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魁:矢志不渝教育梦

2018-07-30 11:32李军
民主与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郑州民办高校办学

李军

为了心中的教育梦,他倾其所有,潛心办学,为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说:“教育事业是我终生的事业,我要用毕生的时间矢志笃行。”

刘文魁,郑州科技学院创办人。在近3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尽艰辛,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所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应用型民办大学。

刘文魁以教育家独到的视角与战略眼光,审视并从事着高等教育事业,着眼于学生成才与社会发展,几十年来呕心沥血、矢志不渝,为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提出和秉承的“艰苦朴素的创业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团结实干的拼搏精神、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成为指引学校发展的思想精髓。一直以来,他从不伸手向国家要一分钱,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把学校办成综合实力和声誉指数位居全国民办高校20强的大学。

如今的郑州科技学院,建筑设施完善配套,实力雄厚,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所民办大学。学校占地1500亩,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在校生2.3万人,教师逾千人,固定资产近20亿元。这一串数字背后,有着汗水与泪水织就的刘文魁鲜为人知的故事。

倾囊办学 壮心不已

“年少读书、年轻教书、天命办学,我一辈子就没离开过学校。”

许多人第一次见到刘文魁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曹操的著名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小时候,因为家里贫穷,无法走进学校,那时就非常渴望读书。”刘文魁说,每当看到同龄的小伙伴们走进学堂,他心里就感到空落落的。没事的时候,他经常站在教室外静静地听老师讲课,上学成了无法实现的梦想。

小学校长注意到这个经常来偷听上课的孩子,在了解了刘文魁的家庭状况后,破格免费收他入学。

老校长的这个决定,可以说影响了刘文魁的一生。从那时起,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拼命读书,将来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刘文魁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教书育人,兢兢业业。很快,他就成了教学骨干。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被选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优选法工作小组工作,成了华老的得力助手。在跟随华老工作的7年里,他走遍全国各地,目睹了国家经济的落后和教育水平的滞后。这一切,都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烙印。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刘文魁作为全国防腐专家特邀到新加坡考察。在此期间,他意外发现,新加坡的高等教育普及率竟高达65%,反观当时国内,尚且不足4%。如此巨大的反差,令他心情格外沉重。

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责任感,促使刘文魁下定决心:办一所大学,要让那些没学上的孩子步入大学殿堂!

一听说他要办学校,很多人都不理解。在上世纪80年代,高校教师可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业,是个有编制、有工资、有福利的“铁饭碗”。况且刘文魁已年届天命,人们议论纷纷,说他放着舒适安逸的工作不做,偏要去冒险办什么学校,这个年龄还折腾,图个啥?

然而,各种闲杂舆论并没有改变他的初衷。1988年5月16日,正值刘文魁50岁生日,这一天,在经历了艰难的努力之后,经教育部门批准,中原职业大学(郑州科技学院前身)正式成立。

没有资金,刘文魁东拼西凑,找亲戚求朋友,一点点借来作为办学经费;没有教室,他东奔西跑,联系租房;没有学生,他骑着自行车,在夜间张贴自己手写的招生广告,并且上门动员家长,让孩子去他的学校上学;没有师资,他一次次登门请求他的朋友、同事去他创办的学校兼职上课。

“功夫不负苦心人,学生来了,尽管开始只有300多人。但对学校来说却是希望的种子。”刘文魁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

1995年,学校在校生已经发展到3000多人,教学点遍布在市区闲置的厂区、小学等6处,称为6个教学部。90年代中期,3000在校生规模也称得上是较大的学校了,但学校仍要靠租赁校舍办学。

面对如此规模的学校,刘文魁昼夜难寝。没有属于自己的阵地,谈何育人?寄人篱下的办学终究是走不远的,只有征地办学才是长久之计。而是否征地,又成为摆在他面前的艰难抉择。

在当时国家对民办教育尚无支持政策且学校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说到征地,和他一起参与办学的几个老同志都打起了退堂鼓。因为他们清楚,如果学校办好了,那是国家的,如果办砸了,债务可是要刘文魁自己承担的。

刘文魁还是坚信自己的想法。1995年年底,他把自己和子女的房产作抵押贷款,在二七区马寨镇的支持下,征地105亩,开始第一期工程建房,揭开了自有校园的办学序幕。就这样,一所颇具规模的现代化民办大学,在中原大地上傲然崛起。

四种精神 凝心聚力

“人活着,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郑州科技学院的会议室墙壁上,刘文魁亲笔书写的“艰苦朴素的创业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团结实干的拼搏精神、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成为指引学校发展的思想精髓。这“四种精神”,正是刘文魁所推崇的。

2002年,时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的韩启德莅临学校视察,在为全院师生作完报告后,全场掌声经久不息。韩启德感动至深,他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继北大百年校庆以来第二次听到这么热烈长久的掌声,这说明我们这所学校是有精神的。”2008年,当已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韩启德再次莅临学校调研时,他说:“20年能够办成这个样子,确实不容易,没有向国家要钱,没有和其他公办高校一样贷款,反而积累了一定的资产。刘文魁发扬的四种精神,不管哪种精神,都是难能可贵的,从校园的面貌已经看到了这种精神的存在。”

2015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评估。教育部专家组对刘文魁潜心办学、不求回报,将所有办学经费都用于学校滚动发展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刘文魁说:“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坚持教育公益性是我终生的办学理念,我要亲手干,亲眼看,活到老,干到老。”

如今,他年近八旬,心里装着的全是学校。和普通教职工一样,他每月只拿一份工资,其言其行,深受师生爱戴。

立足时代 凸显特色

“办学难,办大学更难,办工科难上加难。”

众所周知,办工科大学需要相当多的教学仪器设备,投入比文科类大学要多得多。刘文魁根据市场需求,立足地方经济发展,侧重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打破了“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育人模式,毅然选择以工科为主。

为提高在校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在校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学院专门出台了《郑州科技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项目管理方法》,对项目申报、评审、项目过程管理及结项成果评价、成果的奖励等进行了规范。

一系列激励支持措施,激发了广大学生科研创新的热情。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黄子帆研发的“桌面彩色3D打印机”,填补了“彩色3D打印机”国内空白,在2016年第10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中,获得“全国科技创新大赛”金奖。获此殊荣的全国只有两所高校——清华大学和郑州科技学院。

2016年5月,在“中国工程机器人暨国际公开赛”中,学生自主研制的工程越野对抗机器人和物联网智能家居管家机器人获得9个奖项(特等奖2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该大赛自2016年1月启动以来,有清华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231所国内外高校1300多支代表队参加,参赛选手超过5000人。作为一所民办大学,郑州科技学院脱颖而出。

据统计,近3年来,该学院共出资1000余万元用于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有10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300多名大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400多项。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刘文魁紧跟时代步伐,大举创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投资4500万元新建了集创新创业教育、技能培训、项目孵化、创业实践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大楼,建筑面积近3万平米,囊括了智能制造·机器人工程技术学院、全球供应链·跨境电商学院、泛IT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創业空间与科研开发及成果展示平台。

矢志教育 培育英才

“把孩子们培养成才,是我一生最大的愿望与梦想。”

如今的郑州科技学院,教学大楼、电教中心、实验中心、科研中心、双创中心、工程实训中心、图书馆、体育馆、音乐厅等设施一应俱全。特别是雄壮的图书馆大楼,已成为学院的标志性建筑。环境优雅的校园,数以万计的学子,一批又一批,在这里放飞自己的梦想。刘文魁最喜欢的,就是在工作闲暇时,在校园里走一走、转一转。

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举办者可以选择学校为营利性或者非营利性高校,刘文魁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就意味着郑州科技学院近20亿的固定资产终将为国家和社会所有。

面对这些,刘文魁很坦然。他把办学完全看作是办慈善事业。他经常告诫自己和身边的人:“我办学的目的不是挣钱,是育人,要为钱,我就不办学了。”

怎样办好学校,怎样安排好毕业生,让自己的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刘文魁费尽心力。

他常在教职工大会上说:“办教育和办工厂截然不同,办教育是一个良心活,工厂产品不合格可以回炉,人才不合格就会祸害社会。”“成才先成人,树人先立德”,一所大学培养出一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培养出有道德、有觉悟、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综合素养人才。为此,学校在思政教育和德育方面下大力气,使“春雨计划”项目成为河南省高校思政工作优秀品牌,获得了“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学校还作为唯一一所民办大学典型进行发言。

由于学校采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施订单培养和联合培养等模式,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连续超过10年保持在95%以上。为此,早在2009年,河南省教育厅就把“河南省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分市场”放在郑州科技学院。从该市场每年一度的河南省民办高校毕业生双选会的火爆场面可见,郑州科技学院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窗口,被《中国民办教育》杂志誉为“河南省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根据地”。学院还先后获得“全国学生就业示范民办高校”“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普通高校工作优秀单位”等荣誉。

近30年来,从郑州科技学院走出了包括荣获“中国民办高校十大就业之星”称号的优秀记者陈祖强、驰骋商海资产数亿元的房地产开发商翁险峰、一心为公的检察干部王涛等在内的11万余名优秀毕业生。

按照国家为大学生投入的教育成本来算,多年来,郑州科技学院已经累计为国家节约至少3040亿元教育经费。2万余名在校生每年也将为国家节约教育经费2~3亿元。 而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11万名毕业生,他们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更是无从计算。尤其是郑州科技学院这所民办本科大学的无形资产和积累的民办教育经验,已成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力量,其社会价值更是难以用金钱去衡量。

近年来,郑州科技学院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民办高校先进单位”“中国民办高校综合实力20强院校”“河南民办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刘文魁先后被评为“世纪英才”“中国杰出民办教育家”“中国民办教育风云人物”“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个人”“中国教育创新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九三社员”等数项荣誉称号。面对个人头上的光环,他看得比水还淡,装在他心里的,永远是学校,永远是人才培养。

“教育事业是我终生的事业,我要用毕生的时间矢志笃行。”如今,刘文魁又提出了办全国一流民办大学的目标。这位勤劳可敬的老人,依然在为郑州科技学院更好的明天忙碌着。

(作者为郑州科技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郑州民办高校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郑州的记忆》(部分)
郑州擂台赛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