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江
去年带队参加了一次全国性的小学语文教学竞赛,借此机缘,作为中学语文教研员的我,与小学语文有近距离的接触,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有了一些感悟和思考。下面,就小学低段的识字教学,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小语识字目前流行两个观念:一是强调兴趣和方法;二是注重随文识字。这两点很重要,但能奉为圭臬吗?恐怕不然。具体到教学中,出现了三种现状:其一,为了提升学生的兴趣,教师们变着花样识字,课堂充斥着各种课件,通过“声、光、电”以及各种奖励措施,激励学生的识字兴趣,一会儿识字泡泡,一会儿识字摘果子,一会儿闯关夺旗……学生在不断的刺激中亢奮、疲劳、冷漠、麻木。其二,为了随文识字,该集中识字时不集中识字,课堂一下子学语文,一下子学生字……在频繁的切换中碎片化了,出现不应有的停滞和混乱,教学的整体性被弱化。其三,识字教学被各种各样的方法所左右,教师们急热期望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快捷识字。三种状况下,教师教得都很辛苦,学生学得也不轻松、扎实,甚至变懒了,识字进展缓慢,有事倍功半、事与愿违之嫌。
那么,这样看来,一定是我们的识字教学出了问题,症结在哪儿?
原点:是任务,而非兴趣
准确、牢固地识记生字,这是小学初段的基本教学任务。识字教学综合运用强记、理解性记忆等方法,不断地训练和强化记忆功能。从这点出发,识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必定是一项单调的脑力锻炼,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因此,我很清醒地认识到:识字是任务,而非兴趣!这是识字教学的原点。虽然兴趣很重要,但是踏实地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甚至可以说,兴趣产生和持续,本身也依赖完成任务之后的正向反馈。没有平白无故的喜欢和兴趣,真正的兴趣必须产生于内,而非得之于外。过于在意形式或技巧,往往适得其反。打个比方,识字就像体育锻炼中的长跑,练的是基本功和耐力,而非花样跑和技巧赛。因此,识字教学不是不能强调兴趣和方法,而是必须以完成任务为前提。如果一开始路就走错了,那么识字教学也只能是一场忙闹。古人之所以语感好,素养高,是因为他们认定学习是任务驱动,而非兴趣驱动,这是非常有科学性、符合认知规律的原点思维。
性质:是要求,而非帮扶
识字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的具体要求,有量的要求、质的要求、速度的要求,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一点一滴积累,而非教师大包大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过多地介入和帮扶,不是激趣而是败胃,是对儿童学习的不信任,是对学生自主、自立、挑战性学习的严重伤害。这种做法将孩子的学习定位为儿戏,教师不断伸手牵扶,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始终没有自我行走的意愿和能力,学生也就没有机会收获成就感,也就不能感受学习的深层次快乐。
过程:是学得,而非习得
随文识字很重要,但只是识字方式之一,其作用不可夸大,更不可拘泥固化。因为,随文识字本身是基于个体的习得——自己在学习中不经意间获得。习得的特点是高度个性化,不可控制,更难以复制和推广,并且习得的效果因人而异。不相信学得而过分倚重习得,是当下教育教学的一个误区,更是将有组织、有计划的学得推向边缘化的危险举动。
那么,识字教学应该怎样进行呢?我认为,首先必须把识字看作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扎扎实实地进行识字的基本记忆训练,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心性。其次,掌握识字规律,当先从大处入手,从造字法、字根、字源中探究识字的本质规律,而不能总结出一些不靠谱的识字方法,并大行其道。要遵循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次,从低段后期开始贯穿随文识字,将随文识字培养成一种自我学习的习惯。最后,就是变化形式,改变刺激方式和强度。可以借助一些关于记忆规律的科学研究,如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在记忆遗忘的关键时段(一小时、一天和一周)适时巩固和复习,效果会更好。
识字教学是孩子语文学习之始,也是奠基工程。学习原本就不是快乐轻松的事,该吃的苦孩子得吃,该受的累孩子得受,教师负责但不能包揽、牵就、替代。我们要让学生们承重并坚持下去,从小学低段的识字教学开始,培养他们健康的“体魄”、坚定的精神、坚忍的意志。
现实从来不诗意,总是冷冰冰地拒绝温情。为了在前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不管我们有多么不愿意,必须承认:学习的本质就是任务,而非兴趣!
(作者单位:江西省弋阳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