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下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之探讨

2018-07-29 18:20张远东
经营者 2018年9期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生态农业乡村旅游

张远东

摘 要 生态农业旅游是五大发展理念下打造中国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是推动农村发展理念和实践相融合的伟大实践。生态农业旅游是用绿色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的一剂良药;是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载体;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生态农业旅游应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改变无序现象,既有旅游顶层设计,又有实施详规。配套健全的法律法规,用足、用活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鼓励社会投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农业 乡村旅游 新发展理念

安徽省是“大包干”发源地,40年来一直立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时代潮头。因此,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让农民共享农业现代化成果,全面迈入小康社会,是时代赋予安徽的历史使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本文着重探讨的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从绿色发展入手,探寻创新、协调、开放、共享之策,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进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农业旅游(Agriculture Toirism)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20世纪在发达国家兴起。意大利在1865年便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之后逐步扩展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地区陆续成为热点国家和地区。国家旅游局于1998年推出“华夏城乡游”主题旅游年活动,拉开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序幕。2016年5月,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验交流会在四川雅安召开,将生态农业旅游推向高潮。

一、生态农业旅游是用绿色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的一剂良药

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如何促进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作为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把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作为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倡导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这既是中央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进行的顶层设计,也是国家为破解“三农”难题开出的一剂难得的“绿色”良药。

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下,农村利用田园景观、自然风光、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经营模式,包括景区保护的天然野生动物栖息地,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学习、体验、健身、考察、教育、度假、休闲、垂钓、品尝、娱乐、创作、购物、观看演出,实现农业与旅游的牵手。

2011年以后,中國大陆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因此,多数人对农村的概念越来越模糊,返璞归真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生态农业旅游这一新生事物也就越来越偏爱。而此类景区一般都选择在城市周边,交通方便,投资成本低,运营回报高;作为游客,因为景区不大,旅游开销小,时间浪费少。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全球性的朝阳产业,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不仅有利于优化、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更有利于推动跨区域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带动餐饮、旅馆、交通运输、旅游产品加工、房地产业的发展,不仅有效破解了“三农”难题,而且还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在国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号召下,生态农业旅游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以地处皖西的安徽省六大旅游区之一的六安市为例,境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众多,旅游业蓬勃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方兴未艾。

二、生态农业旅游是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载体

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农业生态旅游在发挥娱乐休闲功能的同时,理应成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毫无疑问植根于农耕文化,其典型表现形式就是男耕女织。先秦时期的民谣《击壤歌》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展现出浓厚的人文特征和丰富的感情色彩。

传说,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时代;炎帝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始了农业时代;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开了人力治水的先河。

农耕文明与欧洲掠夺式“文明”有明显的差别。掠夺式“文明”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变化而突然消失,如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可是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则孕育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管理制度等,与今天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理念不谋而合,故而得以永续发展。

农耕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是农具,精神载体则是农谚、风俗、传说、戏剧、祭祀活动等。

狭义的农具是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的器具。中国农业历史悠久,涉及的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农具种类丰富多样。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历朝历代对农具不断创新、改造的过程,就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

广义的农具是农村为农民衣、食、住、行提供便利的各种工具。包括织布用的纺车,修筑房屋夯土墙用的墙筛等。

认识各种各样的农具实际上就是认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不知锄头、犁、耙、锹为何物,更不知“夯”“筒车”是什么。这些丰富多彩的农具都可以成为绝好的旅游产品和弘扬农耕文化的活生生的课外教材。

农谚涵盖了天文、地理、气象、植物、动物等多学科知识,既是对农业生产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又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是先贤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云:“十里不同俗。”游客如果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可以充分体验当地的风俗文化,品味当地的风土人情,感悟农耕文化的丰厚底蕴,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乡村大舞台”通过生动的传说、戏剧,展示中国农业文化发展进步的光辉历程,激发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坚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信念。

三、生态农业旅游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提出了“红色土地、绿色发展”的理念,打出了“五色六安”即红色、绿色、古色、金色、白色这“五色牌”。这既是六安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又为六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给出了准确定位。

“五色六安”,一是革命老区红色牌。全国9个将军县,金寨、原六安县名列第二、第六位。独山革命旧址群等大量红色旅游资源被称为“挺进大别山之旅”,声名远播。二是优良生态绿色牌。六安是全省六大旅游区之一,拥有5A级风景区天堂寨和万佛湖、大别山主峰白马尖等20余处4A级风景区,奇松怪石、珍禽异兽数不胜数,水天一色,碧波万顷。三是人文厚重古色牌。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从这里播向华夏,传向世界。安丰塘是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楚、汉文化底蕴之深全国罕见。四是丰富矿产金色牌。六安在地质构造上属秦岭造山带东段武当——桐柏——大别山成矿带,山川、沟壑、洞穴、矿藏、水源丰富。五是农副产品白色牌。六安素称江淮粮仓、白鹅王国、茶药宝库、丝绸之府、水电之乡。

已经于2017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以生态文明为指导,将依德与依法保护野生动物相结合,在保障动物福利方面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规定。明确提出不得虐待野生动物,对待野生动物不得违反社会公德,淡化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尤为重要的是,将“野生动物保护”改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

新法的颁布对人与自然、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从而通过全社会、全方位的努力,贯穿一、二、三产业链,推动农旅深度融合,使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民房变客房、劳动变运动、空气变人气,实现“农业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效益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妙愿景。

四、目前发展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生态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地方政府和许多从业者对其内涵理解得不深刻,造成发展参差不齐。有的大兴土木改善硬件设施,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失去了当地的乡土气息;有的盲目照搬外地模式,没有自己的特色,等等。因此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改变无序现象

生态农业旅游涉及林业、农业、水利、交通、建设、旅游、环保等众多部门,而部门之间往往缺少沟通,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和引导,没有充分体现“农”趣、“农”味、“农”气,基础设施建设明顯滞后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速度。因此,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企业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挖掘和开发,在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和“农家乐”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独具特色的系列旅游产品,这样既能留住游客的人,又能留住游客的心。

(二)既有旅游顶层设计,又有实施详规

按照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讲话精神,支持乡镇发展以特色农业为主题的生态观光游、休闲度假游和乡村文化游,即“顶层设计”。以六安为例,“五色六安”的发展定位为六安市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有关部门应该通力协作,科学安排、合理布局,规范准入渠道,提高准入门槛,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差异化发展”。

(三)配套健全的法律法规,用足用活政策

生态农业旅游作为一种依托性、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却迟迟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质量标准、卫生许可、环保许可、从业资格认证等制度法规基本上是“盲点”。造成从业者有问题不知道找谁,领导也不知道这些问题要交给谁,有关部门有时候想帮忙却缺乏政策支持。因此,必须尽快将此纳入法制轨道和政策框架,从根本上改变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鼓励社会投资

认真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优化发展环境。新《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了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明确要求将野生动物保护经费纳入预算,从而解决了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财政支持一直不明确的问题。应借此东风,鼓励公众、法人和其他组织筹集资金支持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增强国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加强舆论对违法活动的监督,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为六安市裕安区顺河镇政府)

参考文献

[1] 刘朝文.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12):235-237.

[2] 郭哲,陶玉霞.乡村旅游资源的属性特征及其开发路径拓展研究 [J].农业科学研究,2017,38 (3):80-84.

[3] 周亚琴.供给侧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8(1):130-132.

[4] 高璐,周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路径的实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5] 柳百萍,胡文海.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0):16-20.

[6] 城镇人口首超农村[EB/OL]. http:// www.aksrb.cn/html/2012-01/18/content_22550.htm,2012-01-18.

[7] 安徽旅游崛起,打造六大旅游区皖江旅游带[EB/OL]. https://www.keyunzhan.com/knews-21467/.

猜你喜欢
新发展理念生态农业乡村旅游
长沙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京郊建成70家生态农业园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