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慧琴
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朗读教学既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途径,又是学生积累词语、培养语感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我们必须重视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地位,加强朗读指导,做好朗读评价。
一、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功夫。
(一)朗读对于表达的作用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小学生积累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你不读,或读而不熟,虽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以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手成章。”
(二)朗读对于审美教育的作用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感受自然的美。
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朗读这棵“千年古树”正是传统教育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新课标下朗读教学的创新
(一)“剪枝去叶”激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靠近朗读,喜欢朗读,爱上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而生活化的对话式朗读,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在《云雀的心愿》中,小云雀和云雀妈妈看到沙漠里漫天飞舞的黄沙时,有一段对话。在朗读这段对话时,笔者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同桌分角色朗读,体会小云雀的埋怨、不满以及云雀妈妈的心疼、难过,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把自己当成了对话中的角色,更贴近了人物的心灵。
由此可见,把阅读的内容稍微变个样,“剪枝去叶”,省掉了旁白,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人物的动态、心理,就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添油加醋”创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情境的创设十分重要,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进行合理、丰富的想象。《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幕独幕剧,尽管课文已经提示学生要注意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人物内心,体会公仪休的清正廉明,笔者引导学生将公仪休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化。经过讨论,课文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原文的基础上更加丰厚——学生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通过具体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表现出来。有了这些富有情趣的旁白和表演,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演得兴致盎然,评得句句在理,课堂氛围达到高潮,公仪休清正廉明的形象展现在大家眼前。
引导学生“添油加醋”朗读课文,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更能体会到人物的高尚品格,这个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变文化诗”有节奏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练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語言。”是的,诗歌饱含感情、语言凝练、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相对于白话文,诗歌更易于让人接受。
《姥姥的剪纸》里有一段描写姥姥勤于练习剪纸的文字:“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老师在执教时,一般都会让学生想象姥姥练习时的情景,自由朗读,体会姥姥的勤劳认真。但笔者在执教这一段时,突破了这个常规教法,把个人朗读转变成师生合作共同朗读,由白话文变成了诗歌。
诗歌的魅力正在于此,言简意赅,却又字字敲打着读者的心,让他们受到心灵的震撼。至此,姥姥那勤劳认真的形象、对剪纸艺术的炽热追求,已印入学生脑海。
(四)“从诗到文”意境浓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诗中有画,画中融情。如果按照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释题意、知诗人、解诗意、悟诗情”来组织教学,让学生苦苦背诵,而缺乏对古诗词的个性化理解,根本无法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也无法与诗人产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从图从景从情从文入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诗意、悟诗情,演绎不一样的古诗词课堂。
以《如梦令》为例,首先,笔者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指导学生看课文的插图,说说上面有些什么。学生的回答囊括了画上所有的景。然后,笔者鼓励学生借助已有画面,发挥丰富想象,让插图的内容丰厚起来,让它变成活生生的一幕情景。最后,稍微对学生进行点拨,加上课文原来的情境,把两个片段连接起来,课文所要表达的意境展露无遗。相对于学生对诗意、诗情的 “死记硬背”,这种“从诗到文”体悟了无痕的学习,引导他们个性化的理解。这就是新课标强调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优化朗读方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走进课文,在领略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同时,感悟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总之,利用各种方法,变换朗读方式,可以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透出浓浓的语文味,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南京路小学)
□责任编辑 胡波波
E-mail:134086332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