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艳达
小学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队伍而言是一场历史性的变革,每一位小学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中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对小学校长更是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农村小学校长角色是否转变,如何去转变,直接关系到小学新课程在农村这块广阔的土地上能否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关系到农村学校办学质量与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校长的角色该作如何的转变呢?
一、由应试教育的领导者转为新教育理念的引领者
应试教育思想的存在,片面地追求“尖子生”、升学率,加上农村区域教育的落后和保守,使农村小学校长难以进入新课程理念。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至理名言:“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是的,观念支配行为,行为源于观念。校长的思想决定学校的办学思想,校长的意志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校长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学校的发展前景。农村小学校长如果有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这些理念又得到全体教师认同并付诸行为的时候,学校就真正拥有办学的灵魂。
在貫彻新课改精神,引领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的过程中,校长要从接受新理念这个突破口入手。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对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追求。如果不从精神实质上接受这种教育理念,“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就在所难免。因此,通过校本培训,校长引导全体教师树立这样的学生观、人才观: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发展个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宝贵的资源,教育的目的是使这些潜在的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资源,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发现每个人的价值,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例如,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校长可提出“进步就是优秀,进步就是成功”的口号,启动成功教育的“三大动力机制”(一是目标机制——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善待每一位孩子,对每一位学生都抱有积极的期望;二是条件机制——学校和教师积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以教师引领学生学习为主要方式,以诱导、触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为目的,帮助学生取得学习活动的成功以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三是激励机制——对学生实行鼓励性评价,无论是作业批改、作文评价,还是期末评语、平时谈话,都应使用鼓励性评语,不给学生贴否定性标签。)和“四个相信”(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个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都可以获得成功;相信调皮的孩子可能是好孩子,淘气的孩子可能是巧孩子),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学园和乐园。
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农村小学校长应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新课改当中心工作来抓,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新的办学理念,才能管理好学校并使其持续发展。
二、由学校行政领导转为新课程研究的指导者
以往,我们对校长都称为学校行政领导,进入新课程后,小学校长应放下“行政”这个头衔,与广大教师一道切实走进新课程。俗话常说:要做合格小学“教头”,先做合格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校长不是靠上级给的“乌纱”去统治学校,而是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学识水平、专业功底、工作能力去凝集人心。小学校长要认识到自己不姓“权”,也不姓“钱”,而是姓“教”,小学校长应是以教育业务权威的形象出现在教师面前的“师者之师”。
在当前形势下,农村小学校长更要走在基础课程改革的前沿,当好“师者之师”。小学校长应该尽量淡化自己的行政身份,使自己站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以一个探究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理解、沟通、商讨的情景中,将课改理念渗透其中,以构建一个学习、研究、探索的交流系统。如校长为了探索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可在学校中开展培训、教研、科研三位一体的研究活动,并亲自参与教研活动。与教师在新课程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校长就会缩短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距离,提升校长的业务形象,为新课程在学校中全面推进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由应试教育课程的规范者转为个性化课程的开拓者
在以应试为目的课程模式中,农村小学校长自身的意识总被一套标准化的课程和教学大纲所主宰着,诸如预定的课程目标,既有的课程内容、可控的教学过程、预知的教学结果和统一的评价尺度,并且给以细化。同时,用有计划的教学管理来严格地规范一线教师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这样,在应试教育中追求课程与教学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名义下,导致教师课堂流程共性化和普遍化。而今,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努力使教材多样化。这样,无论是教师主动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还是学校自行选择国家或地方教材,都要促进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自主筛选与重组,使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各具特色的个性化风貌。再者,新课程标准鼓励教师发挥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拓展课程实施的弹性空间。这样,一方面,校长要引导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另一方面,要引导教师大胆、自觉地突破应试教育课程模式中形成的种种清规戒律,以创新者的姿态塑造个性化课程。个性化课程,应是最能凸显执教者独特的教育智慧和鲜明的教学风格之课程,是兼顾学科课程共性和基础性的前提下最能体现教育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课程。为此校长要有意识地发扬新生课程标准的理念,积极主动地释放和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力,尊重教师教学的独特性和群体的教学差异性。例如,校长在管理上引导和发动教师上出“自己的课”——个性化课程。主要突出在四个方面:第一,在新课程既定内容方面,鼓励教师对教科书做出适当的“剪裁”,取舍多寡,增删与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简单“克隆”他人的教学方案。尤其精心促进教师去珍视宝贵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展、拓宽课程内涵和外延。第二,在课程的动态性建构方面,唤醒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去建构与社会和日常生活相联系的知识,努力开发各学科颇具特色的课程资源,使鲜活的现实与既有教科书同化为课程统一体。使教师走向广阔的课程创造空间,为教师个性化课程创造有利条件,使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教师个性化课程形成的平台。第三,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鼓励教师充分开放课程进展和生成的过程,使课程与教学充溢创造性的生机和活动,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和谐共进的过程,促使教师创建个性化课程,因材施教。第四,在教学教案管理方面,可提倡教师写特色教案和个性化教案,教案的管理实行多样化、个性化和创新性。
因此,校长要有意识的光扬新课改理念,避免以统一和共性的标准去限制千姿百态的课堂和教师个性的张扬。
四、由教师教学能力的考评者转为课程评价的改革者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农村小学校长常常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判定某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常常以课堂现场的听和看而做出“教学临床诊断”,其考评依据是统一的标准,统一考评尺度,其考评结果被纳入校长的行政管理,其考评效果应是无可争议的权威性的,并与教师的晋级擢升息息相关。但新课程下的评价,立足点是看教师在一堂课里有没有创意、有没有创新,教师要用自己的创意去培养学生的创意,这不是用分数就能简单评价的。现在,尽管课程评价方法繁多,但新课改后,教育追求的结果不是唯一的,因而评价教师的指标必然增多,在结果和价值多元的情况下,该如何进行课程评价?又该怎么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