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广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达到这一目标,仅靠每周六七节语文课、每学期三十多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实现课外阅读课内教,真正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一、向课堂要质量,加大课内的阅读量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分单元编排的,一般情况下每个单元都编排了四篇内容、体裁相似的课文。这样安排方便了教学,有利于“举一反三”。但由于课文数量较少,篇幅有限,很难完成新课标提出的阅读量的要求。为了解决好这个日益突出的问题,笔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精备精讲,提高语文课堂的阅读效率
语文课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主阵地,我们应该珍惜每一节语文课,精备精讲,授之以渔。在备课时,我们将“一主(语文课本)两翼(《经典诵读》《主题读写》)”教材里同一单元的相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大单元备课,精讲“一主教材”中的内容,教给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学生在学完“一主教材”中的内容后,便会在“两翼教材”中找到与它相对应的文章进行自学。学生在“一主教材”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这里可以得到运用,阅读能力会进一步得到强化、提升,语文课堂的阅读效率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课外阅读课内教,加大课内阅读量
我们把“主题阅读”的“两翼教材”(《经典诵读》《主题读写》)与“一主教材”(语文课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通过单元导读课、以文带文课、分享展示课、读写联动课等课型,运用批注式阅读、以读代讲、速读速记、思维导图、整体识字等策略,一改以前两三课时只学一篇课文、一学期只读一本书的现状。用过去学习一单元课文的时间完成三单元课文的学习,即语文课本一单元、《经典诵读》一单元、《主题读写》一单元。这样一学期学生能读三本书,即语文课本、《经典诵读》《主题读写》。一学期语文课上的阅读量就可以达到30万字左右。
二、指导课外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悦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玩心重,自我约束的能力差,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让小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渴求性的自我行为,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二)家校配合,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
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为了扩展读书空间,在学期初,笔者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班级的阅读计划,要求家长每天在家为学生提供阅读时间,并尽量进行亲子阅读,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通过学校与家庭的配合,使学生做到天天有书可读。
(三)合理推荐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
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時间,还要有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由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所以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也不同。低年级的儿童,读的书可以图为主,字大一点,书薄一点。随着年级的增高,逐渐过渡到阅读以文字为主的书籍,但书尽量选薄一点的,这样孩子很快就能读完一本,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就会产生继续坚持阅读下去的欲望。
(四)教给孩子们科学的读书方法
1.指导学生做批注
徐特立老先生曾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孩子们读书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画下来,并写出喜欢的原因,或写出自己的感受、疑问等。
2.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在读书的过程中,把书中的好词语、句子、典故摘录下来,通过日积月累,学生就能掌握丰富的知识。
(五)寓课外阅读于活动之中
1.班级“百家讲坛”
笔者坚持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进行听说训练,即让学生轮流上台,说一说课外阅读中选取的语言材料,可以是国内外的一则新闻,可以是一个童话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的读书心得,还可以是世界各地的民风民俗……孩子们为了能讲出精彩的内容,往往要在课外阅读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这样孩子们的阅读视野就更宽了,知识就更丰富了。
2.建立班级爱心书屋
爱心书屋的书籍一部分是学校图书室借来的,一部分是学生家长捐赠的。笔者把这些图书目录打印出来,贴在教室里,爱心书屋有哪些书,学生一目了然。学生在课余时间浏览,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然后准备到管理员那里借阅。教室有了大量的可供随时借阅的精彩图书,就像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知识之窗”。慢慢地,读书已经内化为学生内心的需求,学生的阅读量也增加了不少。
3.各种评选活动的激励
为了鼓励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笔者每个学期都要举行“故事大王”“笑话大王”“古诗大王”“朗诵大王”的评选活动。孩子们为了能在活动中战胜对手,夺得各种“大王”的称号,平时就会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各种课外书籍,课外阅读量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孩子爱上阅读,他们将受益终身。
(作者单位:江西省玉山县瑾山小学)
□责任编辑 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