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满英
摘 要 科研单位是目前我国科技兴国的重要推动力,科研单位力量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建设进程的第一生产力。但是经济市场化趋势不断强化,对科研单位发展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促使科研单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目前我国科研单位体制改革以如何真正意义上实现有效体制改革为核心意义,而改革时及改革后如何充分发挥体制改革的作用,成为相关管理人员关注的问题。本文以科研单位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分析现存问题,就提出具体的改革对策进行深入探究,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
关键词 科研单位 体制改革 现存问题 解决对策
科研单位体制改革不仅是主动迎合市场变化发展趋势的需求,也是顺应国家对科研单位生产力提升的要求及单位自身建设发展的要求。[1]长期以来,科研单位获得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财政扶持,无须在经费使用管理方面耗费大量精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对科研成果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项目研发及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需求,造成科研单位在资金使用及资金供给等方面出现难以平衡的供需问题,这从客观上要求科研单位必须综合考虑体制改革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促使科研单位体制改革向混合所有制方向转变。由于体制改革不仅需要坚定的决心及信念,更需要行动力及实践措施,所以如何真正意义上实现体制改革、推动科研单位发展,是相关管理人员面临的主要挑战。鉴于此,本文对科研单位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研单位体制改革现存问题
(一)缺乏改革意识
一般说来,任何工作的开展均离不开正确积极意识的指导,换而言之,树立正确的意识能有效指导工作。[2,3]然而,从目前我国科研单位体制改革水平来看,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意识不明确问题,一部分科研单位管理层不愿意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体制改革,促使体制改革工作流于表面成为应付上级的消极行为,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改革结果,甚至影响科研单位发展进程。同时,科研单位缺乏改革意识的原因较为复杂,例如,科研单位管理方不愿意进行改革,无法重新分配既得利益或科研单位总体安于现状,对于市场变化的态度过于消极等,致使改革行动力不足,进而导致科研单位被市场淘汰。
(二)激励机制不全
科研单位体制改革不仅需要将单位变成国有企业,更需要向单位内部注入全新的活力及血液。但是目前我国部分科研单位体制改革工作流于表面,仅仅是将单位由事业性质改成了企业,但经营管理依然还是原有的方式。尚未从根源上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错误地将人才激励与体制改革相区分,甚至要求科研人员贡献更多个人价值,忽略了相应的奖励,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及工作主动性,造成体制改革大潮中大量优秀人才选择跳槽及离职,直接影响单位自身建设,破坏了原有建设进度。[4]即便少部分科研单位将人才激励与体制改革相结合,但是无法抓住工作要领,过于重视物质奖励,忽略精神激励的作用,存在加重科研人员对于物质生活追求心理的可能性。
(三)改制后负担过重
科研单位体制改革过程中,大量历史遗留问题无法妥善解决,如因事业与企业退休员工待遇差距较大,为维稳而补贴企业退休员工增加较大负担;改制后的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没有分离,给企业造成了深重的经济负担,这已成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障碍。还有单位大量公车的使用与维护也是不小的负担,机构烦冗、闲杂人员过多等也加重了企业负担。此外,改制过程中的战略失策、投资不当等亦不断加大企业负债。
二、科研单位体制改革问题解决措施
(一)树立改革意识
树立正确的改革意识能对科研单位体制改革产生积极作用,并且能准确把握科研单位化及混合经济化改革对增强市场、国家科研技术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实际改革的过程中,科研单位以充分利用各种激励手段及辅助手段明确体制改革意义为前提条件,树立正确的体制改革意识,从根源上认识到改革意识的树立并不意味着改革工作顺利进行,通过全面学习科研单位体制改革的工作特点及最终结果等方法了解体制改革理论,积极吸纳成功的改革经验。除运用人才激励手段外,科研单位必须及时纠正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倾向,以达到保证科研单位体制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引进激励机制
科研单位人才激励机制需要综合考虑单位自身需求,也需要综合考虑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激励机制所产生的长效经济效益。因此在实际改革的过程中,科研单位以自身体制改革方向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激励机制,实现体制改革目标及人才自我发展目标。以股权激励制为例,其激励效果显著,尤其是股权能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动力及工作热情,使其切身感受到自身科研工作能力所产生的实际收益,是直观体现科研人员自身价值及提升附加值的主要手段。科研单位必须秉持合理适度的工作原则,不可盲目发挥股权激励机制的作用,努力平衡机制侧重点,有效控制单位股权总数,预防单位自身内部出现股权比例偏差。
(三)多管齐下、开源节流
近年来,各省国资委分类推进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试点工作,科研单位亦要抓住机遇,减负前行。2019年起,国有企业不再以任何方式为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承担相关费用,彻底解决企业办社会负担。[5]精简机构、车改、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也是势在必行的减负举措。在节流的同时,开源才是促使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管理者应当不断拓展市场,把握机遇,乘势而上。
总而言之,作为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变革的科研单位必须转变自身经营思路和管理思路,不断拓展市场范围,实现单位自身“瘦身健体”,以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经济收入为前提条件,减轻企业经济负担,为加快我国科研单位体制改革进程夯实基础。
三、结语
即便科研单位体制改革是主动迎合单位自身发展方向、市场变化需求、国家经济建设任务及未来发展的有力举措,但是尝试改革并不意味着有改革成果或实现了有效改革。因此,科研单位应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原则,不断加大科研力度及工作力度,将体制改革视为长期性和复杂性工作,结合自身发展方向积极探索改革方向,制订适宜的改革方案,以达到提高改革效率及保证改革效果的目标,为推动我国科研单位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作者单位为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 张艳梅.新形势下科研单位体制改革和激励机制完善的思考 [J].当代会计,2015(02):59-61.
[2] 常慧琴.科研事业单位薪酬体制改革探索[J].现代电影技术,2014(06):43-44.
[3] 王安寧,方艳玲,黄得林.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与所办企业关系的变革与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05):23-25.
[4] 李华捷.新一轮科研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南方论刊,2013(06):73-74.
[5] 樊晓峰.关于加快国有企业“三供一业”供电分离移交的研究[J].山西电力,2018(2):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