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颍上县黄桥镇郭彭小学(236200) 庄庆莲
将体积定义成“所占空间的大小”,是一种刻板的专业化术语描述,这样的定义会将简单浅显的概念变得晦涩难懂。其实,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语言直观的教学方式,就能让学生对体积概念形成感性认知。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目的地让学生大致感知物体“体积”的存在,如书包比文具盒大,电视比手机大,手机比打火机大,打火机比别针大等。
学生早在低年级学习观察物体时,就已经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几何体,并且在测算表面积时,也已经能对物体从长、宽、高三个维度进行测量。学生在学习三年级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已经采用排水法来做研究。虽然该实验的目的不是直接指向体积,但排水法的实验原理其实就是等体积代换。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体积的认知了解,不管是经验、技能,还是知识沉淀与直觉感应,都储备了足够的知识。只是对不同个体体积掌握程度有所差异。为了更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并准确地规划教学策略,我们应通过前测弄清学生的知识起点,以便为教学设计提供可靠翔实的参考依据。
第一,学生是怎么理解“所占空间大小”这句惯用语的?
第二,在描述物体大小时,体积和面积究竟有什么差别?
第三,物体形状的变化是否会引起体积大小的变化?
基于这样的设计初衷,我们命制了如下测试题:
测试题目1.题目:[视频 1]一滴墨汁在水面慢慢散开,不断扩大。[视频2]一粒米爆炸成米花。教师提示:视频中两种扩大变化有什么区别?2.题目:请证明空气也有体积。记录:A.吹鼓气球,气球变大B.吹肥皂泡,肥皂泡变大C.堵住注射器出口,用力挤压活塞,感到有阻力D.其他测试意图 测试形式 备注考查学生对面积与体积的甄别能力口答记录 口答访谈检测学生是否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意义口答记录 口答访谈
续表
第一,从学生对面积和体积的甄别能力来看,学生对面积变化的感知度高于体积变化。对前者的辨识度达到92.4%,对后者只有57.5%,这与学生对面积和体积的理解力是契合的。
第二,从对专业术语“所占空间大小”的领悟来看,学生基本可以理解其大意,可以将“空间大小”与“平面大小”作简单区分。
第三,从对体积守恒的认识来看,多数学生可以认清棉花收缩与舒张时,棉花的重量并未发生变化,而18%的学生认为体积未变,这说明还有学生对体积守恒的前提条件并未理解到位,需要教师加以说明。分析不同点时,形状和表面积的变化关联上,60%的学生误认为体积改变时表面积会发生变化。
第四,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学生对“体积”的分辨要优胜于对其的应用和描述。这说明,学生对体积的认识是粗浅的,加强学生对其理解的深刻性是这节课的主旨。
根据前测结果,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第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可以让学生采用自习和查阅资料的方式,收集体积知识的信息。无论正误,它们都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也是学生理解体积意义的学习支点。
第二,可以将阅读课本文段和自行参悟结合起来,不拘泥于对文本的死记硬背,而是要完善学生对认知过程的思维体验。
第三,要服从于几何教学的整体框架,以核心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自主应用与自觉探索的强烈动机。
总之,在体积概念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构建度量单位的表达系统,感受点、线、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空间敏锐度。此外,还应重视研究体积实验材料的筛选,根据实验材料的特性渗透体积的变化,让学生充分感知体积对物体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