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时代电视新闻播音的改进策略

2018-07-29 12:24侯世斌
商情 2018年31期
关键词:传播方式微时代

侯世斌

【摘要】微时代电视新闻播音在叙事方式、报道态度及语言特色等方面发生着变化,其传播方式表现出即时化、类聚性的特征,制作模式呈现出服务针对性、接收变动化、内容微型化的特点。在这种背景下,电视新闻播音应从传播媒介的跨界需求、语用内容通义需求、语言传播效应增值需求等方面作出适应性调整,实现电视新闻播音传播效能的优化和增值。

【关键词】微时代 电视新闻播音 传播方式 制作特点

一、微时代电视新闻播音的现状

微时代电视新闻播音是指在新传播时代里,电视新闻播音员将新闻事件进行有声语言再创作的传播过程,它是媒体进行信息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传播活动的中心,也是微时代电视新闻节目革新变化的重要体现。在新的传播时代中,电视新闻播音在其叙事内容、报道态度及语言特色等方面的改变较为明显,这种新传播方式更新了信息的生产流程和传播方式,改变了受众对于传媒的利用方法,将电视新闻播音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电视新闻播音的叙事内容由宏大叙事向碎片化转变。传统媒体叙事内容偏向于塑造社会共识的宏大事件,“以权威化的主流价值观主导的话语模式”引导社会舆论的导向。没有经过加工的信息被推上播出平台,改变了传统媒体宏大的叙事方式,给受众带来丰富资讯的同时,也带来选择的多面性。

(2)开放的报道态度显示出民众监督公共事务的力量。微时代,手机电视、播客、微播、微信使受众享受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发布信息的权利,在反映社会不公、高官腐败等社会问题上成为不可小觑的监督力量。这便使新闻报道者的客观态度面临着开放性的选择,电视新闻播音在纵观公众于虚拟空间中所集结的强大舆论后,合理地利用话语积攒的力量,将控制分寸把握得更为老到,成为司法监督和行政监督的有力保障,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民众,并取得最佳的舆论监督力量。

(3)语言特色偏向于大众情感的宣泄与互动。播音员在新闻中运用流行语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与调侃,集结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情感互动,表达出媒体分享人们生存压力与无奈心声的态度,使受众获取了强烈的归属感和信任感,引起子情感共鸣。

二、微时代电视新闻播音的传播方式和制作特点

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微时代,电视新闻播音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点到多点”的被动局面,趋向于“即时化、类聚性”的特征。

(1)“即时化”转播方式。“即时化”的传播是指当前社交媒体不仅在大众之间实现瞬时的传播,而且受众可以直接参与到节目传播全过程中,实现了边看节目边运用社交媒体与主持人进行互动的交流与反馈,实时更新话题内容,扩延着信息宽度,实现了新闻信息新的意义;而同时,受众对主持人播音内容“即时”的反馈信息亦可引起大众更为热烈的关注,使分散的话题形成一个新的集合载体,实现信息的增量和循环。

(2)“类聚性”转播方式。“类聚性”的传播是指微时代人们打破了社会自然形成的群体,主动寻找与个体有相同喜好的人暂时结盟,这种临时结成的“弱关系”在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看来是强势的,“弱关系倾向于连接与行动者本人具有较高异质性的人群,充当不同群体的关系桥,容易在不同群体间传递非重复性的信息,拓展了信息的传递范围,能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在社交媒体传播中这种临时结成的“弱关系”代表着当前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这种文化力量的聚合致使人们对新闻事件的看法更愿意与“相同趣味”的人形成合意,而并非个体理性孤独的认知,促使着电视新闻播音员越来越趋向于类型化,着眼于对目标群体受众的选择和适应。

(3)电视新闻制作模式的变化。社交媒体的介入使得电视新闻的制作模式呈现出“服务针对性、接收变动化、内容微型化”的特点。在智能手机的针对性服务中,新闻节目的无差异受众被分割成具有相同兴趣的“小众”,媒介不仅是受众的“舆论领袖”,更是“信息管家”和“贴身顾问”,适合于各类受众的新闻随手可得,受众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寻找各类传达的消息,在线点播及“播客”的流行无疑证明了受众更益于接受这种“针对性服务”

(4)接收变动化。变动化是移动媒体先天的优势与特点,微时代中媒体所要争夺的是变动中受众的注意力,电视新闻播音亦不能例外,“接收變动化”使得新闻播音在制作上调整内容结构,充分考虑受众在外界环境变动状态下的信息接收状态,最为有效地传达出新闻事实。微信、微播、播客的内容播报相对于传统媒体宏大叙事更为“微型化”,这种制作成本较低、网络内容资源不受限,便于对内容进行转换、兼容和有效整合,可瞬间把表面看似微型凌乱的信息价值聚合在一起,形成别具一格的新闻播报特征和丰茂的价值传达。

三、微时代电视新闻播音的改进策略

微时代改变了电视新闻播音的传播方式和制作特点,电视新闻播音员应打破传统模式,敏锐吸收新元素,充分依据微时代下受众的多元需求,及时做出调整,实现自媒体下新闻播音方式的多样式和跳跃式贴合发展,从而达到传播效果最优化和信息增值最大化的目的。

(1)要适应传播媒介的跨界需求。新闻播音工作依据微时代播出平台多元化的特点,播音员的语言传播要打破传统单一的方式,面对多种多样的播出途径(智能手机、微信、微博、播客等),突出“兼容化综合适应性能力”的播音要求。从而满足媒介融合趋势下信息渠道多样化和媒介接触方式多元化的客观需求,吸引受众注意力,最终把对事件叙事的认知和“新鲜感”的捕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将新闻的核心价值理念有效地传递给各个阶层的受众。2.要满足语用内容通义需求。随着媒介环境的改变,电视新闻主播面对微时代传播内容“类聚性”和制作模式“微型化”,要主动把握时机适时转型,语言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应具有“普适对接”和“兼容通用”的功能。语用内容通义需求是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新闻的口语标准化传播和语意内容通用化传达,是数字新媒体在完善社交功能后逐渐规范化和健康化的结果。根据此需求,在实际中,电视新闻主播必须在坚守职业规范的基础上,拓宽专业范畴,延伸专业特色。

(2)要顺应语言传播效应增值需求。为了适应媒介融合的态势,电视新闻播音员的语言传播在重视传播内容与传播方法适应性的基础上,还要兼顾受众对语言传播的反应与影响,以实现电视新闻语言传播效应的优化和增值。

总之,微时代,电视新闻播音员需遵循新格局的传播理念,挖掘媒介融合的传播特色,迎接时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建立双向、开放、兼容的互动收视平台。同时,电视新闻播音要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唤醒受众的新闻参与意识,表达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面对微博、微信、博客、播客等社交媒体的广泛崛起和快速普及,新时代电视新闻播音应加快变革创新的步伐,尽早尽快实现电视新闻播音的适应性改造。

猜你喜欢
传播方式微时代
零陵渔鼓传承发展方式新旧对比研究
带刺的苍耳
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探讨
微美学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比较
浅谈川剧艺术传播方式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