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银
为加强国际应急救援专业训练交流与合作,促进人才建设,提升专业水平,2017年1月,武警部队组织部分救援分队干部赴以色列参加了搜索与救援培训。培训具体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理论学习。主要学习了突发事件中公众行为分析、灾害现场处置原则、被困人员定位技术、进入灾害现场技术、营救被困人员技术、救援组织与指挥等基础理论,以及部分救援案例分析。二是装备操作。包括搜索、顶升、支撑、切割、凿破等技术常用装备器材的操作与使用训练。三是参观见学。参观了后方军耶路撒冷中心区基地、ziqim基地、海法市应急指挥中心等单位。
以色列后方军是以色列全国民防工作统一指挥中心和主要实施单位,其主要职责是对导弹袭击、自然与人为灾害、大规模恐怖袭击等进行防护和灾害救援,组织居民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自成立以来,遂行过多起救援任务,在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上有其独特之处。
顽强的犹太人饱受了数千年的苦难,虽于1948年建国,但还存在国土面积狭小、战略纵深缺乏、资源极度匮乏、周边情况复杂、安全形势严峻等现实问题,这给以色列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也使忧患意识渗入了他们的血液。他们认为“只要失败一次,就会导致亡国”。在以色列,军人福利待遇优厚,在社会上有极高的社会待遇,军人被他们视为是最值得尊敬的职业,他们都以自己作为军人而自豪,都能积极投身军队,献身使命,时刻以“输不起”的精神强军备战。正是这种独特的精神文化,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战斗热情,使他们能在强敌环伺的险恶条件下,越战越强。
以色列后方军有一套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在应对自然灾害、导弹和恐怖袭击、协调组织灾后救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2.1 职责定位科学
后方军的职责是在导弹袭击、自然与人为灾害、大规模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下进行防护和救援,组织民众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制订平时、战时救援等方面的条令。其职责包含了事前防御、事中救援和事后重建等救援全程,并具有制定相应条令规定的权力。
1.2.2 军地联动高效
后方军自身建有网站、手机APP和104热线等与民众互动的平台;在地方社区设立了民情官,精确收集地方不同信息;平时与地方政府部门建立紧密的联系,在信息共享、组织指挥、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无缝对接。战时直接接管救援现场,统一调配救援现场地方警察、消防、医疗和志愿者等不同力量。通过军地联动机制的确立,确保了后方军行动的顺畅高效。
1.2.3 预案体系全面
后方军积极研究民众的行为、救援行动要求等特点规律,立足自身的实际及不同地区情况,制定了当灾害发生后民众自救、心理干预、现场救援和重建恢复秩序等各方面应急预案,经常组织预案演练,确保一旦有事,能快速依案而行。
1.2.4 具有独特的预备役体制
以军规定,现役军人退役后直接转服预备役直到近50岁,每年需要归建担任战备任务,期间进行技能、战术、联训等多项训练内容。其他时间在军队需要时,还需随时响应征召。其独特的预备役体制为后方军保留了大量专业技术骨干,对其战斗力的提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一名教官介绍的那样,真正体现以色列战斗力的是预备役部队而不是现役部队。
教学训练是此次培训中感受最直接、最深刻的方面。表面上看起来他们教学训练平常无奇,甚至简单随意,实则重视力抓,务实实战。
1.3.1 训练理念
后方军在组织过程中,无论是课目设计、组训方法、还是场地设置和考核评判,都务求实效,没有华而不实形式主义,坚持训练就是实战,从实战需要出发,以训练实效为准绳。比如在装备操作的训练中,如何握持根据自身习惯,不追求动作连贯与否,美不美观,看重的是操作是否安全,效果是否突出。
1.3.2 内容设置
按照实战需要、任务需求和对象特点,科学设置教学训练内容。比如我们此次培训设置的内容,既有理论辅导,又有实践操作,还有参观见学。其中,理论辅导又分为后方军情况介绍、突发事件中公众行为分析、灾害现场处置原则、进入现场技术、被困人员定位技术、营救技术、医疗救护技术及救援的组织与指挥等,设置科学,涵盖全面,重点突出。
1.3.3 教官选取
此次培训的教官来源多样,既有学校的专职教官,又有召回的预备役兼职军官或士官,既有男性、又有女性。虽然来源不同,但他们都是某方面的专家,或者是基层部队有救援实战经验的骨干人才。比如讲授医疗救护技术的教官就是以色列国家救援队的首席医疗官。
1.3.4 训练方法
他们的组织方法灵活,不拘一格,训练中特别注重启发引导,习惯采用案例式、启发式和问题式教学方法。比如此次培训中,特别介绍了他们在尼泊尔、海地、菲律宾等地救援案例,切实提高了授课效果。此外,还特别注重利用装修室及简便器材进行教学训练辅助,以达到提升质量的目的。
1.3.5 组织形式
通常采取小班化教学的组织方式。在培训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基层部队,无论是新兵训练,还是军官训练,都是以一个班为单位进行组训。通过小班化教学,实现了精准把控,增强了针对性、互动性。
1.3.6 训练保障
后方军的救援训练场地和装备,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大而全的训练场和高精尖的装备器材,但配套齐全、功能实用,体现了他们简约配套、实用至上的理念。如训练场地,没有斜楼,没有透水管道,只有简单废墟,但他们稍微简单设置,就能满足训练需要。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以色列饱受战争洗礼,经常受到恐怖袭击,后方军几乎每年都有实战任务。自成立以来,后方军从丰富的实战中总结,从外军的有益做法中吸取,涌现了许多实用的做法。
1.4.1 黄金三角的协同配合
指挥员、工程师和医疗官是以色列后方军的黄金三角。其中,指挥员主要负责研判形势任务,收集工程师和医疗官的意见,作出行动决策,制定营救方案。工程师主要负责对现场进行结构评估,提出营救建议。医疗官主要负责评估受困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对受困者进行现场救治。在行动中,以指挥员为中心,工程师和医疗官互为支撑、互相配合,对救援任务的圆满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1.4.2 大型机械的运用
救援营是以色列救援行动的基本作战单元,其下辖有三个救援连和两个重型机械连,每个救援连又单独编有大型机械操作手,可见其对大型机械的重视。其“剥层”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大型机械。
1.4.3 特别强调安全
后方军切实将安全贯穿于整个行动中,无论是装备操作还是组织指挥,都特别强调安全。注重信息的收集。自启动应急响应开始,就全方位搜集路况、气象、民情、社区等信息,到达现场后,还要收集了解现场建筑物和民众信息,确保不打无准备之仗。注重程序的规范。强调指挥员不要受个人感情干扰,要按规程进行作业。比如在通道技术的运用上,分为情况研判、制定计划、确定方案、支撑通道、移除障碍物、转移受困人员六步。此外,教官在授课总结时,都会提醒要注意切断水、电、煤气,注意照明,做好个人防护等安全事项。
1.4.4 善于实战总结
后方军每场行动结束后,其主要精力都用于总结行动的经验和教训上,深入分析行动过程技术运用、组织指挥、后勤保障等方面存在的优长,尤其是将暴露出来的问题作为重点,及时进行后续整改,避免“重蹈覆辙”。据教官介绍,就算打了胜仗,但如在总结中发现指挥员出现大失误,还是会受到撤职等处分。为便于事后总结,他们还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行动进行资料收集,比如救援队员头盔上有一个摄像装置,全程记录救援队员的救援作业。
通过培训,达到了开拓专业视野、深化救援理念、提高技术水平的目的。借鉴以色列后方军的好做法、好经验,在武警部队救援力量建设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筑牢“军魂”,增强官兵的使命感、责任感,进一步激发广大官兵的战斗精神、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要让救援官兵真正以从事救援专业为荣,激发广大救援官兵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应急救援力量。
实战化训练是提升救援能力的有效途径。要认真学习借鉴以色列救援理念,深入研究近年来部队遂行应急救援的战例,切实克服训练图好看走过场,重过程轻效果、重形式轻内容的形式主义现象和偏重于看分数、秒数、米数、个数等考评方式,大力开展实战化专业训练。要按任务需求设置训练内容,按救援特点创新训练方法,按复杂困难环境构设训练条件,按实战需要进行综合考评,多组织带战术背景下的课题演练、实兵演习和联训联演,全面提高综合救援能力。
人才队伍建设是救援力量建设的有力支撑。要建立建强专业人才队伍。充分借鉴以色列“黄金三角”重要经验,多组织首长机关指挥训练和对抗训练,建强各级指挥员队伍;选派工程技术人员进行送学培训和专业集训,建立武警部队救援分队工程人才队伍;经常组织各救援分队医疗人员基础救援训练及与救援分队进行联合演练,提高救援整体合力。要完善人才保留机制。从改任专业技术职务、调动交流、待遇保障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健全完善应急救援人才保留机制,为各类人才安心本职创造有力条件。
军地融合是确保圆满高效完成救援任务的重要保证。与以色列不同,武警部队遂行救援任务是在地方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的,更需要加大军地融合的力度。要发挥武警部队优势,结合此次军地调整改革形势,与地方有关部门建立组织协调、预案衔接、联演联训、兵力调配、信息共享和综合保障等机制,切实加强军地间的协作配合,理顺指挥关系,提高整体行动能力。