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海荣, 郑佳美, 高 赛
(解放军总医院 胸外科, 北京, 100853)
肺癌是目前中国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最高的恶性肿瘤,手术仍是肺癌重要的治疗方法,特别是早期肺癌[1-2]。达芬奇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成熟且应用最为广泛的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带来了外科手术微创的新革命,被誉为第3代外科手术[3]。机器人肺癌手术是一类肺部微创手术,在保证肺癌切除效率的同时,可大大减小手术操作对机体功能的损伤。尽管如此,手术本身还会对患者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创伤,因此需要在围手术过程中采取合适的护理干预。快速康复外科理念(FTS)又称加速康复外科,是指为了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并缩短住院时间而采取的一系列围术期的学科团队综合干预措施[4-6]。作者将本院2014年5月—2017年12月75例机器人肺癌切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对照组(37例)和实验组(38例),对实验组的患者在围术期护理中采取了FTS理念,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4年5月—2017年12月入住本院并实施达芬奇肺癌切除术患者75例。纳入标准: 未经放、化疗的择期手术患者。排除病例: 病情危重; 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存在精神疾病; 胸腔内无广泛粘连。其中全肺切除23例,肺叶切除27例,楔形切除25例。对照组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龄42~79岁。实验组38例,男23例,女15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TNM分期、手术切除方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组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进行达芬奇机器人肺癌切除手术。对照组: 围术期给予常规护理及治疗,术前常规胃肠道准备,向患者讲解如何配合治疗及其重要性。嘱咐患者术后有效咳嗽,告知患者患肢功能锻炼方法并讲明其目的和意义,使得患者理解后能主动配合。鼓励患者积极面对手术治疗。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变化,加强术后营养支持,给予自控镇痛泵止痛,并保证患者充足睡眠。实验组: 围术期利用FTS理念进行护理和治疗,具体操作包括以下方面。 ① 术前准备: 入院后即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的评估和沟通,向患者讲解肺癌相关知识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优越性,通过向患者讲述以往成功病例,使患者增强信心,消除疑虑,积极配合; 通过向患者详细讲解FTS流程的优越性和重要性,使患者对FTS充满信任并积极配合; 对患者实施有效、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预防和消除患者对疾病本身及后续治疗的恐惧感,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可借助于呼吸训练器或吹气球和爬楼梯运动等; 进行营养评估和营养调节。② 术中流程: 术中控制麻醉药使用量,尽量缩短术后拔管时间,控制术中补液在1 500 mL以内; 术中及时调整手术室适宜温度,输液、冲洗液均采用保温箱内的液体,防止低体温发生; 术中合理镇痛,减轻患者痛苦。③ 术后管理: 加强饮食指导和康复锻炼,手术结束完全清醒后即恢复饮食,一般术后2~4 h患者清醒即可开始饮水,次日进食流食或低脂半流食。术后肢体康复锻炼从患者麻醉清醒即开始,由患肢的上举、外展、内旋到行桥式运动,双下肢的屈伸及脚踝的踝泵运动,有效咳嗽等等; 次日即拔除尿管下床活动,白天活动量以患者身体可耐受为宜; 做好胸腔引流管护理,如无漏气且引流液<300 mL/24 h时即拔除胸腔引流管。④ 术后恢复: 根据术前及术后疼痛评分调整镇痛药剂量和剂型,合理及时给患者止痛,减轻患者痛苦,避免因疼痛影响康复锻炼。
观察术后恢复指标: 胸管留置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等。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心律失常、低氧综合征、肺持续漏气、肺不张、乳糜胸等的发生率。
FTS理念实施后,患者术后多项观察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实验组患者胸管留置时间、排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都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FTS理念实施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术后肺部持续漏气、低氧血症、肺部感染、肺不张、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 但2组乳糜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是一项前沿技术,其在肺癌手术中的应用,是目前较为尖端的胸外科微创手术,但依然是一种创伤性的手术,不可避免地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程度损伤[7-8]。因此,减少围术期手术应激创伤、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手术并发症,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其术后康复,仍是胸外科医务工作者在肺癌外科治疗方面的努力方向与目标[9-11]。传统的护理理念,将各个护理过程相互分离独立进行,具有较大的局限性。FTS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护理理念,将麻醉学、外科手术、护理学等知识和技术相结合,旨在减少围手术过程中患者受到的创伤,保证术后患者的生活能力,促进术后机体功能的康复[12-15]。
表1 2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对比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2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将FTS理念应用于肺癌患者机器人手术切除患者,如在术前、术中和术后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安慰、心理辅导,减轻了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及康复锻炼。术后第1天即拔出尿管协助患者下床活动,在消除因尿管刺激带来的不适感的同时,还可促进胸液的排除,大大缩短了留置胸管时间,早期下床活动促进了胃肠功能恢复,促使患者更早排气,减少腹胀,增加舒适感的同时还有助于改善肺功能,大大降低肺部持续漏气、低氧血症、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缩短了抗生素使用时间,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通过术前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疏导,使患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疼痛及手术,积极配合术后康复锻炼,加之术后责任护士耐心细致科学的指导饮食及康复锻炼,使患者术后营养均衡,利于免疫功能恢复。术后通过FTS护理可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准确的评估和及时的止痛措施,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总之,将FTS理念应用于肺癌患者的术后护理,可显著促进患者的康复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1] Tiep B, Sun V, Koczyuas M, et al.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and palliative care for the lung cancer patient[J]. Journal of Hospice and palliative Nursing: JHPN: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Hospice and Palliative Nurses Association, 2015, 17(5): 462-468.
[2] Sibille A, Paulus A, Martin M, et al. Manage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 Revve, 2015, 70(9): 432-441.
[3] 嵇武, 胡新勇, 黎介寿, 等. 手术机器人的应用进展和前景愿望[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0, 23(9): 994-998.
[4] Aoyama T, Yoshikawa T, Hayashi T, et al.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surgical stress and the nutritional status between laparoscopy-assisted and open distal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J]. 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 2014, 21(6): 1983-1990.
[5] 陈霄云, 王英芝, 陈英.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老年肺癌胸腔镜手术围术期应用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 38(2): 360-362.
[6] 谢伟群, 刘鸿芹.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食管癌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7(2): 144-144.
[7] 刘星池, 许世广, 徐惟, 等. 达芬奇机器人非小细胞肺癌手术疗效分析[J].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 电子版, 2017, 10(2): 97-101.
[8] 李博, 刘星池, 徐惟, 等. 达芬奇机器人肺癌根治术后并发乳糜胸分析: 附5例临床报告[J]. 临床军医杂志, 2016, 6: 563-565.
[9] 曾小燕, 唐华.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在腹腔镜全切术围术期的因公[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6(17): 585-586.
[10] 梁文婷, 郑慧琼, 叶湘华.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下肝胆结石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 2012, 10(78): 159-162.
[11] 曹春莲, 王云. 快速康复外科对胃肠道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的指导意义[J]. 全科护理, 2012, 9(6A): 3969-3971.
[12] 周渝斌, 刘伦旭, 喻鹏铭, 等.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心肺功能的快速康复[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3, 20(2): 168-171.
[13] 杨小红, 刘晓云, 刘娜.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小儿心脏外科手术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27(1): 99-102.
[14] 卢星照, 周建平, 杜巍, 等.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胸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J]. 海南医学, 2018, 29(3): 349-351.
[15] 庞艳, 祁梅, 邹佳, 等.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协同手术室优质护理在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 22(4): 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