产、高价值特征的行业成为新宠:数字出版、电竞游戏、影视动漫、新媒体、创意设计等。
(四)风口之四:流量经济
流量经济的关键是通过人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的流通和加工,通过扩大要素流量,提高流通速度,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预计到2025年,全球流量经济对世界GDP的贡献价值将为2500亿~4500亿美元,占据全球经济增长的15%~25%。世界对流量经济的重视与日俱增,先有纽约、伦敦等大城市把流量经济的发展提上日程,后有上海等中国一线城市着重强调,发展流量经济是迈向全球城市的关键点。
(五)风口之五: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是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一些成长性强、绿色技术渗透度大的行业方兴未艾: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绿色建筑、可持续性交通突破发展,创造了千亿美元的产业规模和数百万就业机会。未来,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创意经济融合还将衍生出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金融、绿色精细制造、绿色餐饮、绿色娱乐等新业态。工业社会靠传统治理手段推动的生态环保将逐步发展成“绿色创造—绿色科技—绿色投资—绿色供给—绿色流通—绿色消费—绿色循环”的新型产业生态圈系统,进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级模式。
(六)风口之六: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是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整合、分享海量分散化闲置资源,连接、配置最优供需资源的信息经济新形态,正在从野蛮生长转向共治共享。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4.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7.2%;共享领域融资规模约2160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同时,我国共享经济服务者人数已增至7000万,共享平台企业就业人数达720万,成为拉动就业的新兴主力行业。全球224家独角兽企业中,中国共享经济企业贡献31家,滴滴、摩拜、ofo、优客工场、知乎等成功跻身全球独角兽企业行列。未来,共享经济的风口将会迎来企业新一轮强劲增长,除了共享出行、共享空间之外,共享资本、共享知识、共享医疗、共享公共资源、共享技能、共享农业等新辟行业将呈爆发性扩张,共享经济与信用体系的双向促进作用将更加凸显。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共享经济包容审慎发展模式已然引领世界潮流,未来需继续加强行业立法、监管治理与金融风险防控,探索积极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
三、新經济发展的技术驱动力
进入新世纪,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成为推动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200多年来工业经济的传统形态开始向现代数字智能化方向全面转型,同时广泛渗透到农业和服务业等多行业领域,优化了生产关系,使得社会全要素生产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信息技术仍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物质、能量、信息是世界构成的三大基本要素,其中信息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升效应日渐增强,而且该技术完全是以指数方式迭代发展的。预计到2025年(麦肯锡预测)信息技术领域将形成6至10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通信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量子技术、物联网和智能软件产业会成为增长更快的佼佼者。从以往经验看,重大技术创新应用的S曲线通常有相继的三条,第一条是基础性应用出现,第2条和第3条曲线的生命周期更长,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的渗透力更强。换句话说,未来20~30年,信息技术的基础性发明量能或将逐渐减少,而产业链融合升级、行业渗透和商业模式更新所带来的应用扩展会快速增强,这将大幅度提升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引领人类社会从IT(信息技术)时代全面走向DT(数据技术)时代。
(二)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人机物跨界融合是新经济的重要突破
人工智能技术属于GPT(通用目的技术)的核心领域,主要解决的是人(人类社会)机(信息机制)物(物理世界)的互联共享问题。即通过信息调控优化时空存在的物质与能量运动,促使供给和需求得到全面改善与提升,并创造出全新的社会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及社会生态系统。人工智能由六大前沿性技术构建形成:感知智能、创造性学习智能、无缝智能、智能万物互联网、物端计算生态系统与人工神经网络。不久的将来,人类可能面临从跨越时空的移动互联走向更深远的万物互联。全球将会产生数百亿物端设备,植入万亿传感器,所有物端都需要全新的数据芯片、操作系统、开放软件以及新界面的使用模式。BBC 预计全球人工智能总体市场规模 2020 年将达到1190 亿元,复合增长率约为20%;预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市场规模2020 年将达到91 亿,年复合增长率约50%。由于智能互联尚处于发展初期,没有形成全球市场垄断,因此我国在人工智能的新赛场上,应着重从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三方面着力,加强平台、终端、应用三大领域重点布局,在硬件与软件核心技术方面能补齐信息产业的短板,构建一个开放创新、安全绿色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
(三)生物纳米与生命科学技术引爆新经济下一轮产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前夕,生命科学行业正在以创纪录的速度增长,一大批具有“突破性、颠覆性和引领性”的新技术应运而生,如生物合成、重大疾病诊疗、基因与细胞技术、类脑人工智能、数字医疗、纳米科技与生物农业等。同时,现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许多重大突破正在加速向应用领域渗透,在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健康、食品、环境和资源等重大问题方面展现出巨大前景,形成了技术、市场、需求的巨大耦合效应,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2015年,全球生命科学领域并购交易额高达 5460 亿美元,是前9年平均并购交易额的2.5倍,技术创新和金融资本的深度融合推动了产业变革的步伐。
我国生命科学行业和生物技术产业不断壮大,一直保持着年均20%左右的增速,成为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生命科技产业聚集区:上海张江、苏州生物纳米园、武汉光谷、广州国际生物岛、成都生物科技园等。从发展趋势预测,我国应重点部署一些具有重大影响、能显著改变竞争格局的颠覆性生物技术,如新一代生物监测技术、基因操作技术、合成生物技术等,并促进生物技术与材料科学、信息电子学、生物医学工程、农业科学等交叉融合,引领现代生物治疗、绿色生物制造、纳米科技、生物农业等为代表的新型生物经济发展。
(四)新材料与新能源技术赋予新经济广阔發展空间
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发展,不仅大大促进了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创新变革,还对制造业和物资供给产生重大影响,使“芯片上的实验室”落地变现。高温合金、高性能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如3D打印的人体活组织、完全降解吸收的心血管支架)、节能环保材料(如柔性OLED、防雾霾纤维材料)、纳米材料等已成为全球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热点。而量子金属、第三代半导体、4D打印材料、金属氢、硼墨硒等也成为未来全球资本竞相追逐投资的明星产业。预计我国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2021年达到8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4%,将成为我国高端制造业和国防军工产业的重要保障。
新能源具有储量大、污染少的特点,涉及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磁流体发电、地热能、海洋能等核心技术,但当前仍属于我国能源领域的辅助性产业。预计到2020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55%以下,清洁、低碳能源将是未来十年能源增量的主体。我国在太阳能、风能、甲醇燃料和可燃冰开采等方面的新能源技术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也存在着新能源需求与供给匹配度不高、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不足等问题。所以,我们应从基本国情出发,正确选择新能源技术发展方向,扩大太阳能生产规模、加快风能建设速度、提升核电运行效率和安全性、推进清洁煤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以适应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
四、加快我国新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新技术新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新经济发展在政策体制、产业培育、人才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仍有一些短板,亟待在重点领域持续完善和提升。
(一)大力提升新经济服务实体发展的能力
提升新技术、新模式、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理念、生产要素和组织模式的变革,切实增强实体经济的创新力与竞争力。尤其是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改造升级传统产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构建产业生态圈;积极探索发展线上线下新零售、共享资源和循环经济等新模式;加快建设基于互联网的金融要素市场和功能性金融服务基地,推动数字货币、支付清算、金融科技等产品不断创新,并依托自贸园区与自贸港区积极发展国际化金融新业态,构建立足国内、面向亚洲、辐射全球的新金融服务体系。
(二)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应用
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制造2025”计划,不仅要注重模式创新、短期效益,更要注重核心技术和长远发展,尤其在芯片研发、半导体制造、高精度数控机床、精密机械、航空发动机等核心技术领域掌握主动权,不再受制于人。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继续汇聚全球创新创业资源,持续赋能创新创业载体,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环境,大力培育市场化、专业化的技术转移、知识产权和科技金融等服务机构,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
(三)大力增强新经济领域人力资本协同
加快构建符合我国新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协同体系,将人口红利切实转变为人力资本优势。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加强新经济领域的人力资本开发和人力资本匹配。建设全国和区域的人力资本信息库,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围绕市场需求来推动人力资本有效开发与优化配置;同时要紧贴各城市各行业新型人才需求,着力引育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的“高精尖缺”人才,促进优秀人才同优势产业、优秀企业有效对接,强化无形资产保护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软实力”。
(四)大力营造发展新经济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
积极创建新制度,主动服务新经济。进一步加强国家和地方立法保障和制度政策创新,及时修改与新经济发展不适应的制度规章,大胆创新体制机制,营造好适合新技术、新模式、新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同时,科学划定政府与市场的权责边界,综合运用公共资源配置、财税杠杆等政策工具促进新经济快速发展。加快构建新经济产业领域的统计指标体系,使新经济发展制度环境更健康更高效。
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新经济成长的沃土。不断提升新经济产业的创业苗圃和众创空间载体质量,壮大小微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规模,培育发展科技服务机构与品牌。另外,还要积极培育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充分尊重各类人才的社会贡献,培养出一批具有诚信意识、全球眼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技术专家团队。同时,要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创造的新时代风尚,完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市场环境,促进新经济产业发展的社会认同,加快建立依法保护多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长效机制,形成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
(五)大力实施新经济领域的行业监管与法治保障
新经济领域的立法与监管措施要尽快提上日程。很多现有的法律法规已无法有效适应和规范层出不穷的新业态,新经济的野蛮生长为法治建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战,相关法律立改废工作有待推进。以共享单车为例,违规停放、管理漏洞、恶性竞争、金融瓶颈等问题饱受诟病,都亟需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以规范。除此之外,提请立法机构重点关注“网约车”、“区块链”、“P2P金融”等新经济新领域的法律研究,同时针对新经济新行业建立更加包容审慎的税收法律体系和管理方式。更有必要进一步发挥地方和主体“软法”的重要作用,推动新经济相关行业协会和企业内部的规范建设。
[参考文献]
[1]长城战略咨询,科技部火炬中心.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C].2018-03-23.
[2] 马化腾. 数字经济—中国创新增长新动能[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3]“新经济”与产业的颠覆式变革[N].北京:经济日报,2018-04-02.
[4]信息技术是未来15—20年发展新经济的主要动力[N]. 北京:人民邮电报,2017-04-05.
[5] 成都市商务委.关于推进流量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EB/OL].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465/10595/2018/2/8/10444803.shtml.2018-02-07.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 and Chinas Countermeasures
Tong Jing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hengdu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Chengdu, Sichuan 61000)
Abstract: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the new economic era has been innovating by information and globalization, and it has been pushed up and fission of the industries such as the digital economy, the intelligent economy, the creative economy, the green economy, the flow economy and the sharing economy. At pres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Biological Nanotechnology,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 materials and new energy technology are the key innovation field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economic industrial system, and also the main technological driving force to lead the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to jump again. As Chinas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 short board in the policy system, talent technolog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it is urgently needed to cultivate the five major measures, such as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conomic service entities and enhancing the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key core technologies.
Key word: New Economy; Industry Tuyere; Technology Driven
(收稿日期:2018-05-30 責任编辑:垠 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