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晓洁,张甜甜,王勤,申月恒,赵晓艳
(1.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医学检验中心,河南 洛阳 471000;2.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护理部,河南 郑州 450007)
近年来,随着车祸、高空坠落等意外事故的发生,开放性骨折的发生率攀升[1]。高能量撞击造成的开放性骨折患者常常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若伤口污染较重或者清创不彻底,极易导致骨髓炎。骨髓炎作为骨折术后患者常见并发症,起病急、发展迅速,若未在起病早期做出明确诊断并采取有效治疗,往往会发展成为慢性骨髓炎,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增加患者的身心和经济负担[2-3]。因此,对于开放性骨折术后患者骨髓炎早期诊断指标的研发,成为骨科医生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探讨了降钙素原及传统炎症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C反应蛋白在开放性骨折术后患者合并骨髓炎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入院并经手术治疗的129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骨髓炎,将患者分为骨髓炎组(60例)和非骨髓炎组(69例)。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X线检查确诊开放性骨折;②急、慢性骨髓炎的诊断依据于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外科学》。排除标准:①除开放性骨折损伤处,合并其他组织严重感染者;②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③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本研究骨髓炎组与非骨髓炎组性别与年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受试者临床资料的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n the clinical data between two groups of subjects
1.2 观察指标 ①非骨髓炎组患者于术后立即采血,骨髓炎组于出现发热、开放性损伤处肿胀及疼痛等疑似骨髓炎症状立即采血,测定两组受试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水平;并对上述指标绘制ROC曲线。②在对骨髓炎组患者预后观察中,比较发展为慢性骨髓炎的患者(慢性骨髓炎组)与未发展为慢性骨髓炎的患者(非慢性骨髓炎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水平。
1.3 标本检测 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检测标本为普通真空血清管收集的空腹静脉血。采用免疫定量分析仪(深圳市华瑞科技有限公司)以及降钙素原定量检测试剂(珠海华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降钙素原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
析仪(Beckman AU 680)以及C反应蛋白检测试剂(浙江伊普诺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检测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检测标本为EDTA抗凝的空腹静脉全血。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希森美康 XE-5000)以及血常规配套试剂(希森美康公司)检测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骨髓炎组与非骨髓炎组患者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与非骨髓炎组相比,骨髓炎组患者降钙素原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骨髓炎组相比,骨髓炎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骨髓炎组与非骨髓炎组患者实验室指标的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n the Laboratory indicators of patients with orwithout osteomyelitis
表1 骨髓炎组与非骨髓炎组患者实验室指标的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n the Laboratory indicators of patients with orwithout osteomyelitis
注:与非骨髓炎组比较,ap<0.05
组别非骨髓炎组骨髓炎组C反应蛋白(mg/L)13.38±6.27 15.89±8.22例数69 60降钙素原(μg/L)0.56±0.34 7.51±4.95a白细胞(×109/L)11.58±6.26 13.39±7.64中性粒细胞(%)67.72±9.05 70.08±10.07
2.2 不同指标的ROC曲线 通过绘制ROC曲线,发现降钙素原AUC面积为0.917,截断值为0.964;白细胞AUC面积为0.569,截断值为11.280;中性粒细胞AUC面积为0.568,截断值为68.050;C反应蛋白AUC面积为0.585,截断值为13.600。见表2和图1。2.3 在对骨髓炎组患者预后观察中,未发展为慢性骨髓炎的患者(非慢性骨髓炎组)与发展为慢性骨髓炎的患者(慢性骨髓炎组)各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在骨髓炎患者中,慢性骨髓炎组降钙素原水平明显高于非慢性骨髓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骨髓炎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非慢性骨髓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2 各指标ROC曲线参数Table 2 ROC curve parameters of each index
图1 各指标ROC曲线参数Figure 1 ROC curve parameters of each index
表3 骨髓炎患者非慢性骨髓炎组和慢性骨髓炎组相关指标的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n the related indicators of group with Chronic osteomyelitis and group without Chronic osteomyelitis
表3 骨髓炎患者非慢性骨髓炎组和慢性骨髓炎组相关指标的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n the related indicators of group with Chronic osteomyelitis and group without Chronic osteomyelitis
注:与非慢性骨髓炎组比较,ap<0.05
组别非慢性骨髓炎组慢性骨髓炎组降钙素原(μg/L)6.96±4.40 18.09±1.9a白细胞(×109/L)13.16±7.61 17.81±8.47中性粒细胞(%)69.94±9.90 72.80±15.23 C反应蛋白(mg/L)15.56±7.93 22.67±12.68
开放性骨折患者常常伴有多发多处损伤,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多发伤患者由于术后抵抗力降低及长期制动等因素,机体感染率明显增加[4-6]。骨髓炎作为开放性骨折常见的晚期并发症,其起病急、发展迅速,若未在早期给予对症治疗,则可能转变为反复发作、治疗难度大的慢性骨髓炎,严重影响着开放性骨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7]。此外,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部分骨髓炎症状不典型,增加了临床对骨髓炎的诊断难度。对于开放性骨折术后患者,骨髓炎的早发现、早诊断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环节,因此,关于开放性骨折术后患者骨髓炎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灵敏、特异指标的筛选和确定成为临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降钙素原是降钙素的前肽,作为一种无激素活性的糖蛋白,当出现严重细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时,其水平会显著升高[8-9]。而开放性骨折术后病人骨髓炎症多为细菌感染。本研究结果显示,骨髓炎组患者降钙素原水平明显高于非骨髓炎组,并且通过绘制ROC曲线,发现降钙素原的AUC面积为0.917、灵敏度83.3%、特异度89.9%,其诊断效能优于C反应蛋白、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炎性指标。提示降钙素原在骨折术后病人骨髓炎症早期诊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C反应蛋白是常用的炎症反应的早期指标[10-11],在本研究中,骨髓炎组C反应蛋白并未出现明显升高,可能与研究对象免疫状态及采血时间有关。骨折术后组患者由于手术、制动及长期卧床等因素的影响下,免疫力降低,影响C反应蛋白水平的上升,但不影响降钙素原的水平;此外,与C反应蛋白相比,降钙素原在血浆中出现早(2 h即可检测到,6 h急剧上升),半衰期短(半衰期为22~29 h),不易受临床用药的影响。至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传统炎性指标,其影响因素较多,例如,无菌性创伤、应激等均可致其升高。因此,在对骨折术后患者骨髓炎的早期诊断方面,降钙素原优于C反应蛋白、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炎性指标。
在对骨髓炎组患者预后观察中,慢性骨髓炎组降钙素原水平明显高于非慢性骨髓炎组,提示降钙素原对骨折术后患者骨髓炎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Christ-Crain等[12]研究也指出,降钙素原与感染严重程度相关,并在炎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3-16],与本研究结果类似,但本研究对象是骨折术后病人,免疫力低下及长期卧床是这类病人的特征,对于这一特殊群体骨髓感染的研究,目前鲜见。
综上所述,血清降钙素原对开放性骨折术后患者合并骨髓感染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其有望成为新型标志物,在对开放性骨折术后患者合并骨髓感染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