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乐梅
(莒县人民医院内镜室,山东 日照 276500)
对于消化道疾病的治疗,临床上一般是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而伴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改进,内镜手术也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比如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就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术式[1]。相较于传统术式,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如微创,且效果理想;因此,临床上在治疗早期胃肠道肿瘤时,往往会选择该术式。虽然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疗效好,但其对手术技术与护理有着较高的要求[2]。所以,在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时,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以作配合,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展开。现为了解程序化护理在该术式中的运用效果,本案将对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所收治的48行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予以程序化护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6年3月~2017年3月所接
收的96例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平均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是程序组与常规组。其中,程序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55.4±5.1)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病程(1.2±0.8)年;体质量41~75 kg,平均体质量(54.9±6.5)kg;疾病类型:19例胃肠道间质瘤,15例早期胃癌,10例平滑肌瘤,4例其他。常规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54.2±4.9)岁;病程2个月~2.5年,平均病程(1.3±0.7)年;体质量43~74kg,平均体质量(55.2±5.9)kg;疾病类型:18例胃肠道间质瘤,13例早期胃癌,12例平滑肌瘤,5例其他。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以及疾病类型等方面,结果显示无明显差异,存在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通过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以及病理检查等,明确诊断为消化道肿瘤疾病;同时满足手术指征,可接受手术治疗;对本研究知情,且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不符合手术指征;存在其他严重的脏器疾病;并发其他消化道疾病;精神异常;依从性差,无法主动配合医护人员治疗。
1.3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采取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进行治疗,其中,对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即手术前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且做好相应的记录;手术当天需叮嘱患者禁止饮食,并做好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严格遵照医嘱,并配合手术医师完成各项操作;手术后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情况,并说明注意事项;另外,对患者予以常规引流护理。对程序组患者采取程序化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3.1 术前护理 ①大多数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均存在一些不良情绪,如害怕、恐惧、紧张等;对此,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状况,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比如向患者进行宣教,告知其手术治疗的重要性与注意事项;耐心倾听患者主述,并为其答疑解惑,从而消除其对疾病或手术的错误认知,最终消除不良情绪。②手术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开展访视,了解其手术前的病史,并对其病情加以评估;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治疗的过程、目标以及术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要求签署手术同意书[3]。③手术前,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如对凝血功能进行检查,若存在异常,可能会增加手术的风险,因此需及时加以处理。手术前准备好手术所需器械;术前12h告知患者不可进食。
1.3.2 术中护理 术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一旦出现异常状况,及时告知手术医生以作处理;护理人员需协助手术医生完成进镜动作,同时按照病灶所在部位、大小以及医生操作方式,快速准备好医生所需的器械,并及时递交给医生[4]。护理人员需注意患者有无出现腹胀、出血、穿孔等症状,若出现出血,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止血,如采取冰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创面,并予以电凝止血;若患者存在分泌物,需及时清除,以防止出现窒息。除此之外,为避免感染的发生,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时,应严格遵照无菌操作的规范,对手术器械进行消毒处理,且操作人员需保证手卫生。
1.3.3 术后护理 ①转运至病房:在麻醉消除、患者清醒,且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之后,护理人员可将患者送回病房,且和病房护士做好交接工作。对术中所切除的标本,应保证标本的完整性,并及时送检。②基础护理:回到病房后,告知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的状态,不可经常活动;同时需注意其是否出现异常状况,如黑便、腹痛腹胀以及呕血等。若患者出现术后上消化道不适症状。可对其予以黏膜保护剂与制酸剂加以治疗。针对合并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应对其血糖、血压进行密切监测,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依照其术中创面状况,对其予以止血药物。③饮食指导:手术当日,患者不可进食,且后续需结合患者的手术创面情况,决定其进食时间。通常患者在术后1天进食半流质食物3 d,后进食软食14 d。在恢复过程中,患者不可进食油腻、辛辣以及粗纤维的食物。如果患者有便秘病史,需对其饮食进行严格把控,且可对其予以相应的药物以促进其排便,预防大便摩擦创面,进而导致出血的发生。④并发症护理: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而穿孔、出血就是其中较为多发的[5]。对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腹部体征、临床症状进行严密监测,如果发生黑便、呕血、腹痛、腹胀以及冷汗等情况,需及时告知临床医生以作处理,如为患者构建静脉通道,并为其输液、输血。出院指导:护理人员可向患者发放有关出院后注意事项的宣传手册,叮嘱其术后需保持健康的饮食,不可食用坚硬、辛辣的食物。⑤出院后若出现呕血、腹痛等症状,需及时回院复诊。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可能会发生迟发性出血,因此,需定期回院进行内镜检查,复查时间一般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如穿孔、狭窄、腹痛以及迟发性出血等)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对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加以观察。
另外,采取GQOLI(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情况予以判定。该问卷共有4个维度、20个因子,主要是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等,其满分为100分,所得分数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理想。
1.5 统计学方法 对本研究所得所有数据,皆利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与研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分析 程序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与常规组患者相比较,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operative time,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hospital sta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operative time,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hospital sta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住院时间(d)14.6±2.9 8.9±2.7 3.261<0.05组别常规组程序组t值P值例数48 48手术时间(min)88.2±15.4 64.4±9.7 4.215<0.05术中出血量(ml)77.2±0.5 48.6±0.6 3.207<0.05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常规组患者手术后有8例发生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6.7%;程序组中有3例发生并发症,其发生率为6.3%。组间并发症发生率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5,p<0.05),见表2。2.3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存质量情况 程序组患者在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总分上,与常规组患者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照[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two groups[n(%)]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存质量情况比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nursing,score)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存质量情况比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nursing,score)
组别常规组程序组t值P值例数48 48物质生活53.3±3.7 56.9±3.9 5.114<0.05躯体功能44.6±2.9 50.8±4.5 5.028<0.05心理功能55.9±6.4 63.8±6.7 4.971<0.05社会功能59.1±4.5 66.5±5.2 3.669<0.05总分206.8±5.9 244.9±6.4 4.612<0.05
相较于其他外科术式,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的操作更为简单,对机体所产生的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短,以及治疗效果显著等优势[6-7]。对胃肠道疾病患者采取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进行治疗,可彻底切除病变组织,进而最大限度的降低疾病再次复发的可能性;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微创手术的优越性[8-9]。今后,伴随着内镜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有关医疗器械与设备的持续改进,临床操作人员经验与技术的不断提升,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将得到更为长远的发展。
虽然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疾病治疗上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但为更好的确保其手术的顺利开展,保证其手术治疗的效果,且最大限度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还需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便与手术相配合[10-11]。而程序化护理就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护理方法,其是依据手术过程中的各项操作,护理人员及时、准确的提供辅助,以此来确保术者能持续、不间断的开展各项操作,保证手术整个流程的顺畅,从而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治疗效率,最终实现手术成功率的提升[12]。在本次研究中,实施程序化护理的程序组患者,其各项手术指征(如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常规组,这说明通过有效的程序化护理配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手术治疗的效果,以加快手术操作的速度,缩短手术治疗的时间;同时医护双方良好的配合,能及时对出血情况加以处理,从而减少术中出血量;而良好的手术治疗情况,且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则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的恢复,从而缩短住院的时间。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程序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程序化护理对降低患者并发症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程序组患者护理后的各项生存质量指标,均比常规组患者高,这表明:对消化内镜黏膜剥离术者开展程序化护理,能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并保证其术后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对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者采取程序化护理措施以作配合,可获得比较好的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