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秩序感与《黄州寒食帖》章法形成的关系

2018-07-28 07:08孙兴鹏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关键词:章法

摘 要:《黄州寒食帖》是北宋时期苏轼的代表作品,被后世赞为“天下第三行书”,是书法艺术中的典范,备受后世学书者的推崇。作为创作主体的苏轼,必然会在创作该作品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运用到对艺术创作规律和变化的心理预测功能,通常我们把这种预测功能称为秩序感,秩序感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始终,对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黄州寒食帖》章法的分析,探究章法中秩序感的运用,进而探究秩序感对章法布局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黄州寒食帖;章法;秩序感

章法,为书法的三要素之一。一般认为书法作品中的章法即单个字与单个字、每一行与每一行之间的呼应关系,其基本的表现形式为整体章法、段落章法、行间章法与字间章法等,无论哪种表现形式,追根溯源是苏轼创作过程中秩序感的体现。秩序感属于心理范畴,其构成非常的复杂,但并非无章可循,包含着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平衡感与不对称感。这两种基本形式,对于章法形成尤为重要。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将通过对几种章法的研究与分析,以平衡感和不对称感两种基本形式为线索,探究秩序感对章法形成的主导性作用。

一、秩序感主导段落章法的形成

一件书法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由于书写内容的变化、书写速度的差异以及创作者感情的深入差异等因素会造成作品章法呈现出段落差异,一件书法作品虽然有其整体性与完整性,但是还会因多种因素的掺入产生段落之间的微妙差异,这种段落间的微妙差异,也就形成了段落章法的对比。虽然段落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不能影响到作品的整体性,否则作品会因为段落间差异过大而产生一种杂乱的感觉,使人失去审美的快感。段落章法正是在这种有秩序的差异中丰富着作品的艺术性,秩序感中的不对称感使得章法上产生段落差异,促成了段落章法的形成,而平衡感则保证了段落章法之间虽有差异却能融为一体,使作品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黄州寒食帖》的段落章法大致可分为轻、稍重、重、轻四个部分,作品的前三行可以看作是较轻的第一部分;第四到第十行在视觉效果上可以看做是稍重的第二部分;第十到第十六行最重,字形也最大,为以厚重为主的第三部分;最后的“右黄州寒食二首”落款以轻灵为主要面貌,是作品的最后一部分。

(一)平衡感在段落章法形成中的作用

《黄州寒食帖》的正文章法,呈一种逐渐加重的趋势,首段的风格较为轻灵,用笔也比较谨慎细致,随着感情的不断深入,用笔也开始变得奔放起来,在段落章法上的表现也变得逐渐厚重,最终在第三段“破灶烧湿苇”一句中,达到了本帖的艺术高潮,本段也成为该帖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本段的段落章法也是最为厚重的,与第一段的轻灵细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苏轼,似乎已经意识到了本次书法创作的阶段性变化过于激烈,逐渐加重的趋势似乎即将破坏作品的平衡性,给人一种左重右轻的感觉,为了使整幅作品保持一定的平衡,他用最后一段轻灵的落款将整幅作品“救”了起来,这段轻灵的落款字形较小,既符合了落款的规矩,又能将逐渐加重的段落章法重新拉回了平衡状态。

(二)不对称感在段落章法形成中的作用

前文已经提到,《黄州寒食帖》的段落章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各个部分之间并没有采取一种整齐与对称的排列方式,而是以采用了一种类似小说的发展方式,有开端、有起伏、有高潮、有结局。苏轼在长期的创作时间中,清晰地认识到段落上的参差与变化,破坏掉对称的排列,更能激发起人的审美愉悦,使人感觉有主有次。贡布里希认为“只要各种特征的相对出现频率和分布状态不发生变化,我们就不会产生新奇感。”倘若《黄州寒食帖》的段落章法是简单的整齐对称,那么人们必然不会感觉到新奇,而这种小说式的段落布局,却能极大地引起人们的新奇感,让人产生欣赏的欲望。

这种极具感染力的小说式的段落布局,追根溯源是在秩序感的复杂作用下形成的,虽然很难对秩序感的作用原理进行详尽的解释,但是,通过理性的分析,还是能够在具体的例子中看到秩序感对段落章法形成的主导作用。

二、秩序感主导字间章法的形成

书法的载体是汉字,每一幅书法作品都是由若干个汉字组成,但是这种组成,不是简单的排布或是罗列,书法作品之所以能够保持一定的秩序,保持其本身的完整性与整体风格的统一,离不开作品内每个汉字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包括轻重对比、相互的揖让、上下的映带等。正是字与字因为各种联系而形成的字间章法,才能使得一整行内气息连贯,形成一个整体,整幅作品才能保持一定的秩序。在创作期间,秩序感是形成字间章法的重要保证,人的知觉器官会偏爱有规则的形状,却又会对千篇一 介于乏味与混乱之间的状态,在引起人的审美愉悦的基础上,不至于让人感到混乱和厌烦,在这期间,秩序感中的平衡感负责使字间章法布白不至于混乱,而不对称感则负责使字间章法虽在秩序内,又不至于呆板。《黄州寒食帖》的字间章法,在统一中富于变化,是诸多章法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后文将会结合具体的内容在平衡感与不对称感两方面分析秩序感对字间章法形成的主导性作用。

(一)平衡感在字间章法形成中的作用

平衡感属于心理范畴,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必然在艺术作品中有所体现,体现在《黄州寒食帖》字间章法中的苏轼的平衡感,必然也会体现在字间章法的平衡上。纵向来看《黄州寒食帖》的字间章法呈一条垂直线,体现一种静态美,并不像同时代的米芾作品,字间章法多呈一种摆动的状态。以“水云里空庖煮寒菜”一行为例,“空”和“庖”较小,而“里”字形较大,虽然字形大小不一,但是每个字的重心与却是保持在一条垂线上,因此整行字也在处在一种平衡的秩序中,让人感受一种平衡与静谧的美。这一行字创作的完成,是苏轼平衡感的体现,平衡感作为心理世界的活动,支配着人的动作,完成着有心理到创作实践的完成。

(二)不对称感在行间章法形成中的作用

不对称感在字间章法的形成中尤为重要,字间的留白虽然比较小,但是却有着十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一定秩序之内的变化,是在保持作品风格统一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向的变化。以《黄州寒食帖》中的第二行“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一行为例,字形大多以方扁为主,这也是苏轼结字的一大特点,但是为了使这行字不至于因为过于规律的结字而变得平板乏味,苏轼却反常的用了一个长长的“年”字,作为该行字的“字眼”,这个字的使用,使得整行字都变得活泼,且能吸引观众的注意,无论是从横向上,还是纵向上,“年”字都以一种不对称的方法成功地打破了呆板与均衡,这一切都归功于不对称感。

结语

秩序感,作为人的一种心理,必然会对书法创作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虽然这种指导作用极为复杂,也很难作出精确的解释,但是通过理性分析,还是可以窥到秩序感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章法的形成上,章法的形成必然首先在书家的理念世界中有一個大致的描绘,通过现实世界的创作实践进入艺术世界,在创作中,为保证章法的统一性与变化,必然由秩序感做指引,没有秩序感就没有章法的存在。

参考文献

[1]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3]贡布里希,《秩序感》,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

孙兴鹏(1993.2.6),男,籍贯山东省聊城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美术学专业书法艺术研究方向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章法
质地
多一分不平凡
徐州《从事墓志》书法艺术研究
小学生自主读帖能力的培养
中国画章法与构成原理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
浅谈现代诗教学学津
形上追求
章法教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