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美琪 周璞
摘要:借助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2013-2017年收录的核心期刊中有关教学评价的文献进行检索,借助知识图谱生成关键词共词聚类图、时序图等对其进行计量、聚类分析,探寻近几年的研究趋势,以期为今后的教学评价相关研究提供素材,此外,结合分析结果提出后续教学评价研究应该在制度上有新的突破、在标准上有弹性发展、在目标上有顶层思考。
关键词:教学评价;Citespace;研究现状;研究热点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10-0120-04
教育评价研究、教育基础研究与教育发展研究被统称为当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1]。教学评价研究作为教育评价研究的重要组成,在教学管理改善、教学质量提升以及教学改革革新等方面均有影响。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公文中在保障措施部分明确指出要开展督导,形成制度化的评估机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的主要目标也包含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体系制度成熟定型,以促使教育评价、督导等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与他国相比,我国教学评价兴起较晚,但发展态势迅猛,因而传统研究方法对于现有教学评价研究框架以及热点无法精准分析、高效探察。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与学的进程。因此,为了准确了解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本文运用科学知识图谱,系统梳理2013-2017年教学评价的期刊文献,以此探究教学评价的研究前沿并对热点进行分析。
1 研究设计
1.1研究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中期刊文献作为数据来源,以主题词=“教学评价”在高级检索页面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止到2017年12月25日,来源期刊限定为“核心期刊”,检索发表的时间区域为2013-2017年,检索文献1293篇,在下载时逐页排查,手动剔除评选活动启示、研修班开班、年度重点选题范围、投稿指南、教材正式出版公告等与研究主题无关文献,最终得到样本文献1281篇。
1.2研究工具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知识图谱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教学评价研究进行定量分析。科学知识图谱是一种科学知识作为计量研究对象,借助数学挖掘、信息处理、知识计量以及图形绘制的图形,用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复杂的科学知识,揭示其活动规律[2]。本文使用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Citespace软件,版本是5.1.R6.SE.(64-bit),通过引文可视化分析,以图谱形式呈现研究结果继而进行后续研究。
2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分析
2.1 近5年发文量的可视化分析
对2013-2017年,近5年的中国知网上核心期刊以教学评价为主题的发文量进行统计,体现其研究的进程和现状,从图1的发文量曲线图可以看出近5年核心期刊的教学评价发文量均在200篇以上,但是整体的态势是逐年减少,初步预测2018年的发文量应该仍在200篇以上,但不会突破300篇。教学评价涉及各个学段,应该热度持续,但是数据表明研究的热态不断减缓,说明相关专家学者对于教学评价的关注热度有所减退。
2.2 发文作者及研究机构的可视化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本文研究的教学评价期刊文献的作者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发表文章2篇以上的作者35位,从发文作者的共线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的连线可以看出作者之间合作联系松散,仅专注自己研究领域内的教学评价,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紧密联系的研究团队。相对研究机构而言,如图3所示,关注教学评价研究的机构主要在高等院校,发文量较高的机构是西南大学39篇文章,依次是华中师范大学24篇、华东师范大学24篇、北京师范大学22篇、南京师范大学18篇、东北师范大学13篇、华中科技大学11篇、华南师范大学10篇、河南大学9篇。
2.3 教学评价共词聚类图谱
共词聚类属于内容分析法,以两两统计一组词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的频率为基础,继而借助其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分析其所属学科和主题的研究结构[3]。关键词是撰文者对文章核心内容的精炼与概括,是文章研究方向以及研究价值的展现,在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结果中,通常用关键词的频次来确定该研究领域的热点情况,并且一些文章中出现频次高的名词短语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代表了该学科的研究热点[4]。将本文研究的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中,可以得到教学评价研究领域中近5年核心期刊关键词的共词聚类图谱,如图4所示,图中共有关键词节点227个,节点之间的连线体现关联性;各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关联,一共有连线689条,二者之间连线越粗说明关系越紧密。
在图4中,圆圈出现的大小表示该关键词共现的频次(Frequency),圓圈越大代表该关键词在来源期刊文献中共现的次数越多;共现关键词的字体越大就越具有较强的中心性(Centrality),即该关键词在共现知识图谱中与其他关键词同时共现的几率;而圆圈中心颜色越深的关键词表示在此研究时间跨度内的突现词(Burst)越大。关键词的共现次数、中心性、突现词的大小代表了一段时期内研究者们所关注的命题,也就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不仅可以清晰直观、动态多元地呈现研究领域热点议题的可视化图谱,而且通过软件后台运行还可以获得对应的表格数据信息,供研究者进行多视角分析[5]。
2.4 教学评价共词聚类时序图
共词聚类时序图主要是侧重表现出近5年关于教学评价核心期刊的关键词在不同年份中所展示的变化以及历史跨度。教学评价的共词聚类时序图能够反映出2013-2017年期刊文献主题词的变化趋势、研究程度以及发展跨越的尺度等等。如图5所示,2013年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学习过程、教学设计、改革、对策、有效教学等是主要关注项;到2014年逐步转向了高等教育、学生评教、教学能力、课程改革等; 2015年时关键词出现了很多分支,但是其中占据大多数的还是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高校等,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专门针对学科的教学评价,受到更多的关注;到2016年,关键词的聚类出现了“核心素养”、“大数据”、“质量评价”、“互联网+”等热词新词,说明新时代的冲击对原有教学评价研究的方向起了引领作用,教学评价在逐步吸收年度研究的热点进行变革;到2017年,出现一些诸如“教学范式”的新词,但是次数不多,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研究热度。
3教学评价的研究热点分析
3.1 关键词的计量分析
界定个体具有的中介中心度的高低通过查看该个体是否处于许多联结其他两个个体的中心路径上,其他个体无可避免需要通过该个体才能联通[6]。如表1所示是本研究中教学评价领域前10位关键词的词频、中介中心度以及年份的统计结果。由表中数据可知,教学评价的频次最高,中心度也最高,是联结其他关键词的重要节点,其他关键词诸如可课堂教学、教学模式、高职院校、高校等频次和中介中心度也偏高,这些关键词是近几年教学评价研究的热点、聚焦点。
3.2 关键词的聚类分析
启动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视化,然后对关键词进行进一步的聚类,如图6所示为9个聚类。在Citespace中,若S的数值超过0.3,那么该领域研究的关键词聚类是显著的,本文中聚类的S=0.4667,说明本研究结果为合理聚类。2013-2017年教学评价核心期刊中关键词共现频次出现8次以上的聚类有9个,分别是教学评价(#0)、高职院校(#1)、课堂教学评价(#2)、课堂教学(#3)、评价(#4)、改革(#5)、大数据(#6)、MOOC(#7)、德国(#8),以上9个关键词就是教学评价的研究重点内容。
3.3 研究前沿分析
突现词可以展现教学评价的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走向。陈超美认为,使用突现主题术语 ( surged topicalterms)要比使用出现频次最高的主题词 ( title words) 更适合探测学科发展的新兴趋势和突然变化[7]。运用 Cite Space软件的突现词探测 ( Detect Bursts) 技术,观察词频的时间分布,将突现词 ( Burst Terms) 从大量的主题词中探测出来,基本原理是依据相关文献的标题和摘要中词汇的增长率,进而揭示出大数据的研究前沿。主题词类型选择突现词( Burst Terms) ,运行 Cite Space软件,得到大数据研究前沿的网络图谱。将教学评价共词聚类图谱进行关键词突显率统计,数据表明教学评价的研究前沿主题是有效教学、MOOC、课程设置、新课程、课程改革、大数据、实践教学、翻转课堂。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①有效教学
目前大家普遍认同的“有效教学”定义是程红和张天宝对有效教学的界定:“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8]。”有效教学是针对教学的评估与评价,因而只要有教学过程的存在,就需要考虑有效教学,就需要涉及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效教学包括三个范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此三者均是對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合理追求,因而无论是任何年份,对有效教学的关注都持续进行。有效教学以后仍然是处于教学评价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②MOOC
在MOOC领域,既有对其运用情况的调研研究,也有对其课程改革策略等的适切性研究、在国际视野下的多国课程比较研究、对其课程模式等的探究,还有对其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诸多研究均是对教学评价涉及MOOC热点的关注与探讨,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与学的过程。MOOC的全称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所具有的“开放性、灵活性、全民性、终身性”契合了学习自由的核心要素,为学习自由创造了条件[9],因而在产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应运而生的针对MOOC层面的教学评价也受到关注。
③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任何学段学生培养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障的前提[10]。本文中提及的文献涉及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也有针对课程设置问题的研究,也有对不同学段的课程设置的研究,也有对多国专业与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出于组织生存需要、办学质量追求以及内涵发展等需求,各类学校都在调整完善其课程设置,逐步提升合理性与适用性,大多以原有基础课程为依托,继而进行顶层设计研究,构建强基础厚实力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借助课程实施来达到,课程设置的效果与效率需要通过专门的机构进行执行与评价。对课程设置的教学评价也就是对教学体系的教学评价,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优化教学,是所有教学都不可避免的环节。
④新课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与“新课改”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新课程”,2013年全国各个地区相继推出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理念和操作都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促进学生发展是现代教学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新课程改革赋予发展以新的内涵,同时要求人们对发展有新的认识[11]。由新课程所带来的对原有课程的冲击,体现在对教学评价的新旧转变,新课程的实施要求领域内专家学者对其进行变革。
⑤课程改革
课程的改革推进了教学评价的改革,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需要。课程改革贯穿整个教育史,教育领域的专家在逐步对教学进行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课程改革,伴随新时代更新观念、依据新课堂转变方式、面向新未来重建制度。课程改革改变教育功能,有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有探索与实践模式的研究,有不同视角模式的初步探索等。课程改革在2014到2015年的突现明显。
⑥大数据
大数据的突现时间在2016到2017年,伴随信息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与互联网数据的急剧扩增,大数据正逐渐被视为继云计算之后的又一技术热点。“大数据”需要新的专业化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流程化能力和海量、高增长率、多样化的信息资产。更多的教学评价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进行发展与转变,针对学生学习的平台能够在大数据的支撑下进行改进,管理改革研究也在采用先进的系统完善了教学与管理的环节设置。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更好地改进教学评价的机制和流程。
⑦实践教学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专业上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不重视动手实践能力,使实践教学弱化,没有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发展,这些逐渐体现在学生的未来发展上。在实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科学性、有效性的评价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因而研究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指标的设立标准、现有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等方向的人员激增。
⑧翻转课堂
近几年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在我国教育领域引发了深刻动荡,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还没有形成与其配适的教学评价体系,在未研发好配适的教学评价体系,仍然继续沿用旧有传统课堂评价的方式,阻碍了对翻转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的有效衡量[12]。针对翻转课堂模式构建、教学应用、国内外差异对比、新思维下的创新设计、路径探索等方面的教学评价研究进入人们视野,并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以后一段时间内也将继续引发关注。
4教学评价研究的推进策略
从本文分析的关于近5年核心期刊教学评价的相关内容来看,教学评价处于不断完善的时期,其相关理论和研究方式已经成型,并且其主题聚类也划分清晰,主要集中在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思想和应用案例三个层次。结合上述分析,后续教学评价研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推进。
4.1 在制度上有新的突破
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手段由来已久,其导向作用不容置疑,教学评价是指向教学优化的,那么是否应该在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的同时,改进教学评价的手段,使其也具有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先进性。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但目前许多教学评价仍然是陈旧的体系和制度,需要结合实践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进而改进教学评价的制度,对教学评价的制度研究是促进教学评价发展的必然要求。
4.2 在标准上有弹性发展
不可能仍然用一成不变的标准来衡量教学的好坏,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设计,面对高速发展的学科培养需求,教学评价的体系要有弹性要有发展空间,能够为新热点新发展留出评价余地,否则任何教学评价体系永远是“落后”一步,那么教学的创新性就无法更有效地传承。相关领域专家应根据实际情况,更新完善教学评价,使其永葆活力。
4.3 在目标上有顶层思考
教学评价和教学目标的联系密不可分,依托课程设置针对学生发展方向进行顶层思考。需要改变固有思想,结合先进思想、先进经验将原有教学评价和不断变化的学术研究成果相结合。从全局的观点看,为促进教学评价的长足发展,需要依据国家颁布的政策法规,不断进行改革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肖远军.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
[2] 梁秀娟.科学知识图谱研究综述[J].图书馆杂志,2009,28(6):58-62.
[3] 冯璐,冷伏海.共词分析方法理论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88-92.
[4] 赵蓉英,许丽敏.文献计量学发展演进与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6(5):60-68.
[5] 闫守轩,朱宁波,曾佑来.十二年来我国课程研究的热点主题及其演进——基于2001-2012年CSSCI数据库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3):64-72.
[6]Freeman,L.C.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J].Social Networks,1978/1979,1(3):215-239.
[7] 陈超美.Cite SpaceⅡ: 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陈悦,等译.情报学报,2009,28 (5):401-421.
[8] 程红,张天宝.論教学的有效性[J]. 上海教育科研,1999(5):13-14.
[9] 于小艳.MOOCs:传统大学的警钟还是丧钟[J].现代教育管理,2015(8):90-94.
[10] 乐毅.亚洲一流大学本科课程设置与课程管理特点评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5(2):46-53.
[11] 郑群英.新课程背景下实施发展性教学的困惑与重构[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4(S1):66-68.
[12] 李馨.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借鉴CDIO教学模式评价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3):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