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洛忠,闫倩倩,陈 宇
(北京师范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由于我国地域广袤,区域间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历史条件、政策差异、工业基础等因素差异甚大,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悬殊在所难免。区域政策是中央政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魏后凯,2011)①魏后凯:《中国区域政策——评价与展望》,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版,第1-12页。。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不断调整和完善空间区域政策,如,1999年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政策,2002年提出了“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政策,2004年提出了“中部地区崛起”政策,2005年提出了“主体功能区”政策等等。政策动向的变化是学术研究问题的重要来源。经过近70年的发展,学术界积淀了大量的区域政策研究成果,其内容既涵盖全局性的区域政策研究——如区域总体战略(陆大道,1997②陆大道:《地区合作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年第1期。;张可云,2001③张可云:《区域大战和区域经济关系》,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张军扩等,2008④张军扩,侯永志:《中国区域政策与区域发展》,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版。;陈瑞莲等,2009⑤陈瑞莲,谢宝剑:《回顾与前瞻: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主要区域政策》,《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2期。;魏后凯等,2010⑥魏后凯,邬晓霞:《“十二五”时期中国区域政策的基本框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12期。)、主体功能区规划(邓玲,2006⑦邓玲,杜黎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协调功能研究》,《经济学家》,2006年第4期。;孙久文,2007⑧孙久文,彭薇:《主体功能区建设研究述评》,《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蔡春红,2008⑨蔡春红:《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兼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关系》,《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4期。)等,又包括专项区域政策研究——如对口支援政策(杨道波,2006*杨道波:《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法律对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赵明刚,2011*赵明刚:《中国特色对口支援模式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2期。;朱天舒,2012*朱天舒,秦晓微:《国家支持与对口支援合作:我国区域平衡发展模式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6期。)、特殊功能区政策(郭会文,2006*郭会文:《国家级开发区管理机构的行政主体资格》,《法学》,2004年第11期。;郝寿义,2010*郝寿义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我国特殊经济区的演变》,《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7月。;张军扩,2010*张军扩,侯永志:《中国区域政策与区域发展》,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版。)。但基于文献计量法系统分析该领域研究进展、研究热点的文献则相对较少。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方法,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录的460篇区域政策研究的CSSCI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知识网络分析工具CiteSpace,从时空分布、关键词聚类、热点词凸显方面,绘制国内区域政策知识图谱,探寻区域政策研究的热点与研究趋势,发现区域政策研究的不足,力求为区域政策研究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参考。
本研究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数据检索源,通过“期刊检索”中的“高级检索”模块收集数据。检索式为:主题词=区域政策;时间跨度=1949—2017;期刊来源=CSSCI;检索条件=精确。共获得相关文献721篇(检索时间为2017年6月6日)。同时,为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剔除书评、学术研讨会综述、文献综述、会议纪要、期刊征稿通知、新闻报道等非研究型文献以及与“区域政策”主题不符的文献,并去除重复记录,最终获得460篇有效文献。
CiteSpace软件是陈超美教授于2004年基于引文分析理论(cocitation analysis)和循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 network scaling,PFNET),应用Java计算机编程语言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通过对特定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CiteSpace能够有效地揭示该领域标志性的、关键性的文献,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知识转折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探测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陈悦等著:《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2页。。本文应用CiteSpace自带的作者分析、研究机构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与热点词凸显分析,可视化展现国内区域政策研究的时空分布,探寻区域政策研究的热点与发展演进。
文献年度分布。年度发文数量是衡量区域政策研究热度与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据图1显示,1998-2017年,国内发表了460篇以“区域政策”为关键词的论文,期间,2007、2008、2009、2010、2012年发文数量居于前列,均超过30篇。其中,2010年发文最多,为40篇,占发文总量的8.69%;2008、2012年各发文35篇,占发文总量的7.60%。这说明2008—2012年区域政策研究热度最高。从总体上看,21世纪前十年,区域政策研究的发文量整体呈增长趋势,2010年发文量达到顶峰,之后发文量有所波动。
1.作者分布
从作者发文量来看,发表4篇以上论文的高产出作者有12人。以“区域政策”为主题发文最多的学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魏后凯,发文11篇,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是《我国西部开发的战略思路及发展前景》,该文较早指出了我国西部地区发展面临的三大难点五大难题,并提出了破解思路*王洛林,魏后凯:《我国西部开发的战略思路及发展前景》,《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3期。;学者张可云紧随其后,发文10篇,《区域政策项目评价的基本问题与分析框架》一文被引频次最高,文章从区域政策干预逻辑的角度讨论区域政策,最早将区域政策评价引入区域政策研究中*张可云:《区域政策项目评价的基本问题与分析框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第2期。;学者安树伟发文9篇,被引频次最高文献是《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区域利益的协调机制与实现途径研究》,他指出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应建立一种基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明确分工的,包括协调目标、协调内容、协调主体(利益相关主体)、协调手段与途径、协调程序等在内的结构合理的网络型的治理模式*安树伟,吉新峰,王思薇:《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区域利益的协调机制与实现途径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学者杨荫凯、陈栋生各发文8篇,学者孙久文发文6篇,高被引文献分别从国家空间规划*杨荫凯:《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和框架》,《改革》,2014年第8期。、区域协调发展*陈栋生:《论区域协调发展》,《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区域经济学*孙久文:《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和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经济问题》,2003年第3期。等角度丰富了我国区域政策研究。
图1 1998—2017年区域政策研究文献时间分布图
表1 区域政策研究的高频作者及高被引文献分布表(发文量≥4)
2.期刊分布
表2 1998—2017年区域政策期刊论文的载文统计(前15位)
表2列出了区域政策研究载文量前15位的期刊及载文数量。《经济地理》《宏观经济管理》《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问题探索》《地域研究与开发》《中国软科学》刊载的区域政策主题文章均超过10篇。其中,《经济地理》发文量最高,共发文23篇,占总发文量的5%;《宏观经济管理》载文21篇,占总发文量的4.56%,位居第二;《经济体制改革》载文16篇,占总发文量的3.48%;《经济问题探索》载文13篇,占总发文量的2.83%;《地域研究与开发》载文12篇,占总发文量的2.60%;《中国软科学》载文11篇,占总发文量的2.39%。从期刊的学科性质来看,前15位发文期刊中,《经济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人文地理》属于人文、经济地理期刊;《宏观经济管理》《经济体制改革》《中国软科学》《中国行政管理》属于管理学期刊;《经济问题探索》《中国软科学》《经济纵横》《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属于经济学期刊,这表明国内区域政策研究得到地理、经济、管理类核心期刊的广泛关注,侧面反映出当前我国区域政策研究多基于地理学、管理学与经济学的视角。
3.机构分布
图2 区域政策研究的机构分布可视化结果图
从发文机构来看,发文最多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经济研究所、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四川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紧随其后。从发文机构的学科性质来看,国内区域政策研究以区域经济学、区域地理学学科为主;从机构的地域分布来看,前3位的发文机构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均地处北京,仅有1所机构来自西部地区(西安);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居于发文机构前列,这说明东部地区尤其是近全国政治中心地区区域政策研究活跃,我国区域政策研究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
学术文献的关键词表征了论文的研究主题,关键词聚类则是将距离较近、内容相似的关键词集聚归类,形成不同主题的聚类组以反映一定时期学术研究的特定聚焦点*黄萃,赵培强,李江:《基于共词分析的中国科技创新政策变迁量化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9期。。依据聚类名称并结合聚类内包含的主要关键词,可进一步了解特定主题的具体内涵。
图3 区域政策研究的热点词聚类图
聚类编号轮廓值聚类名称所包含的主要关键词100.951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产业结构,政策供给80.954西部地带西部开发战略,地区差异,效果评价60.83新经济地理学马丁模型,“政策效应”,“R&D”20.942区域治理区域合作,治理模式,区域规划50.833欧盟启示,共同区域政策,路径
1.热点研究领域:老工业基地、西部地带
聚类#10的标题是“老工业基地”,包含“振兴东北”“产业结构”“政策供给”等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成型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1953—1957年),作为当时重要的传统制造业基地,其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都不曾削弱*张平宇:《新型工业化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对策》,《经济地理》,2004年第6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为主要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病日趋显现,老工业基地发展面临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双重压力,东北地区经济遭遇滑铁卢。为扭转“东三省”经济颓势,党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将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避免“东北塌陷”?赵子祥、陈萍等认为东北振兴需处理好体制转轨与结构调整问题,以市场化为取向,通过短期内彻底退出计划经济体制基础的改革,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赵子祥,陈萍,王广林:《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新道路》,《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1期。。宋冬林指出,以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为主的单一结构城市格局致使东北地区经济创造力不强、社会支撑力薄弱,振兴东北区域经济的关键是要结合政府支持与市场化运作打造“经济创造力、社会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促使单一结构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宋冬林,范欣:《东北再振兴:单一结构城市转型之道》,《求是学刊》,2016年第2期。。刘保奎、李爱民从空间发展的角度指出,先天地缘劣势、后天基础设施滞后、区域政策优势不明显是东北地区空间发展的软肋,振兴东北应从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两大城市群、加强与京津冀及环渤海合作、优化内部空间关系和培育增长新空间等方面着手*刘保奎,李爱民:《促进东北地区新一轮振兴的空间发展策略》,《经济纵横》,2017年第4期。。
聚类#8的标题是“西部地带”,包含“西部大开发战略”“地区差异”“效果评价”等子聚类。受制于历史因素和区位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中、东部地区。1999年,中央政府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旨在推动西部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陈栋生:《论西部大开发》,《求是》,2000年第1期。*陈栋生:《西部大开发:大战略新思路》,《新视野》,2000年第1期。。迄今为止,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实施18年有余,但学术界对其实施效果评价可谓褒贬不一。蒲龙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显著促进了西部地区重点县经济的发展*蒲龙:《西部大开发战略对重点县经济发展的影响》,《财经问题研究》,2017年第2期。;李国平、彭思奇等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虽然促进了西部地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但并没有扭转东强西弱的格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依旧乏力*李国平,彭思奇,胡欣,杨洋:《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基于1999~2011年我国工业企业统计数据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13年第4期。;靳春平、廖涛运用事件分析法研究西部大开发政策对四川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果并不明显*靳春平,廖涛:《西部大开发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四川为例》,《财经科学》,2006年第6期。;邵传林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显著拉大了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水平*邵传林:《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评估——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研究》,《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8期。;邓健、王新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观察发现,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不仅无助于提升西部地区的能源效率,反而扩大了其与高效区的能源效率差距*邓健,王新宇:《区域发展战略对我国地区能源效率的影响——以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例》,《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10期。。政策效果评价的褒贬不一从侧面反映出当前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实施环境的复杂性、政策设计的不成熟。如何调整与完善区域政策,从总体性政策转向更加明晰的差异化政策将是接下来区域政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2.主要研究视角:新经济地理学
聚类#6的标题是“新经济地理学”,包含“马丁模型”“政策效应”“R&D”等关键词。20世纪90年代,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以经济学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运输成本为理论基石,创立了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NEG),将空间经济研究纳入主流经济学殿堂*孙久文:《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和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经济问题》,2003年第3期。。新经济地理学揭示了经济活动空间集聚机制,对产业聚集和区域分异等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也更加符合现实*陈秀山,张帆:《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区域政策研究的新进展》,《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10期。,因此,成为指导我国区域政策分析的主要理论。其中,旨在实现空间公平与效率权衡的马丁模型*谢燮,杨开忠:《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政策含义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第3期。对我国区域政策影响较大。马丁模型对政策的分析表明,传统的转移支付政策或单纯改善区际(区内)交易成本的政策,面临着空间公平与总体经济效率间的权衡,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就必须牺牲效率;要实现总体经济的高增长,就必然承受区域发展差距的扩大;而降低创新成本(障碍)的政策,如给企业R&D补贴,鼓励市场竞争,改善教育基础设施等是可以实现总体经济效率和空间公平兼得的*郑长德:《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然而,新经济地理学过于强调历史因素,容易形成区域发展上的路径依赖或累积循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经济先发地区愈来愈强,经济落后地区愈来愈弱*刘健:《区域创新网络的现实效应及路径选择》,《财经科学》,2006年第1期。;R&D补贴也未必一定能够带动经济增长*严成樑,龚六堂:《R&D规模、R&D结构与经济增长》,《南开经济研究》,2013年第2期。。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探寻并发展有效指导我国区域政策的理论任重道远,需要不断深化研究。
3.概念性框架:区域治理
聚类#2的标题是“区域治理”,包含“区域合作”“治理模式”“区域规划”等关键词。随着区域政策的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问题浮出水面,地方政府在跨界公共事务治理中遭遇诸多困境,区域政策执行大打折扣,区域治理应运而生并发展成为解决区域政策执行问题的一种概念性框架。崔晶认为,当前我国区域治理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地区政府在跨界公共事务治理中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如行政区划的掣肘、合作机制、协调机制的匮乏等),为解决分权模式导致的区域治理“碎片化”问题,有必要构建跨界公共事务治理的整体性治理模式*崔晶:《区域地方政府跨界公共事务整体性治理模式研究: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2期。。全永波进一步指出,以促进经济效率提升的逻辑思维、以理性官僚制为特征的现代组织类型、以封闭管制和契约主义为特征的传统的区域治理模式弊病丛生,后工业社会时代的新区域治理遵循新区域主义所倡导的区域间开放性、介入性、包容性、合作性的要求,建立新型的区域合作同盟,完善区域治理的法律与政策框架,构建区域利益平衡与协调机制*全永波:《基于新区域主义视角的区域合作治理探析》,《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4期。。此外,杨逢珉、曾令发等认为,可借鉴英国区域治理的经验,由中央财政推动设立区域合作发展基金*杨逢珉,孙定东:《欧盟区域治理的制度安排——兼论对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启示》,《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曾令发,耿芸:《英国区域治理及其对我国区域合作的启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樊杰则从宏观治理体系的角度指出,未来创新区域治理体系应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采用类型区和政策区两个维度共建我国区域政策体系,应该更加注重约束型、限制性政策的运用*樊杰,郭锐:《面向“十三五”创新区域治理体系的若干重点问题》,《经济地理》,2015年第1期。。
4.可资经验借鉴:欧盟
聚类#5的标题是“欧盟”,包含“启示”“共同区域政策”“路径”等关键词。欧盟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也是最积极地实施区域政策的地区,更是区域政策制定者和区域经济理论专家最为关注的地区*张晓旭:《欧盟的积极区域政策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1期。。通过制定和实施积极的共同区域政策,欧盟在缩小成员国发展差距、促进区域融合与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当前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而言具有显著借鉴意义。国内学者认为其借鉴意义主要有四:一是区域政策要因问题、区域而异,在准确界定区域问题与问题区域的基础上,确定政策实施边界,针对特定问题、特定区域采取特定的政策*田金城,陈喜生:《欧盟区域政策及其协调机制》,《求是》,2006年第15期。*任佳:《欧盟区域政策及其对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经济评论》,2004年第5期。;二是可尝试建立一个在中央政府协调下的跨权力层级、跨区域的制度性协调管理机构,为区域成员提供一个常设性的协商和仲裁场所,促进区内协调与区外合作*杨逢珉,孙定东:《欧盟区域治理的制度安排——兼论对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启示》,《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三是以立法措施保障区域政策运行,区域政策的目标定位、制定、执行、监督与评估等各个环节均建立在严格的制度基础上,以保证政策的规范性与可行性*李颖,陈林生:《欧盟的区域政策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5期。;四是借鉴欧盟发展基金、机构基金运作经验,精细化设置政策工具,增强政策工具的指向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完善不同政策工具组合的协调性、衔接性、配套性和系统性以达成预期政策效果*陈瑞莲,谢宝剑:《回顾与前瞻: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主要区域政策》,《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1期。*李朝晖,邓翔:《.欧盟共同区域政策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2期。*杨荫凯:《欧盟促进地区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12期。。
图4 区域政策研究的时区视图
1.持续时间最长的凸显词:经济协调
热点词“经济协调”凸显起始于1998年,于2005年出现下降趋势(见图4、表3),持续时间长达八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理论界提出的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新概念。地区经济的差异以及由此差异所导致的区域发展失衡是区域政策存在的理由,解决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协调区域利益、发展地区经济、促进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则是贯彻区域政策始终的主题。周民良指出,所有制结构、产业机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市场发育程度是导致我国地区经济差异扩大的因素,需采取明确的区域政策削减区域经济差距和促进不发达区域与经济停滞区域的发展*周民良:《经济重心、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孙海刚认为,优惠政策赋予东部地区先发优势、市场机制强化东部地区的先发优势是地区经济差距形成的内在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优惠政策推动已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通过政策来提高地区经济的自生能力或是“造血能力”,提高市场化程度则是发展地区经济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经济欠发展地区积极推行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市场化,建设市场中介组织和完善法律制度环境,打破地区封锁、理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等,利用市场机制来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孙海刚:《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成因研究》,《财经研究》,2007年第9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尽管热点词“经济协调”在2013年后热度下降,但无可否认,以经济协调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仍是区域政策的重要目标。
2.强度最强的凸显词:主体功能区
热点词“主体功能区”凸显起始于2008年,于2011年出现下降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积累了不少矛盾与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空间开发失序、资源和要素空间配置效率低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鉴于此,200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的战略(简称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http://ghs.ndrc.gov.cn/zttp/ghjd/quanwen/。。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文)》,http://cpc.people.com.cn/GB/104019/104099/6429414.html。。2007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于2007年12月报国务院审议;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于2008年11月报省(区、市)人民政府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http://www.gov.cn/zwgk/2007-07/31/content_702099.htm。。2010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逐渐从理念创新阶段步入全面深入实施阶段。“主体功能区”凸显性表现为2008—2011年持续四年的研究激增,之后趋于平稳,与该政策出台与全面实施的时间基本一致。
表4 区域政策研究的热点词凸显表(前5位)
通过绘制国内区域政策研究的知识图谱,得出以下结论:
从区域政策研究的学科视角来看,研究期刊分布以及研究机构分布反映出当前我国区域政策研究以区域经济学、区域地理学学科为主,缺乏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然而,区域政策本质上是国家政治政策,从属于公共管理领域。尽管经济学和地理学视角有助于拓展对区域政策的理解,但是基于公共管理尤其是公共政策视角的研究对于区域政策的解读则是更为深刻、更为关键的。
在研究内容上,一方面,目前国内区域政策研究多集中于对区域政策本身的研究,对于区域政策执行问题的研究匮乏,而政策执行恰恰是区域政策过程中的关键一环,直接关系到区域政策成败;另一方面,当前研究多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具体政策领域的研究为焦点,尚未形成区域政策总体性研究的框架体系。
从研究力量分布来看,区域政策研究的核心力量主要分布于东部近政治中心而非政策实施地区,中西部(政策实施地区)区域政策研究机构少、科研成果产出少、研究力量薄弱,如何推动促进西部地区区域政策研究机构的发展以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与结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的CSSCI文献为研究数据源,这就排除了对非核心期刊文献的研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研究的解释力与结论的说服力;此外,本文仅仅对国内区域政策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文献计量梳理,尚未涵盖国外区域政策研究的相关文献数据,相应的,本文得出的结论仅适用于国内区域政策研究,国外区域政策研究情况应另作分析。扩展文献研究数据源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区域政策的研究热点与研究进展将是本文未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