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在场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2018-07-30 10:59李利平
关键词:在场审美教育教材

李利平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及: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语文教学时,教师应以审美教育方式引导学生、以审美感知思维启发学生、以审美人格感染学生。而笔者认为开展审美教育的核心即是关注和实现“在场”,只有追求在场的和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审美教育 在场 教师 教材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081-01

如果用一个合适的词来定义语文,那一定是“多元之美”。走进历史、留恋于语文的诗情画意、荡气回肠,那里的小园幽径仍在、古木苍松仍在、姹紫嫣红仍在、声嘶力竭仍在……于此,研读语文,唯有具备一点审美情怀,方能乘教与学的轻舟去语言文字的大海,掬一捧浪花,慰藉那很久不曾邂逅的美景。而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即教师在场、教材在场、生活在场。

一、教师在场

(一)审美意识在场

卢梭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由此,教师在场对学生的作用已上升至精神引领的高度。

事实上,语文中无数美丽的风景被遮蔽了,许多需填充的空白被忽视了,矛盾不已的心灵世界被我们漠视了。我们还未曾在语文中领略过自然的湖光山色、闻听过户外的荷香雨声;忘了注视作者指尖那轻柔而隐忍的记号、凝眸笔者额前痛苦而模糊的面纱。我们旁观、冷笑,却无时近听、无时热情。

因此,语文教师应首先唤醒自己的审美意识。一个善意的微笑、一身典雅的装束、一句幽默的话语、一行认真的评语……或许那沉潜在记忆深处的“审美教育”,那四个烫金大字会立刻蜿蜒成一串曲折的问号,又延伸开来,舒展为一串无尽的惊叹号。

我相信,“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样,语文课堂既是知识的超市,也是生命狂欢的乐园。

(二)规范意识在场

第一堂高中语文课上,我让学生谈了对语文的感受,读了《语文天生浪漫》,然后作了一定的要求和方法指导。

第一、养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同学从小都养成了积累、梳理、读书、思考的习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另还得花时间进行知识归类,有针对性地整合资料,同时提醒同学们不要忘记多读书、读好书,多思考,思考学习、思考生活,学得充实、智慧。

第二,养成较为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怀,一种灵性,一种尊重,一种人格,更是一种精神。尊重他人、欣赏他人、给自己一个好氛围,用自己的兴趣发现语文之美。

第三,做一个快乐的勤奋者。自觉自愿地学习,快乐与勤奋随行,就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也许,这是一个初涉讲坛者的无知和浅见,但重要的是,我认识到坚持审美教育就必须要求学生从日常学习的点滴做起,同样,教师在每一天的教学中感受、发现和创造美,才会真正迎来审美教育常态化。

学生是最直接、最鲜活的教学资源,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都应关注学生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三)关注课堂讨论

教学《雨巷》时,大家探讨意象“姑娘”,有學生认为象征人生伴侣,我点评:“是的,《诗论零札十四》里说‘诗是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这想象里的真实可以说是诗人的一段情感际遇。”有同学说象征理想,我点评:“飞腾的理想淹没于大革命的现实,诗人需要理想寄托。”有同学说是诗人的未来,我点评:“诗暗示了诗人迷茫的心境,说理想的未来未尝不可”……,同学们的解读多样,最后我总结到:“优美的诗是一曲交响乐,有轻吟浅唱,也有众声喧哗,诗歌的诗意空间总是向我们敞开,等待我们去光顾。”

(四)辅正意识在场

语文新课标教材要求背诵篇目较多,高一的学生默写时,问题较多。一学生将“萧瑟秋风今又是”写为“万里长城今犹在”,“怜子如何不不丈夫”写为“怜子如何不男人”,我说道:“诗人卞之琳曾说:‘语文教育要培养三种人:创作文学、欣赏文学和研究文学的人”,希望同学们默写时,做一个欣赏和尊重文本的人。

二、教材在场

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的模块分区非常明确,教材的重点和学习目标也是各有侧重,教学中,必须时刻关注、思考和研究教材。

挖掘教材语言运用训练点。

高中语文必修2的教学过程中,上完一课,我尽量设置一道提升语用能力的试题,比如:

“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请参考这段比喻,选择下列任一人物作为本体,也写一段比喻,要求比喻得当,语言生动,不一定与例文句式完全一致,50字左右。

曹操陶渊明郁达夫

同学答案摘录:

曹操是一匹神清骨峻的烈马,在饿殍遍野的岁月,锐利劲挺、凌厉奔驰,逾越一切艰难险阻,以豪迈雄健之姿弹奏出了一曲壮士的悲歌。

陶渊明是一潭清澈明净的湖水,细腻而敏感,用尽时间和情怀装点着自己的心灵小屋,性爱丘山而弃尘网、归园田,那见底的湖水何尝不是一把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的明镜呢?

郁达夫是一只孤然前行的帆船,他沧桑的面容、卷曲凌乱的发须诉说着航程的艰辛。曾经也放浪形迹,但无论选择还是命定,他始终没有回头,在误解与谩骂中奋力突围,用文字抒写生命的壮怀,用德行实践强国的宏愿。

三、生活在场

语文是生活本真、切实存在。在语文教学中关注生活可谓关注师生本我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底色。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是沉静与灵动并举的课,更要求语文是死记与活用并举的语文。因此,挖掘语言运用的触点,通过学生现身说法,为己所用是学习阅读与鉴赏类文本最重要的方式。在教学《游褒禅山记》时,以实例向学生阐释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并要求学生分析几者的关系,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文本又提高了语用能力,同时让学生根据课文所说的“尽吾志”谈自己的看法,学生都能联系自身实际,进行评点感悟。

四、总结

语文教育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是对人生命意识的唤醒与生活视界的拓宽。通过鲜活生动的语文教育,可以让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找到文化上的归属感,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找到自己宁静的精神家园。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说:“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历练”。坚持教师、学生、教材和生活的在场就相当于漫长的语文教育旅程中,有了一朵永不枯萎的野花,那是一种执著后应得的恩赐和眷顾。

猜你喜欢
在场审美教育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未来充满不确定,最重要的是“在场”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