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婚恋的世纪回响

2018-07-28 07:22张茜涵迟翔宇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8期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张茜涵 迟翔宇

摘 要:简奥斯汀在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呈现出了城乡差异对爱情和婚姻的诸多牵制。无独有偶,跨越三个世纪,王海鸰的《新结婚时代》中也呈现了一幕幕由于城乡差异造成的矛盾。城乡婚恋在经济、性格以及原生家庭方面会产生诸多摩擦。尊重差异,扬长避短是城乡婚恋开花结果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新结婚时代》;城乡婚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2

前言:

《傲慢与偏见》中王子与公主般的爱情最终走进了柴米婚姻,《新结婚时代》中城乡婚恋双方女强男弱,二人把婚姻的琐碎和地域之间的差别无情地展现在讀者面前。虽然这两部作品时间跨度长达三个世纪,但是在城乡婚恋这一问题上仿佛遥相呼应,笔者拟从如下角度分析两部作品中的婚姻范式:

一、城乡婚恋的考量因素

城乡双方谈及恋爱婚嫁的时候,会考虑诸多因素,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实力,另外还有性格习惯的匹配度以及门第出身。

首先是经济因素。《傲慢与偏见》中出身乡村的本内特一家,在五个女儿选择配偶时显示出了不同程度的局限性。简虽自身条件优渥,家庭经济条件却不乐观,其母亲身上也显露出这种家庭经济状况造成的斤斤计较。因此宾利先生选择了暂时离开,暂停了他与简的恋情。而达西先生,一方面难以割舍对伊丽莎白的深情厚谊,一方面又十分介意她的出身。在《新结婚时代》中,男女双方的条件与《傲慢与偏见》中恰巧互换,顾小西家境殷实,而何建国家境一般。女方家庭在女儿出嫁之前顾虑重重,首要考虑的还是男方家庭的经济因素。

其次是性格因素,乡村人的性格是,肯付出,肯牺牲,用何建国的话来说,“吃亏太多,所以偶尔撒谎”,他们讲求人情,生活节俭,同时又有一种对待自身难以抹去的不自信,他们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却始终没有被城市真正接纳。何建国与哥哥何建成抓阄最终决定让建国去上大学,毕业后他在北京成家立业,他认为自己对这个家庭有亏欠,所以他对原生家庭几乎是有求必应,这才造成了原生家庭与妻子之间的两难。他们村里的大货车司机非法载客,他却骗小西是捎了个熟人,麻烦别人做了个人情,帮忙保释。小西与闺蜜闹了矛盾,带闺蜜回自己家吃饭,解释一下二人之间的误会,却发现何建国在吃剩菜。这一农村人的做派再次引发了二人的争吵。小西弟弟丢了五百块钱,建国想都没想就辩解道,不是农村来的保姆偷的。这与他农村人身份在大学里受气太多,不无关系,尽管他已经定居北京,但身上那股抹不掉的自卑依然如影随形。

代表城市人性格的达西先生,宾利先生,宾利小姐等,他们对人的礼貌和友善,是出于良好的教养,而非发自内心的想要对别人好。他们在表情和气势上仍然时时显露出对乡村人的鄙夷。从得知伊丽莎白走泥泞的小路来看姐姐,宾利一家人以及达西先生的惊讶,到宾利小姐给简写回信内容的粗鲁无礼,都可瞥见端倪。

最后是原生家庭因素。原生家庭条件差的会向往与原生家庭条件好的人走进婚姻的殿堂,而条件好的一方,要接纳条件差的一方并非易事。本内特家五个女儿渴望通过婚姻爬到上层社会。本内特太太更是这样想,于是为了女儿们能够嫁得好,她的做法显得有些不择手段。她尽力撮合简和宾利先生,后来对柯林斯先生和伊丽莎白也是如此。天真烂漫的莉迪亚和凯瑟琳,对驻扎在家附近的军官百般献媚,也是因为渴望通过婚姻改变生活现状。

何建国留在了北京打拼,老家又麻烦不断,他是家里的骄傲和依靠,对农村发生的事无法独善其身。在顾小西与他结婚之前,顾父顾母早已就其原生家庭的问题警告过小西。

除了以上因素,还有出于年龄的考量。《傲慢与偏见》中柯林斯先生与夏洛特的结合就是例子。在夏洛特看来,婚姻就是她的目标,她的年龄等不起了,只要能让她离开原生家庭,她并不在乎结婚的对象是谁,以及婚后的生活如何。

总结起来,两部作品中反映出,城乡婚恋发生时的考量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性格因素,以及原生家庭因素。

二、乡村家庭在婚恋中的羁绊

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当城乡恋爱走到婚姻这一步时,乡村一方及其家庭总是不容易被接纳的。《傲慢与偏见》呈现给读者斗争的过程—曲折而辛酸;《新结婚时代》呈现出接纳的结果—矛盾重重。

乡村家庭在很多方面存在局限性。比如本内特太太巴结权贵以便女儿嫁得如意郎君,这一点正中达西先生和宾利先生下怀,因此二人唯恐本内特家的女儿也沾染这种习气。她们的处世哲学很难被城市一方认可。再说何建国一家,何父把顾小西当成是生育的工具,并且认为女人就应该干活。何家人在生育观念和平等观念等方面都非常落后。

纵观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顾小西,简,伊丽莎白,都是知书达礼的人。顾小西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医生,文化素养自不必说。而在乡村中,本内特一家培养出了一个传统的温和女性简,以及一个有主见,敢表达的伊丽莎白。虽然本内特太太自身局限性较大,所幸本内特先生对女儿是开明而疼惜的。在伊丽莎白面临抉择,是否接受柯林斯先生的求婚时,本内特先生显示出了对伊丽莎白个人想法的支持。除了柯林斯先生,伊丽莎白的生活中还出现过一个魏肯先生,她也曾对他动心,也差一点听信他的谎言。是加德纳舅舅与舅母,充当了劝告者的角色。舅舅夫妻二人在城市从商,眼界与思想自然开阔不少。加德纳太太曾对伊丽莎白强调过经济因素的重要性,也告诫她不要对这个魏肯先生太过倾心。相比本内特太太为了让女儿继承财产,一心想让伊丽莎白嫁给柯林斯先生的行为,舅舅舅母的行为才更理智。

考虑到伊丽莎白的家庭出身,达西先生在表白之前思忖再三。达西一家在城市多姿多彩的生活与本内特一家在乡镇稳定单调的生活格格不入,习惯、兴趣、爱好等都有差异,更别说向来奚落他贵族做派的本内特太太,对他反而是百般不屑。

而《新结婚时代》中,尽管顾父顾母再三阻拦,顾小西依然执意与何建国结婚,并天真地认为,自己是嫁给何建国,又不是嫁给他们家。婚后来自何建国农村家庭的各种无理要求,他的妥协软弱和对自己出身的敏感,让小西忍无可忍,也让这段风雨飘摇的婚姻摇摇欲坠。

两部作品揭示出,在婚恋中,乡村一方是受到质疑最多的。乡村原生家庭的诸多弊病,成为了城乡婚姻的枷锁。

三、婚姻与家庭社会关系

由于缺乏婚姻生活的展开,《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所呈现的,乡村家庭带给城市家庭的矛盾比较少,只有一个莉迪亚与魏肯先生私奔的事件。男性作为城市一方,出面解决问题看起来并不怪异。达西先生还清了魏肯先生的赌债,风风光光的让二人结婚。达西先生有资产,有社会地位,他的能力足以摆平此类事件。原本就动了心的伊丽莎白,也因此对他好感倍增。后来又出现达西先生的姑妈出面阻拦达西与伊丽莎白的婚姻一事,她是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达西先生。这就显示出了婚姻在面对大家庭时遭遇的重重阻碍。

《新结婚时代》中,早在顾小西和何建国结婚之前,小西妈就曾经这样苦口婆心的劝说顾小西,嫁给一个人,就等于嫁给了那个人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小西不顾一切地嫁了,可是婚后何父前前后后的一出接一出闹剧,让顾母当初的预言一语成谶:先是带何家大伯看病不请自来,住她的家,还出言不逊,大闹医院;接着要求出钱盖房子;要求小西生孩子;要求解决何建成的工作等等。

婚后,何家将顾家的社会关系,看成了自己家的资源,并利用得理所应当。以何父为代表的农村一方,将婚姻当成了两家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城市一方卻并不这样认为。是城乡间信息和思想的不对等,造成一个又一个误会。

《傲慢与偏见》与《新结婚时代》中的城市一方,掌握着更广阔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在乡村一方看来,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都是神通广大的,利用姻亲的便利获得私利,乡村一方沾沾自喜,这种行为却为城市一方所不齿。

结语:

两部文学作品提示读者,在婚恋之中,要尊重城乡之间存在的差异,尽量扬长避短,相互包容,才能通往圆满的结局。现实的婚恋中,读者能够从两部文学经典的婚姻范式中获得思路,总结教训。

注释:

[1]简·奥斯丁著,张玲、张扬译:《傲慢与偏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2]王海鸰著,《新结婚时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3]孙青:《<新结婚时代>:爱情与“门当户对”观念的PK》[J].《当代电影》;2007年第5期,第103页。

[4]李良:《婚姻·城乡·知识分子—王海鸰婚恋小说的文化评述》[J].《创作研究·当代文坛》;2008年第1期,第88页。

[5]吴明红:《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人物性格与婚姻观》[J].第91页。

[6]李思潼:《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及婚姻观》[J].《审美与文学》,第99页。

猜你喜欢
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中女权意识的思考
《傲慢与偏见》中被遗忘的妹妹
从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解读小说语言到影视语言的蜕变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
简析《傲慢与偏见》中主人公的爱情历程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