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片荷塘,那一地月光

2018-07-29 12:05开芳芳
江西教育B 2018年5期
关键词:采莲荷塘月色朱自清

开芳芳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名篇,多年来一直被收录于中学语文教材。作为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它用各种笔法细细描摹了荷塘和月光,流露出淡淡的忧伤。这忧伤从何而来,按照常见说法,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中国,朱自清由“大革命中的小卒”钻进了古典文学的象牙塔,寻找安宁而不可得,内心充满了苦闷。这是“黑暗时代”在知识分子心灵上的投影。

细读此文,我认为,文章后半部分关于江南采莲季节,少男少女艳歌嬉游的描写,其实是准确解读作者当时心境的一把钥匙。

此文写于1927年,朱自清时年29岁,任教于清华大学,《背影》中提到的家中变故已经发生,恋爱的梦幻和革命的激情开始消退,生活呈现出粗粝真实的一面。

文章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中颇不宁静。”他被一种情绪围绕已经有几天了。当月亮升起,一切归于平静,“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时,他披上大衣带上门出去。一个“带”字,写出了动作的轻缓,并不想惊动其他人,只想独自暂时地从现实中抽身而出。所以,他选择的是一条“幽僻”的,甚至是“阴森森”的路,“有些怕人”,“树蓊蓊郁郁的”。此时他觉得“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要超出了平时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在这一片宁静的天地中,他褪去所有桎梏,坦诚地面对最真实的自己。

当时,最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许我们可以从他对荷塘的倾情描写中窥知一二。

文章的四五六段集中描写荷塘和月光,并用比喻、通感等大量修辭,浓墨重彩地细细描摹。先看作者的比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说白色的荷花“像明珠”“像星星”不新奇,但说像“刚出浴的美人”就让人有些意外甚至费解了。微风吹过荷塘,清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是被人称道的通感手法,妙处不必细说,值得玩味的是“高楼”的意象:古典诗词中的“高楼”常有女子的妩媚多情,比如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又如温庭筠的《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暗夜水边的歌声,缀以“高楼”的定语,明显多了几分香艳绮丽温柔迷醉之感。从这段很有名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表现荷塘之美时爱用女性意象,并且不是传统的贤妻良母,而是妩媚多情甚至带有风尘味的女子形象。

被蛙声和蝉声惊扰了宁静之后,他很失落:“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他没有什么样的热闹呢?后文可以窥见他隐秘的内心:“忽然想起采莲的事了。”他所想起的采莲的画面,画风不同于水生嫂带领村里的一帮媳妇们英姿飒爽地穿梭在荷花淀与敌人战斗,也不是劳动妇女们扎着头巾汗如雨下地吆喝着号子热火朝天忙生产的场景,而是在风流的六朝美丽的季节,英俊的少年和美貌的少女眉目传情,唱歌嬉游,情愫暗生。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随性自由的恋爱方式、清澈纯净的似水柔情让他艳羡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字里行间弥散出多少失落!

他说:“这到底令我惦记着江南了。”朱自清是扬州人,勉强可是看成他想念家乡。但是,从上下文看,更合理的解释是,他对任情任性自由浪漫的生活方式的向往。“江南”,对文人来说,意味着才子佳人、琴瑟和鸣、画桥烟柳、笙箫吟唱,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旖旎,也有“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的风流。

所以,我认为《荷塘月色》写出了一个传统文人对抗琐碎庸常,渴望自由超脱的一次精神之旅。同样是人生失意,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仕途不顺的士大夫寄情山水归隐泉林,而满腹才情的文人,则常期待有解语花相伴,“红袖添香夜读书”,让漫漫寒夜平添几分温馨。

在西风东渐的“五四”时期,文明进步的婚姻观逐渐被社会接纳,但传统文化的影响(包括青楼文化),仍然残存在旧文人的血脉中。朱自清站在新旧时代的交替口,呈现出挣扎、困惑和迷惘。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也生动地记录了他内心的矛盾:“前年听说歌妓被取缔了,不知怎的,颇涉想了几次——却想不出为什么。”“我的思力能拆穿道德的洋镜,而我的情感却终于被它压服着,我于是有所顾忌了……”“我不安的心在静里欲显活跃了”,可以看出他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在内心造成的挣扎与矛盾。

朱自清是个“刹那主义者”,这篇课文就真实地再现了他刹那的情愫。然而,这一切的神游在走向家门的那一刻戛然而止:“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推开门,家常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在这样一次无人知晓的短暂神游中,他尽情地遐想了江南采莲的浪漫情事,而后又心甘情愿地回到现实生活的轨道中,按部就班地去生活。这样的结尾,不仅首尾呼应,更能读出一个人无处可逃的悲哀。现实挟裹着强大的力量将你困在其中,片刻的欢愉瞬间不见,只留下温暖而又惆怅的旧影。

《荷塘月色》映照出了人人都向往自由王国,却不得不生活在现实王国的无奈。正如卢梭所说:“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却无往不在枷锁中。”理想浪漫温情,而现实却沉重粗粝,自由与伦理的冲突在朱自清的笔下就化成了清淡的月色、缥缈的荷香,让人读出了无可奈何,读出了失落忧伤,却也读出了理解同情与会心一笑。因为,谁的生活不是这样的呢?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万永勇

猜你喜欢
采莲荷塘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
匆匆
九九采莲
作品:荷塘月色
清芬正气朱自清
荷塘月色
不如去采莲
荷塘月色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