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
喜欢当老师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仅仅就是喜欢。喜欢自己可以站在学生堆里和他们一起玩耍,喜欢看他们求知若渴的大眼睛,喜欢他们高高举起小手得到表扬后那花一般的笑容。梦想成真了,我来到孩子们身边,成为了一名老师,一名语文老师。
九年,一段不长也不短的教育旅程。从语文教师,到教研组长,再到今天的教科室主任、区语文工作室成员。一路走来,诚惶诚恐,掌声、鲜花背后的辛酸和泪水,此刻回想起来也是一种幸福。
2014年接觸“语文主题学习”,从第一次接触就热爱,到自己开始尝试用“整合”“一课一得”的理念去备课,再到现在,对“低年级识字教学”有了自己的小成就,回想经历感慨颇多。
成长是个折磨人的过程,因为一次次的成长源于内心深处的思考,源于打破根深蒂固的认识,源于“勇者无畏”的改变。
在评价一节语文课时,有很多标准:“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课堂”“孩子要站在课堂的正中央”“一堂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引人入胜、一课一得”,反思自己的课堂,做到几何,诚惶诚恐。回想一次执教《王二小》公开课,费尽思量:这篇文章讲的是抗日战争年代小英雄王二小被杀的故事。这样一篇有历史背景、感情基调明显的课文,如何确定目标是自己最矛盾的地方。一年级的孩子怎样去感受这样一种情怀?需不需要去了解这样一种精神?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在一年级总体学习目标的实现中承担什么样的任务?如果我将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在读中领悟小英雄的行为,表达出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或是“学习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好品质,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定义为学习目标,那我相信我的课堂肯定不是让孩子站在了正中央,因为这个“情怀”对于还是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太陌生、太久远,那这节课的目标到底应该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实现一课一得呢?怎样处理才能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孩子们感受到上课其实也是一种享受呢?
一贯认为:“低年级教学以识字为主,读好文的过程就是识好字的过程。”细品这句话,觉得很有道理,我们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一遇到这样感情色彩浓厚的课文,突出教学的“人文性目标”就成了我们司空见惯的思维模式,可是实践起来你会发现,当老师渲染着课堂气氛,自己把自己感动得稀里哗啦的时候,孩子也许只会作目瞪口呆状。在一堂好课的标准里,“目标明确”这四个字是要体现年级特点的,同样一篇课文在不同的年级所承载的目标是不同的,我们要做的不是想当然地、盲从地思考,而是必须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设置适宜学生学情的学习任务。
我尝试进行单元整合,利用随文识字、游戏识字、创设情境练字等认识《王二小》中的14个生字及本单元其他12个生字;自编《王二小》《小英雄雨来》儿歌,整理《小英雄雨来》的故事,创设识字认字的教学情境;大胆取舍“把字句”“被字句”句式的训练,利用故事内容简单接触,不深入讲解;通过“看图说话”加深对小英雄人物形象的感受,再一次创设情境进行语言文字运用。“人文性”“工具性”目标一明一暗,相得益彰。
我们的教研员张强老师说:“刘老师基于思考,课上得很大胆,这就是‘语文主题学习的魅力。”我无法断定这种“大胆”是一种肯定还是否定,但我的确大胆了一次。
不管目标制定得是否合适,整合的资源是否得当,环节设计是否更好落实了教学目标,有尝试改变的勇气总是值得肯定的,没有改变怎么会有进步呢?当然,有再多的努力、尝试,不读书、不反思、不记录也只能是故步自封,空中楼阁。曾经为了研读一节课,做了一大本的读书笔记。读关于学生年龄特点的书,读关于课堂评价语言的书,读课堂教学策略的书。有老师听课,就会把每一位老师的评课“偷偷”录音,记录下来再反复琢磨……就是这样一次一次的实践,对语文课堂的理解深了。正因为有了参与才有了一次次成长的历练,正因为有了参与才有了一次次蜕变的机会。
感谢遇到“语文主题学习”,提出了这么好的语文学习的理念和方法,感谢“语文主题学习”搭建的平台,使我能与全国众多的语文老师、语文专家在一起交流、切磋。愿所有走在“语文主题学习”路上的同仁都能看到属于自己的鲜花,听到给予自己的掌声,我想一定会的,时间早晚而已。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学区北城受田小学)
□责任编辑 王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