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丹, 沈新梅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 南京市第一医院 血液科, 江苏 南京, 210006)
白血病是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目前临床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方案之一就是反复多次的化疗,化疗药物多经静脉使用,其毒性大,除全身毒副反应外,对血管壁的刺激性也很大,在化疗治疗的同时,患者还会面临静脉炎以及其他相关并发症病痛的折磨[1]。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可以减少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破坏及对周围组织的刺激,防止化疗药物外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提供了长期静脉治疗的途径[2]。但由于白血病患者免疫力较低,长期的PICC 置管可能增加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增加治疗成本[3]。本院针对160例白血病化疗患者PICC置管感染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5年1—12月在本院行PICC置管的白血病患者160例患者,其中男85例,女75例,平均年龄(53.6±8.2)岁,导管平均留置时间最短15 d, 最长276 d, 纳入标准: ①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白血病,排除上肢血管病患者; ② 年龄19~93岁,具有自理能力者; ③ 沟通无障碍,患者与其家属均同意并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标准: ①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合并严重脑血管、肝及其他系统等疾病者; ② 有精神疾病或者有严重沟通障碍者。
本次研究患者使用材料均为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型号为4F的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导管长度60 cm, 穿刺部位依次为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操作环境要求无菌条件,穿刺成功后,用10.0 cm× 11.5 cm 3M公司生产的型号为9546HP透明敷贴固定,定期给予更换敷料。
医护人员时刻观察患者的感染指标,包括患者的体温、血常规、全身情况变化、置管处局部皮肤组织以及PICC导管和外周静脉血液取样的细菌培养结果,对导管感染的患者年龄、穿刺部位、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化疗疗程、换药频次等因素进行分析总结采取相关护理措施。
白血病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年龄≥60岁、PICC穿刺≥3次、合并症、化疗次数、导管留置时间≥2个月的白血病患者发生PICC导管感染率较高,见表1。
虽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其他化疗途径相比,具有留置时间长、费用低、血管刺激性损伤少、安全性高、维护方便等优点[4], 但其治疗期间造成的相关性感染对患者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5]。本次研究分析发现, PICC置管感染与以下主要危险因素有关。① 患者年龄及合并症: 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机体免疫力低,特别是多合并多种老年基础疾病,化疗同时还要控制基础疾病,增加了感染的风险[6]。本研究显示,年龄≥60岁和合并有其他疾病的患者感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② 置管时间及化疗次数: 白血病患者化疗疗程长,机体免疫力下降,而PICC置管的有创操作为细菌的侵入提供了长期的门户。化疗次数越多、置管时间越长发生感染的概率越大[7]。本研究数据显示,置管时间≥2月和化疗次数≥6次患者感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 PICC穿刺次数及人员经验: 护士操作技术不娴熟、反复穿刺,会造成对血管内壁及皮下组织的损伤,从而提高细菌侵入感染的机会[8]。护士对无菌操作不熟练,操作过程中无菌物品暴露时间过久或者导管被污染,则也会造成导管相关性感染概率的增加[9]。本研究显示,PICC穿刺次数≥3次和穿刺人员经验<50例患者感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④ 换药频次: 加强对穿刺局部的护理,增加穿刺部位的换药频次,可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置局部感染,从而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概率[10]。本研究显示,换药频次间隔<8 d患者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白血病患者PICC导管感染危险因素[n(%)]
出现导管感染时,应实施以下护理对策。① 实行PICC操作准入制度,提高护士的穿刺技巧及成功率。在插管和护理过程中必须坚持无菌技术、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以降低由穿刺经验少、无菌操作不熟练而造成的相关感染[11]。② 尽量减少患者PICC导管的留置时间,治疗结束后则应尽早拔管,避免不必要的长期留置。③加强对穿刺局部护理,对于留置导管局部出现红肿等表现的患者,及时换药处置[12]。④ 防止输注液体的污染,液体配制要在无菌室洁净的工作台上进行,原则上应现配现用,并强调在病室内输注完成。
综上所述,白血病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为导管置入时间、化疗次数、合并症、穿刺人员的经验和穿刺次数等。因此,要求护士在PICC相关护理操作时,必须具有娴熟的技巧和高度的责任心,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对应的护理干预对策,从而减少PICC置管感染的概率。同时,还应适时地为患者及家属宣教导管护理的相关知识,加强PICC导管维护的健康宣教,使患者及家属掌握PICC导管的日常维护方法,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从而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1] 李兵兵. 白血病患者的化疗临床护理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7, 15(15): 224-225.
[2] 李晶晶, 王春来. 白血病患者化疗应用PICC护理的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03): 258.
[3] 王改香. 白血病患者应用改良PICC的护理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30): 274-275.
[4] 曾惠莉, 徐春婷, 陈艳华.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 中国临床护理, 2016, 8(2): 109-111.
[5] 林怡. 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 2015, 5(4): 203-205.
[6] 石雨薇, 丁莉, 左斯尧, 等. 老年白血病院内感染临床分析及防治[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 36(3): 702-703.
[7] 周广红, 刘思玮, 张晓辉, 等. 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25(17): 4078-4080.
[8] 田丹丹, 魏沛, 朱丽. 血液科化疗患者拒绝PICC置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中国护理管理, 2015, 15(11): 1401-1404.
[9] 江文, 曾登芬. 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因素与防护措施研究进展[J]. 中国护理管理, 2015, 15(2): 218-221.
[10] 刘心菊, 侯惠如, 杨晶, 等. PICC日常维护中消毒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中国护理管理, 2016, 16(10): 1437-1440.
[11] 柯杏. PICC护理门诊的建设及管理[J]. 中国临床护理, 2016, 8(5): 450-452.
[12] 凌秀珍, 谢春霞, 郭素萍. 肿瘤化疗患者留置PICC导管的规范化护理[J]. 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5): 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