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初探

2018-07-30 10:59丁超
关键词:人事制度高校改革

丁超

【摘要】对于高校而言,实施科学有效度管理,需要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支持,这是高校制度体系的核心所在。在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走过30多年,在经过改革探索,一直到全面推进之后,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正式进入重要的关键期,因为各种原因,高校人事管理还存在人事管理传统观念以及传统意识的影响,导致人事制度的改革相对滞后,并且还存在人事制度改革不配套等问题出现。针对这一部分问题,就需要树立出全新的发展理念,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促进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所以,本文就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 人事制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271-01

在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后,正式吹响了新一轮高校综合改革的号角。目前,高等教育正式进入“内涵式”的发展阶段,并且也迈入改革的“深水区”。一直以来,人事制度改革都是困扰高校发展体制机制性障碍。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大学制度与内部治理结构,已经成为不可逃避的重要课题。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主动参与,将人事制度的改革作为综合性改革的重点。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提出的经验,探讨新一轮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径。

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局限性

(一)改革观念过于保守,缺少长远的战略

因为历史原因和人为原因,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观念相对滞后。目前,人们对于改革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少教职工认为人事制度改革会影响自身的利益,不愿意参与竞聘。同时,人事制度改革的方案涉及不够合理,按照已经实施人事制度改革的高校调研来看,部分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方案涉及欠缺合理性,并且改革的目标也缺少整体性和长远性[1]。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不注重工作的创新

第一,用人机制不够完善。部分高校在进行人才招聘的时候,依旧看重资历与学历,忽视了学科与专业的对应。人才引进并没有侧重于人才能够发挥多少的作用,更注重资历与学历对于学校带来的名牌效应,这样不但会浪费人才资源,同时也会影响到人才的实际引入目的。第二,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在考核过程中,如何才可以客观公正的评价教职工的德能勤绩廉,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阶段的高校考核标准不能使纯粹的量化或者是纯粹的质化。如果将两者相互的结合,如何来确定结合度,就是需要思考的地方。第三,工资分配制度不够完善。高校在没有考虑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提高工资幅度,并且实行的工资制度依旧带有平均主义,这样就会导致高校工资分配制度缺少激励性,所以,教职工也就失去了工作积极性。

二、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克服从一而终的人才观念,树立人事代理观念

在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职工队伍迅速壮大的今天,高校人事制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为了及时的解决这一部分问题,高校就需要引入新型的认识管理方式——人事代理。通过合同聘用制的基本用人制度,就可以将原本的固定用人转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朝着岗位管理转变。

建立专职与兼职结合、固定与流动结合的用人制度。这一种用人制度鼓励人才的合理流动,并且可以促进专业技术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与社会化[2]。

针对紧缺人才与特殊岗位,可以采用动态的编制管理方式。将编制与人事代理制度相互结合起来,利用代理人员来占据学校的事业编制,在聘用期间,代理人员享受同等的待遇,相对应非在编人事代理制度,具有岗位的稳定性。在编的代理制度,不但可以将正式人员的懈怠心理消除,同时也可以满足对特殊岗位人才的需求。

(二)强化人事自律的多元考核制

高校开展绩效考核,主要是由职能部门按照预先设计的绩效考核指标,对于教职工的教学与科研等工作行为以及成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绩效考核制度的出现,为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开展教职工的绩效考核都存在严重的形式化,考核标准过于模糊,考核系统缺失等问题非常明显。所以,高校还应该积极的探索能够强化人事自律的多元考核制度。如,在我国高校的人事管理之中融入“服务型组织”、“企业型组织”等实时的管理理念,这样就能够弥补人事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实现最大化的人事管理效率。

(三)探索建立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机制

在高校职工之中,存在从事教学、科研、组织领导、教学管理、后勤服务保障等诸多人员,不同的人员,因为工作要求、工作性质、工作岗位等差异,使得传统模式上的简单、统一的管理与评价容易产生不合理、不科学、不公平等问题。所以,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具体事务具体分析,积极探索并且建立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机制,这样才可以按照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工作特点以及工作性质,直接将高校岗位划分成为教学岗位、科研岗位、综合管理岗位、辅助教学岗位以及工勤技能岗位等,并且分别的制定管理评价方式,这样才可以实现针对性的管理,最终实现科学的设置岗位,让人与岗位相互适应,实现科学的评价。在分类管理和评价的时候,还应该进行积极的探索,如,浙江大学在2010年开始实施了教师的岗位分类管理、设置了教学为主的岗位以及团队教学岗位,这样就可以鼓励一线教师以及保障一线教师从事基础教学工作,这也值得其余的高校参考和借鉴[3]。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当前的高校教育而言,其发展要经过从外延向内延的转型。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不仅復杂,而且细致,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所以,针对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让改革更具方向性,让改革更具针对性,这样才能确保其可以实现纵向的发展。能够坚定不移的深化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才能够克服诸多困难,搞活机制,不断的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保护学校名誉,推动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霍晓峰.“去行政化”视域下对高校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24):11-12.

[2]罗艺荣.浅析新时期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和人事工作创新机制研究[J].时代教育,2017(07):38+40.

[3]马声.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沿革[J].大学教育,2013(10):139-140.

猜你喜欢
人事制度高校改革
《当代中国人事制度》出版发行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