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泽
【摘要】近两年公共自行车租货点正式投入运营。上海,杭州,沈阳等许多大中城市也拟在公交站设置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已经从新鲜的“网红”逐渐成为沈阳人“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出行工具,产品品牌也从最初的酷骑一家独大,逐渐到现在酷骑、摩拜和ofo的三足鼎立。如何推广自行车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焦点。
【关键词】单车;租金;交通;社会问题
一、背景
公共自行车就是在某个区域内,隔一定距离规划出一些停放自行车的点如地铁出口,社区大门口,一个租赁点放置30辆左右。那么一个城市就会象公交车站点和地铁站点一样,有很多自行车租赁点。当前以“共享经济”为出发点的共享单车,在商业区等重要地段出现了一排排颜色和样式相同、摆放整齐规范的自行车。人们可以通过下载手机APP软件,进行注册、交押金、扫码开锁等一套便捷的流程,骑上小黄车,开始自己的行程。在到达目的地之后,进行锁车,规范地停放在指定的位置,等待下一个人的使用。無论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国际化城市,还是普通的小县城,上下班高峰期的交通流量都加大了上班族和其他人在路L的时间成本,造成大量拥堵。出租车在路上不停地奔走,而汽车在家庭中的普及也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停车位难找”的困扰。通过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来管理这些租赁点的自行车,每辆自行车都单独有一个可以锁自行车的装置和读卡租车、还车的读卡器(固定在地上的,不能移动)。每次租车把卡放到上面读一下,锁就开了,自行车就可以骑走了;骑到任何一个其它租赁点都可以还车,因为系统是连网的。还车时把车放到锁的位置,把卡靠近读卡器读一下,车就锁了,还车成功。所有这些都是无人化、智能化的,通过“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来完成。大型商场、购物中心的地上地下停车位全部满位,旅游景区外的停车场更是水泄不通。有时候人们只是想去一个不远的目的地,但是由于打车难,走路累,都会选择开车,而这也加剧了城市的交通拥堵,同时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能源资源的节约。
因此在现如今,一些具有长远眼光的企业家看准了市场,投入了大量自行车,作为共享经济的表现形式。既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缓解了拥堵的交通情况,维持了秩序,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二、现状调研
目前沈阳的共享单车已经出现在街头巷尾,我们走访了沈阳多个部分共享单车停放点,并亲自试骑,了解关于租借共享单车的流程,并且熟悉多数市民及学生使用单车的方式方法,深刻体验出自行车租赁系统推广的所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出现的问题多为对共享单车的认为破坏,这正是我们打造“绿色盛京”品牌的最终目的,帮助城市形象提升的同时,带动市民的个人素养,让市民能够去善待沈阳的每一处公共设施,从而减少每年关于公共设施的经济损害。
目前小组已经解决的问题是对市场的前期调研,还有就是我们已经在校内学生及学校周边的人普及了一些共享单车的使用方法以及对我们的益处及对环境保护的有利方面,大家都对我们的系统推广持支持态度。
三、推广建议
(一)首先是对自行车站点的一个圈地安排,例如在学校周围,小区附近,地铁口的一个地理安排,划出小于10米的地方用于建设站点。
(二)接着是自行车的投资,可以是各品牌自行车进行投资,解决了自行车来源的问题以及很好的对自行车品牌进行了推广。
(三)再者由于现下小偷猖撅,很可能出现自行车丢失的现象,因此需要相应的管理人员,可以给一些下岗人员提供一个相对轻松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减轻社会负担
(四)相对于自行车的维修,政府也应该给予相应的扶持,例如可以划分相应的专业人员,,每天在各站点进行巡视维修自行车以便正常运行。
(五)自行车租赁的中心管理站点,针对于办理公共自行车IC卡,免费骑行,有一定的押金做担保。
(六)最后是自行车上贴广告,可以是推广绿色出行的广告,也可以是别的一些有收益的小广告,一举两得。
四、存在问题
(一)减少政府投资,申请赞助商,并能提高赞助商的品牌形象。
(二)随着两型社会的宣传与实践,低碳绿色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受到追捧,全国各地兴起了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热潮,缓解了沈阳缓解污染状况,因此骑自行车成为广大市民短途出行,业余健身、休闲观光的时尚选择。
(三)大学城附近有很多违法收费的黑车,因此学生外出等多有不便。引进自助公共自行车,方便学生出行,必将受到学生的青睐。
(四)交通顺畅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五)推行沈阳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减少污染排放,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幸福指数
五、总结
作为新型交通工具,共享单车在如今的社会形势下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共享单车的后台公司也应该不断地拓展业务,想出一些新颖的营销模式和租赁模式,同时努力克服上文中提到的弊端,使人们对共享单车的信任感和使用度再次提高。我们的未来目标已经不是单单为了宣传自行车在努力,而是通过自行车作为一个媒介,为了建设一个绿色环保的自行车免费租赁系统,以后更是为了推广更多绿色环保的公共设施,为了建造绿色沈阳出一份更大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