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的教育境界是教师在教育职业过程中体现的精神状态或层次。教师的功利境界、伦理境界和信仰境界是教师教育的三种境界。树立自由、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之境;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达到身心和谐之境;提升道德素养,增强职业幸福感是教师教育境界提升的途径。
关键词:教师职业;教育境界;提升
一、教师教育的境界层次
(一)教师教育的功利境界
功利境界的教师把教学作为单纯的生存之道而消极教学,忽视对教学技能的创新和发展,将物质利益的追求作为评判一切工作价值大小的标准。该境界中的教师把对学生的教育过程等同为知识的传授,完全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也忽视了对学习策略及能力的培养,即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的学生缺乏自主意识、批判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教师教育的伦理境界
伦理境界的教师把教育作为事业,依据教学良心行事,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断追求教学技巧的娴熟和革新,谨守教师职业道德的规则并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努力追求好的教学效果,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引导学生学得愉快且有意义。此境界的教师重视教师伦理素养和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引导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在学生学会动手动脑思考知识的实践中指引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真知灼见。
(三)教师教育的信仰境界
信仰境界的教师把崇高的教育思想、理念或真理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并对秉持的教育真理和观点产生极大的信仰和感情。一个教师,如果缺乏自己的教育信念和教育信仰,就找不到方向或盲从。信仰境界的教师不会被教师职称的虚名所累,不被外界待遇高低所吸引,也不会因暂时的困难或挫折而消沉,能够用平和之心看待学生的成长,灵活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根据学生特征因材施教,重视对学生长远人格和素质的提升。该境界的教师用积极正能量指引学生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师教育境界提升的路径
(一)树立自由、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之境
自由、民主、平等是成功教学的保证,教师要认识到教学中师生间主客体关系的相对性,发挥教学专业自主权,依据教师专业素养与要求达成教学设计、学生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发挥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彰显教学“专业伦理规范”的特征,提高自我期望的定位,在增加对社会责任感和教育事业感情投入的发展中,树立正确人生境界的价值取向,实现师生的和谐之境。
师生关系的好坏是教育教学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增强专业技能的学习,更新育人理念,增进师生间的情感,处理好师生间平等、合作的问题,体现民主、平等、自由的现代教育理念。知识的性质影响到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知识的性质和教学过程,
(二)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达到身心和谐之境
教师的知识积累和人文素养是践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是教师运用新方法新技术将教学理论转变为教学实践的过程。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落差造成应试教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教学,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树立创新意识和革新精神才能找到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教育境界。
教学是学生、教师、环境多因素的和谐统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用锐意进取的科学态度、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加强综合素质,创造性地应用教学规律和智慧来实现对学生的引导,通过对教育方法的思考,用良好的教育方法处理班级纪律、课堂惩罚和知识灌输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实现预期教育目标。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学习态度是学生“会学习”的标志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结构与特点,不断突破陈旧的教学观念与教学压力,把外界环境的压力转变为升华自己思想和智慧的动力,活化教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达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目的,实现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师唯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懈探索和实践,使其储备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教育智慧,使能力升华为艺术,方可达到“积善成德,神明自得”的教育境界,体会教学精神上的成功享受及身心的愉悦在创造性的教育藝术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提升道德素养,增强职业幸福感
职业幸福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验的一种满足感,是在满足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基础上发挥教学潜能,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主观体验。它是衡量教师当前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重要指标,与教师的教学质量、生活质量和职业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高尚的师德是教师处理奉献与索取,实现职业幸福的关键。按照“人生境界说”的标准,德才兼备是一位教师的最高境界,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师德的重要性。
教师职业幸福感来源于对教学的热爱,对知识享受和传授的过程,发自对学生精神世界的自觉关注教师教学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集体,遵循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坚持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范畴中幸福、公正、仁慈、良心的道德取向,是提升教师道德境界的应有之义。道德素养作为教师行为示范性和榜样性的诠释,学生科学、人文精神的塑造需要教师建构自己的教育哲学,遵守道德原则和方法,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升道德敏感力,厘清纷繁复杂的教育观念和口号,增强社会印象管理能力,在教学伦理、科研伦理和社会伦理的规范中增强职业道德信念、公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抵制危害学生的不良行为。归根结底,卓越的教师会追寻更高层次的人生道德境界,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教育事业的神圣性和崇高性,从而树立坚定的“学为人师”的职业信念,并坚持“知行合一”的职业道德实践,主动热情地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去,处处以身作则,以自身的人格修养去潜移默化地感化学生,以自身高尚的人生境界去影响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教育工作中教师只有具备了对本职业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在遵循教学伦理规范中用欣赏学生、欣赏自我的心态获取一种教学人生的美感,获得相应的职业幸福感。
作者简介
李晓磊,讲师,陆军勤务学院训练基地财务审计系出纳教研室。
(作者单位:陆军勤务学院训练基地财务审计系出纳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