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颖
(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骨二科,江西 萍乡 337000)
股骨颈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类型,其发病因素较为复杂,注入车祸、摔伤、暴力撞击均可导致患者骨折。相较于其他类型骨折,股骨颈骨折高发于中老年人,这一年龄段的患者多存在钙流失、骨量减少问题,骨质疏松是普遍现象,对外力的冲击抵御能力较低,更容易发生骨折[1]。并且,中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较差,长期卧床后容易出现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给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术法的选择上除了需要考虑即时的疗效,还应考虑对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2]。本文选择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70例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试对比全髋关节置换术、骨折内固定术的不同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择取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70例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其使用的不同术法将其分入两组,分别为:采取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5例研究组患者与采用骨折内固定术的35例对照组患者。为两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对比:对照组:男24例,女11例;年龄45~75岁,平均(60.21±14.38)岁;骨折类型:经颈型11例,头下型10例,基底型14例。研究组:男25例,女10例;年龄46~74岁,平均(60.17±14.43)岁;骨折类型:经颈型12例,头下型13例,基底型1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分布、性别构成、骨折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统计学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骨折内固定术作为治疗方法,为患者取平卧体位,在髋关节外侧取切口,暴露股骨干与骨折部位,借助X线透视定位,在其引导下为患者复位骨折部位,复位完毕后在胫骨两侧置入钢板并在钢板两侧的孔中置入细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随后将克氏针向钢板预留孔中插入,在X线引导下对克氏针长度进行调节。在调节的过程中,需保证远端钢板位置一致,随后才能拔除克氏针。之后,在股骨颈位置钻孔,向孔中拧入三根固定针与远端股骨孔钉,使用X线查看骨折内固定情况,若无问题则为伤口消毒,并逐步缝合伤口。术后,采取抗感染预防措施,做好创口溃疡的预防,并在适宜的时间为患者开展肢体运动训练。
研究组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作为治疗方法,为患者取仰卧体位或健侧卧体位,以髋关节后侧为入路,沿着臀大肌进行钝性分离,拉开肌瓣,使用纱布作包裹保护,完全暴露各关节腔。基于髋关节外展功能重新建立臀骨胫骨,以钢丝穿过胫骨,在复位骨折端后,以插髓腔锉固定钢丝,钢丝穿过股骨近端后作环扎处理,为股骨距离作适当保留,使用骨水泥固定股骨距。对股骨颈进行切骨,根据大小顺序使用扩髓器进行扩髓,将髓腔内部组织清理干净,安装假体。在向髓腔内部安装假体柄的过程中,应保持与股骨面有150°左右的倾斜角度,并保证股骨大粗隆、股骨头中点处于相同水平。随后,向髓腔中缓慢注入骨水泥,并将股骨头置入髓腔中,待骨水泥凝固后为股骨头复位。术毕,清洗切口,放置引流管,采取抗感染措施,开展肢体康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其中,治疗效果的判定依据取决于治疗后患者Harris评分的评估结果,即:①优:90~100分;②良:80~89分;③一般:70~79分;④差:69分以下;总有效率=(优例数+良例数+一般例数)÷患者总例数×100%[3]。
1.4 统计学方法 纳入到实验研究中的患者其所有临床数据均以SPSS21.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效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研究组在治疗效果上远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1,P=0.024),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的组间对比[n(%)]
2.2 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6%,对照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57%,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37,P=0.003),见表2。
表2 并发症发生率的组间对比[n(%)]
2.3 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同时其术中出血量也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的组间对比(x±s)
在本研究中,对照组所采取的骨折内固定术是一种传统手术方式,其借助钢板和螺钉对复位后的骨折部位进行固定,通过维持髋关节稳定性来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4]。但是这种术法在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却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原因在于中老年人多少存在一定程度的骨质疏松,负责固定钢板的螺钉很容易从疏松的骨质中脱出或松动,因此难以使钢板保持稳定的支撑结构,术后很容易发生髋内翻畸形[5]。并且,采取内固定术后患者需要至少半年的恢复才能下地负重行走,长时间卧床会使患者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远期并发症,这无疑是不利于患者康复的[6]。而全髋关节置换术作为一种创伤小、操作简单的新型术法,可以减少患者的卧床时间,向髓腔内灌注的骨水泥除了具有支撑和固定作用,还具有热量消炎作用,使用这种术法不仅患者术后可以短时间内下地进行负重行走,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7]。见本文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14%,并发症总发生率仅2.86%,与黄智勇的研究结果非常相近,可见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有着更高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8]。
与骨折内固定术相比,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上有着更高的临床疗效,临床应优选这种术法为患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