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智堂
摘 要:初中物理为学生揭示了生活中常见自然现象的成因,同时初中物理是物理体系学习中的“地基”,所以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教学时机,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立足于新课改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的要求,就如何开展教学活动提出了有关策略,希望对教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创新课题导入
全国都在开展课程改革,教师应该顺应国家发展潮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笔者从创新课题导入、为学生呈现物理魅力和增加实验内容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创新课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学环节由原来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在这个过程中兴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的时候应该积极创新课题导入,从而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因为传统的课题导入方式已经不适应学生的客观发展。例如,教师在教学“光的折射”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对学生说:“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变一个小魔术。”这时教师拿出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和一支筷子。教师接着对学生说:“现在大家来看一下,这支筷子是不是直的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是。”教师笑了笑对学生说:“下面老师就要用魔力让筷子错位。”这时教师将筷子放在装满水的杯子中,学生惊呼“筷子真的错位了”。一时间,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学生纷纷对教师的“魔术”进行讨论。教师接着对学生说道:“其实这只是一个物理现象,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现象吗?那就和老师一起学习一下‘光的折射的有关内容。”这样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同时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变魔术的方式创新课题导入,这样不仅能够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为学生呈现物理魅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
新课改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时候应该为学生呈现初中物理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学科魅力之余能够积极融入教学活动当中。例如,教师在教学“压强”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在讲台上准备了几瓶饮料,并在饮料中放入粗细不同的吸管。这时教师对学生说:“下面请同学们上台喝饮料,然后在喝完之后把感受告诉大家。”学生纷纷上台,并在喝完之后表示细的吸管更容易喝到饮料。教师笑了笑说:“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细的吸管要比粗的吸管更容易喝到饮料呢?这就需要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脚步去探索一下其中的奥秘。”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述壓强的有关知识,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用吸管喝饮料是在大气压作用下被压入嘴里的。”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物理的魅力,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师开展的初中物理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上台感受的方式呈现物理的魅力。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将物理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结合,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中。
三、增加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揭示物理奥秘
学生在初中阶段呈现出来的突出特点就是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这时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将初中物理教学与增加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结合,从而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在教学“测量物质的密度”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对学生说:“前几天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密度,下面请同学们想一下我们应该怎么测量物质的密度呢?”学生一积极回答说:“我们可以利用公式。”教师笑了笑对学生说:“下面请同学们利用面前的工具,测量一下烧杯中的密度。”这种教学方法一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纷纷动手实践。学生利用天平测量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利用量筒测量出盐水的体积,最后利用公式求出了盐水的密度。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还能有效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积极动手实践的方式增加实验内容,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发现物理的奥秘,从而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创新课题导入、为学生呈现物理的魅力和增加实验内容的方式对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进行创新,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新课改的发展要求,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杜爱慧,卢美枝.中学物理教材插图中的隐性知识及其运用策略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9):56-57.
[2]张俭民,董泽芳.理解型师生关系的诠释学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5):98-103.
[3]赵蒙成,汪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迷思与出路[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6):51-57,64.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